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波,青岛工商学院教师。她兢兢业业地奋斗坚守在高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一线16年,开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教学与研究,为地方培养了14届应用型人才,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做出了贡献。她负责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建立了“五维一体”的专业建设路径,推进了民办高校传统文科的改造升级。她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以“课程思政”为教学之魂持续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形成了“五大板块四维育人”的浸入式价值塑造体系。她主讲的课程被评为山东省一流课程、山东省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团队,成为标杆课程。她获得教学科研奖项60项,指导学生获学科竞赛、双创项目百余项,取得学校多项零突破。她组建师生团队,为解决地方文化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出谋划策,助力乡村振兴。她带领志愿者,定期身赴条件落后、师资缺乏的小学开展经典润乡土活动,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广受好评。


坚守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初心传承文化之魂

在青岛工商学院的校园里,有一位教师,她以高尚的师德、卓越的教学成果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师生的广泛赞誉,她就是何江波老师,一位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事业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楷模。

一、坚守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初心,培养优秀人才

何江波老师自2008年起在青岛工商学院任教,十六年来,她始终坚守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初心,致力于培养优秀的人才。她深知,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责任就是为学生点亮智慧的灯塔,引导他们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因此,她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理念,为人师表,爱生如子,取得了丰硕的人才培养成果。

第一,为人师表,严于律己

教师的影响会在某些学生的身上永远留下痕迹,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貌,要想正人,必先正己。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何老师都非常注意自我的影响,力图做到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比如,当她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时,她首先做到了忘我工作和刻苦钻研;当她要求学生背诵诗文时,她首先做到了背诵如流;当她叮嘱学生遵守纪律时,她首先做到了遵守校纪,恪守师德师风;当她叮嘱学生课后主动关灯、节约社会资源时,她曾经在归还话筒的走廊上穿梭了一间间教室,关掉了一盏盏吊灯……

第二,爱生如子,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工作者,应是“爱”字当头,她不拿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她尤其关注课堂上经常坐在后排,拖欠作业,时有逃课的学生,让这些学生轮换作为助教,辅助自己收发作业,有效地激发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会使得自律性差的学生放任自流,为了更好地督促这些学生,她建立了“中国古代文学特别关爱群”,凡稍有松懈的学生就会被她请人群中,连续几次表现良好之后才准许退群,这些同学感受到了特别的照顾,进步也越来越大。对于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上的问题及生活上的求助,她总是在第一时间回复,避免让学生久等。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因为找不到阅读

资源而求助,她也尽快帮助学生寻找资源,甚至是深夜回复学生提出的疑问,使得学生深受感动。何老师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同学们的充分肯定,她曾两次获得“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第一名,在一次学院期中教学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对何老师的教学评价非常满意,评教位居全院第一,学生的肯定让她更加热爱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事业。同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她也取得了学校、专业的多项零突破,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近三年,她指导学生先后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美育成果展、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全国大

学生语言文字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普通话大赛等百余项,指导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1项,指导学生在省级期刊公开发表论文7篇,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如今,她所培养的学生已经遍布祖国大地各行各业,用自己的智慧和初心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部分学生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双一流高校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大学教师;部分学生成为作协会员和多种媒体特约撰稿人,发表作品多篇;部分学生实现跨界发展,成为企业CEO;部分学生从事媒体行业,成为宣传骨干;部分学生投身于公益事业,在社会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二、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文化之魂

何江波老师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她深知,作为一名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师,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她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始终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

第一,立德树人,思政为魂

何江波老师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以“课程思政”为教学之魂持续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在课程建设中,她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时间持续最长、学分最多、影响面最广的专业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为教学改革重点,通过确立思政目标、精选思政元素、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丰富载体途径、改革考评方式、创设育人环境、建设课程资源等方式,探索“重基础、重元典、重应用、重融通、重创新”的“思政+人文+实践”创新课堂,建立了“文化传承、广博胸襟、完善人格、创新精神、职业素养”五大板块,“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以美育人、实践育人”四维育人的浸入式价值塑造体系,将价值目标分析

