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西北工业大学教师。他始终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牢记在心,忠诚党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事业,全面贯彻党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方针,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将理想信念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价值塑造放在首位,坚持培养学生的科技报国、海洋强国理想信念,构建和优化了“海洋工程”大类培养新体系,贯彻全周期工程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理念;在兼顾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及前沿性的同时,着力强化思想政治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内涵和导向;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尖端科研成果进课堂,激励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培养的毕业生70%长期奋斗在国防重点型号、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一线,体现了海防领域的“西工大现象”。同时,潘光长期从事水下无人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基础研究,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为我国海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师风师德表现情况

当好“四有好老师”“四个领路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担当立德树人使命,将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转化为锐意进取的精气神和攻坚克难的原动力。

1.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著华章

候选人在《流体力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创新实验体系+学生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做知识的“发现者”;在《海洋工程概论》中融入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目标导向性的红色爱国基因、蓝色海洋情怀的思政案例库,激发学生海洋报国之志。

2.因材施教,逐梦深蓝育栋梁

候选人注重分类培养,关注创新能力在学生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仿蝠鲼柔体潜水器等重大科研项目;基于三个重点实验室打造集教学、科研、竞赛于一体的实践平台,创造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的育人环境,指导学生在水下航行器国际挑战赛、全国挑战杯中获特等、一等奖20余项,3人被评为省部级优秀毕业生。

3.至诚报国,道德文章皆楷模

候选人作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首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把价值塑造放在人才培养首位,把培养国防科技人才、服务国家海洋战略、争创世界一流作为教书育人使命担当,培养的毕业生70%长期奋斗在国防重点型号、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一线,在人才培养方面是“西工大现象”的重要体现。

二、教学方法突破创新

1.创新教学手段

候选人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流体力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理念,增强学生互动和讨论,提高思考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设置与课程内容紧密对应的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课,将课堂教学搬进实验室,开展以实验案例为主线的现场教学。研发了海洋航行器流体力学虚拟实验平台,为学生流体力学课程中科研实践环节提供虚实结合的学习手段。

候选人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海洋工程概论》中,结合国家海洋重大战略,通过多媒体交互、线上访谈、实地考察等手段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开展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项目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形式,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海洋工程前沿热点,培养学生的学术志趣。

2.改革教学方法

候选人注重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将大量国家级科研项目成果融入教学中,构建了仿生柔体潜水器外形设计、超空泡鱼雷航行原理、空投鱼雷高速入水降载、潜射导弹出水姿态稳定性等24个流体力学科研案例库;引入翻转课堂、雨课堂、慕课等最新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课堂实验、实验课程、课程论文、头脑风暴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从知识、技能、思维、素养四个要素出发,确保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和科技能力的全面提升。

候选人提炼海洋工程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价值理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的嵌入式课程思政育人;开放重大科研项目和先进实验室平台等学术资源,依托学术资源优势实现支撑式课程思政育人。构建了“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18个海洋大国重器思政案例库,培养学生对科学价值、行业理想等方面的认知,励志献身国家海洋事业。布置“绿色船舶”“智慧海洋”等课程项目,让学生去海军基地等行业单位调研,认知海洋工程在新兴产业中的地位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高度的行业责任感。

3.近5年教学成效

候选人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17人,研究生31人,15人获硕士学位、8人获博士学位(含1名外籍博士),6人获西工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硕博士论文。建成了流体力学虚拟实验教学系统等平台5个,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先后获新加坡水下机器人挑战赛特等奖3项,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大赛特等奖5项,“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3项等。为航海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作新生入学报告8次,当好学生的引路人;积极赴全国各地高中开展国家海洋发展与安全的科普讲座21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作为负责人制定了西北工业大学海洋工程大类培养方案,船舶与海洋工程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4.教学成果及同行评价

候选人提出了以实验课程、实习实训、企业课题为载体,以学中做、做中创为手段的“学创一体”教学体系;以一流专业、一流课程、重大任务、舰队企业及校企导师多方协同和由专业实践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到行业特色训练,再到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进阶”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工程实践→科学问题→前沿探索→技术突破为主线,以海防情怀为价值引领的“军民融合”科研育人环境。“面向海洋强国战略,构建学创一体-协同进阶-军民融合实践创新培养模式”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长江学者邹丽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罗均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形成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互融互通的教学机制。成果受到兄弟高校和行业单位一致认可,在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船七〇五所等单位取得了重要推广应用,已为海洋装备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的卓越人才,在各自岗位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海洋装备领域拔尖人才的培养。

三、科研工作成果显著

候选人开展水下无人装备研发工作30年,从早期的自航水雷工程型号研制,到跨介质航行器高速入水技术攻关,到仿蝠鲼柔体潜水器新概念产品开发,到现在的有人/无人异构潜水器集群示范应用,涵盖了工程实践、基础科研、前沿探索、技术突破等方方面面。

在三个水中兵器重点工程型号支持下,针对自航水雷低阻低噪外形设计、有限空间稳健衡重布局等技术难题,提出了基于多目标正交模拟退火算法的低阻低噪外形优化设计方法,保证了自航水雷长航时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操纵性;提出了基于粒子群多目标优化算法的大装药条件下有限空间总体布局方法,保证了自航水雷对衡重参数变化的强稳健性和潜艇适装性。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相关装备已列装部队形成战斗力,为自航水雷系列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国防基础科研计划支持下,针对水下航行器跨介质作战高速入水高效降载实现难、入水弹道稳定控制难的问题,深入开展了水下航行器入水降载增稳设计与试验技术研究,突破了高速载体跨介质耦合流场与冲击载荷计算、高效降载缓冲头帽及设计、鱼雷高速入水全弹道稳定控制、大尺度载体高速入水多参数同步测试等多项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已应用于我国多型空投鱼雷型号,显著提升了我国鱼雷浅水打击能力,为我国海军实现远程快速跨域投送作战模式转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针对深海水下长时连续环境监测、科学考察等任务需求,开展原创性潜水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发,国际上首次提出滑扑一体仿蝠鲼柔体潜水器概念,突破了柔体潜水器外形优化设计与流固耦合仿真、三维软体胸鳍结构设计、基于CPG的多模式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技术发明特等奖,研制的系列化仿蝠鲼柔体潜水器在珊瑚礁生态监测、海洋水文信息采集、海洋牧场监测等方面广泛应用,大幅提升我国对海洋资源的控制和利用能力。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针对传统潜水器以单体作业为主,效率低、作业面窄的问题,提出由多个不同能力的异构平台,通过信息链路形成的人在回路的复杂群体系统,实现集群体系作业,效率高、作业面广。在突破异构潜水器集群在线编队与协同控制、有人无人智能协同、应用效能评估、多源异构数据信息融合等关键技术基础上,预期研发成规模的异构潜水器集群,节点数量超过30个,形成潜水器集群异构网络设计模型及方法、集群协同控制等理论成果,研发500个节点的异构网络仿真测试系统,最终实现30个以上节点海洋组网观测、海上区域封控、有人无人协同作业示范应用,在深海科学考察、探测作业、深海资源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