近年来,汉中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联防联控、阳光心态、风险预警、干预处置等重点持续精准发力,创新实施“珍爱生命 关爱成长”专项行动,全力化解学生心理健康风险。

坚持联防联控,健全协同共育机制。一是坚持上下联动。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等工作,并将党委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工作领导小组延伸至镇(街道)一级,明确公安、民政、卫健、妇联、团委等部门和镇(街道)、村(社区)职责分工,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二是坚持关爱共举。深入组织实施“珍爱生命 关爱成长”专项行动,围绕完善心理健康普测机制、提升家校共育水平、强化心理问题排查处置、畅通心理问题反映渠道、开展各类主题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实践活动和扎实做好帮扶协作工作等6个方面制定18项具体任务。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实地督导,推进工作落实。三是坚持工作齐推。深入排查整治网络直播、学习软件等网络领域危害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问题,2023年全市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系统电信网络诈骗发案率同比下降53%。做实家庭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指导服务,抓好反家暴、反校园欺凌等工作,大力开展心理援助志愿服务。坚持实行校园安全日排查、周督查、周调度机制,常态化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北京师范大学汉中实验学校开展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坚持预防为主,培育阳光健康心态。一是强化“软硬”兼备。组建市心理健康流动专家团,遴选50名具备专业资质、长期从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和专业人员,提供菜单式送教服务。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专家大讲堂,集中培训教师3.08万人次。全市教学点以上中小学校设置心理健康咨询室达100%,建成市、县(区)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点)。二是强化“五育”并举。大力开展思政强基、实践锤炼、知爱阳光等八大德育行动,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2023年推选省市级“新时代好少年”“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152名,创建省级德育工作示范基地4个。落实“双减”要求,强化作业设计、严控作业总量,“一校一品”办好课后服务社团,广泛组织开展“唱响新时代”合唱展演、青少年读书和校园“三大球”活动,落实劳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任务清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强化实践引导。创新开展心理健康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九个一”活动,即:读一本哲理书籍、写一篇成长感悟、绘一幅未来幻想画、演一次心理情景剧、进行一场心理问题辩论、组织一次心理健康讲座、观看一部心理健康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片、开展一次团体辅导、深入一个自然生态基地研学等,引导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理性面对困难和挫折。创建省级心理健康特色学校4所,市级健康学校487所,3所中小学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汉中市开展“万名教师大家访”活动 

坚持家校协同,构建良好育人环境。一是在全面排查上下功夫。深入开展“万名教师大家访”活动,学校领导带头开展家访,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每学期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1次实地家访,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特别是对贫困、留守、单亲、残疾、随迁和发生重大变故等6类家庭,与家长进行沟通,会商制定帮扶措施。全市3.85万名教师上门访问学生家庭49万余户,实现全覆盖。二是在密切沟通上下功夫。要求家访教师做到“三到位三提升”,即:了解学生在家中真实情况到位,倾听家长对教师和学校的期望到位,提醒家长对安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心理健康等说教技巧方法到位,提升家长安全防护意识、家庭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技巧和协作配合意识,打通家校共育“最后一米”,全方位守护学生身心健康。新创建省级家校共育示范基地学校5所。三是在更新理念上下功夫。针对一些家庭存在的“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校轻家”等陈旧理念,教师家访大力普及《家庭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促进法》、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评价改革、立德树人等科学理念,引导家长合理确定学生成长预期,构建良好家风,为学生在家提供平等、自由的良好生活氛围。

洋县龙亭镇中心小学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坚持内外联动,及早干预化解处置。一是全面监测“早发现”。构建心理普测、教师家访、朋辈互助、自主咨询、机构联动的心理健康监测预警体系,每学期开展至少1次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监测,“一生一策”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建立朋辈、班级、年级、学校四级监测机制,每月更新心理困境学生健康档案,及早发现学生心理健康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二是精准干预“早处置”。构建“心理筛查—心理咨询—危机干预—转介治疗—全程跟进”工作模式,对发现的心理异常学生,由专业教师精准定级,分级分类进行疏导、干预或转介治疗,学校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回访。三是结对帮扶“早化解”。建立校领导、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和班团学生干部“五帮一”结对帮扶机制,针对家庭境遇特殊、心理困境等重点学生,全部落实“一对一”帮扶措施。创新建立属地干部帮扶机制,安排镇(街道)、村(社区)、驻镇(街道)单位干部对辖区内心理困境学生及家庭进行社会帮扶,实现校内、校外心理健康帮扶“无缝衔接”。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