层次、有计划、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润物无声的价值塑造效果。她敢于突破传统汉语言文学纯文科专业的束缚,尤其注重实践教学,采取任务驱动、项目驱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跨界复合能力,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实训课程中,她引导学生将经典作品以新媒体的方式再现出来,注重基础性,如“诗歌配乐朗诵视频制作”“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改编与再现”“古风创意作品制作”“四大名著影视剧配音”等。在社团活动中,她鼓励学生将经典文学和传统文化以原创的形式表现出来,注重创意性,如“以诗抗疫”

原创诗歌、“建党百年”原创诗歌、吕柟传记微剧本创作、古舞新编、古词新唱、古乐新奏、古装新容等。作为关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在研学活动中,她带领学生将校外研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强调学术性,先后开展了横渠书院与张载祠、高陵博物馆、白鹿书院等研学活动。

同时,她还积极推广思政育人理念。她带领课程团队建设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录制了课程思政专题微课“中国古代文学之作家小传”,该课程于2023年在“人民课程思政”平台展示;她参与录制慕课“应用技能与写作规范”,该课程现已面向全国18所民办高校进行资源共享。总之,她力图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价值塑造。

第二,勇于进取,不断反思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我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古代文学教师,要把自己修炼成不竭之泉,时时奔涌出位于时代前沿的知识溪流。在教学工作中,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她在授课中联系古今,引导学生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将生活和书本知识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每一次的学习中都有新的收获。手写讲稿,读佳作名著,看名师课堂,认

真做笔记查缺补漏,钻研教材,反复研讨课程改革,广泛汲取营养,及时进行反思,捕捉新信息,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提高自我的教学业务水平,这些都是她持续了十年的习惯。因此,她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她所主讲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被评为山东省一流课程、山东省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团队,成为学院乃至全省的标杆课程。她还获得全国美育教学名师带头人、全国高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美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次教学突出贡献奖,5次优秀教师,连续三年师德师风考核优秀等各级各类奖项60项。

在科研工作中,何老师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她受聘青岛市高陵区关学协会特邀学术顾问,参加吕柟关学术交流;她主持和参与多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题研究,如全国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科学“十二五”规划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学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研究”,山东省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等;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并出版教材5部;她还受聘教学督导、双创导师、专家库专家、比赛评委等。她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更为民办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无私奉献社会,助力乡村振兴

何江波老师不仅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表现出色,更在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中展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她曾担任中文系系主任,负责专业建设,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校和社会做出贡献。

第一,服务学校,守正创新

在专业建设方面,她牵头负责汉语言文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她带领中文系教师广泛调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结合民办高校办学定位、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基础、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特征,突破旧观念、形成新观念,在实践探索中正确处理传统文科和新文科的关系,坚持“守正”,以传统文科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为建设基础,保留传统文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探索“创新”,以社会新需求为导向,顺应时代趋势,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文科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融合升级,初步建立了“五维一体”的一流专业建设路径,推进了民办高校传统文科的改造升级,提升了专业内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民办高校传统文科的升级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第二,服务社会,振兴乡村

在乡村振兴方面,她组建跨专业、跨校师生团队,以弘扬地方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旨归,开展文化调研,为解决地方文化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出谋划策。先后开展“凤箫声里——高陵洞箫艺术传承平台建设”“泾渭寻梦——泾渭河传说的文创设计”“曲音鹿鸣——高陵曲子词短视频传播平台建设”“瓷光山色,古韵新生一一打造文创IP,赋能传统陶艺,筑梦乡村振兴”“话文化,言初心——普通话推广平台建设”等乡村振兴活动。近三年,她两次带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山东赛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优秀项目展示。其中,“凤箫声里”项目为国家级非遗“高陵洞箫艺术”进行宣传,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使得更多学生愿意了解和学习洞箫艺术,同时也带动了我校其他师生以非遗产业作为项目选题的热潮,项目负责人李珈仪同学面向全校学生分享经验。“瓷光山色,古韵新生”项目通过打造文创IP,赋能传统陶艺,宣传推广三宝村特色陶瓷产品及乡村文旅,帮助当地村户分销产品,带动农闲人员就业,增加收入,助力三宝村乡村振兴。她还带领了一批热爱公益事业的学生志愿者,定期身赴条件落后、师资缺乏的小学开展“经典润乡土”活动,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起到了传承经典的作用,受到社会好评。这些活动,不仅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更让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总之,何江波老师的事迹不仅展现了新时代“四有”教师的风采,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最美教师的典范。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