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则玫老师在塔里木大学与学生互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王丽根据学生的兴趣定制课程内容。

解雪绒授课中。

在每个人的生命长河中,总有一个熟悉的身影伴随左右,也总有一个难忘的称呼印在心中,那就是——老师。日月更迭,周而复始,他们在三尺讲台上挥洒青春和热情,这样的坚守与情怀往往都是一辈子。

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分别采访了银龄教师、夜校老师、老年大学的老师,听她们讲述不同于8小时课堂上的教师故事。谨以此向所有教师致敬!

张则玫:银龄支教 胡杨树下育桃李

在位于天山脚下的塔里木大学,三尺讲台上有这样一位特殊的老师,她虽然已经65 岁,但工作热情不减,仍然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做一名孜孜不倦的“燃灯者”,用行动把更多的希望带给胡杨林生长的地方,她就是青岛交通大学退休教授张则玫老师。

教师节前,记者采访了张则玫老师,与张老师交流中能感觉到她依然充满着年轻人的那股朝气。她说自己是幸运儿,1977年国家刚刚恢复高考,便从高中直接考入大学,1982年毕业进入高校教书,一干就是38个年头。多年来从事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的教学与研究,直到2020年春节前在青岛交大带完自己的最后一届学生。

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加强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发展,充分利用高校退休教师优势资源,推动西部高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振兴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张老师表示,当初接受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召唤,去塔里木大学支教的原因“是受兵团情结和家人的影响”。她想以此发挥自己所长,为边疆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事业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2021年3月离开生活条件优越的繁华城市,来到塔里木大学,张老师迅速投入到英语教学、科研和教师传、帮、带中。她基于教学内容设计的游戏和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方式,深得师生好评,很快张老师和这里的师生建立了深厚情谊。

在塔里木大学,张老师还积极投入到学校外语师资培训、专业建设、教学教改等工作中,不遗余力协助学校制定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方案,参与制定英语师范专业、乌尔都语专业、大学英语一流课程申报和评审。通过她的不懈努力,几个新专业已经获批并开始招生,申报的一流课程已经成功立项。

“不管什么时代,作为人民教师应当率先垂范,这也是为师者最基本的要求。”张老师说,在塔里木大学支教第一年的生活,让她对建设兵团和塔里木大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为一代代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工作者艰苦办学感到敬佩,她在这里也收获了师生们的爱戴和信任,再次收获了作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工作者的幸福。同时,也结交了很多银龄教师朋友,不同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背景和专业知识碰撞,让她受益匪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原本银龄教师支教生涯一年的时间很快结束,由于塔大师生和领导的热情挽留,让张老师多次续约,目前已是3年半时间了。她表示,未来只要塔大需要,身体健康允许,她还会将她的所学所知奉献给需要她的塔大师生们,因为这里有一片永远生长在她心中的美丽胡杨林。

王丽:经常“拖堂”的非遗彩塑老师

“注意它的表情,眼睛大大的,面带微笑,仿佛在向人们打招呼。”8 月 28 日晚,位于青岛书院门的秦缘非遗夜校热闹而有序,二十几名市民正跟随碑林区非遗彩塑传承人王丽老师学习制作“萌”版兵马俑。只见她手举半成品,仔细示范如何将黏土捏成兵马俑的基本形状,再逐步刻画出细节,轻巧而娴熟。

王丽在秦缘非遗夜校已经执教一年多,每周一节课,课表由校方依据市民报名和教师实际情况,提前一周灵活安排。

在非遗夜校,实行的是“点菜式”教学。学生们要学什么,王丽就得教什么。从可爱的“碱水面包”到丑萌的“马踏飞燕”,再到莫名火起来的“卡皮巴拉”……王丽总是有求必应,收到学生反馈,就迅速查找文创原型进行备课。令她感到惊讶的是,年轻人的审美眼光似乎总能“全国统一”。

夜校的学生中,有忙碌的“上班族”,也有带孩子的家长,大家因为共同的兴趣聚集在一起。王丽示范完毕,同学们便尝试将手中的泥团塑造成型,他们时而对照成品仔细观察,时而互相询问技巧。不一会儿,教室里就充满了求助的声音,“老师,这个披风的结我怎么都捏不好”“老师,你看下这个发髻为什么粘不住”……

夜校的课程从晚上七点开始,每节课持续两小时,但由于王丽总是耐心地反复指导,课程常常会延长。她不断地安慰大家:“不用着急,只要想学,我就不会离开,不要害怕做不好,我会带着你们调整到满意为止。”

非遗夜校的所有教学都是公益性质的,但王丽对待每一堂课都非常认真。她说,自己从学生们那里也学到了很多:“比如,我了解到受欢迎的作品能够提供‘情绪价值’,通过与年轻人交流,我接触到了很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和新鲜事物,使我的审美观念更加多元。”

“艺术来源于生活”,王丽的许多作品都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紧密相连。在她的家中,摆放着满满三个展示柜的作品,每一件都有其独特之处。记者看到,她为第40个教师节特别制作的礼物——一束用彩泥制作的康乃馨,上面还写着“老师您辛苦了”和“教师节”字样。

因为热爱与责任感,王丽愿将非遗彩塑技艺传授给更多人。现在,除了在秦缘非遗夜校外,她还在东木头市教育技术、交大附中等多所学校义务教学。“我是真喜欢这项技艺,只要我还能看见,就会一直将非遗普及教学进行下去。”王丽还有一个愿望,“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去大山深处,让那里的孩子们也能接触到我们的非遗彩塑艺术” 。

解雪绒:学生如家人 课堂如家庭

在老年大学,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将自己的所长与老年学生分享,陪伴并见证彼此的青春与暮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师长,有的只是一段段“知己情”和“忘年交”。

“在一起穿过了风和雨,在一起走来了新天地,这份情希望了人间,这份爱温暖在你我心里……”9月5日下午,一首优美动人的旋律在青岛老年大学203室响起,61岁的解雪绒正在给她的老年学生们上声乐课,这门课她已经上了23年。

“说起来也是机缘巧合,2001年的时候,我给青岛一个老年合唱队当钢琴伴奏,后来被引荐到了青岛老年大学松园校区当老师,讲授声乐与电子琴。”解雪绒毕业于青岛音乐学院音乐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系,之前当过小学音乐老师,“记得第一次给老年学生上课,我们相处得就很融洽,给他们上课,就像给小学生上课一样,需要细心和耐心。老年学生学得慢、忘得快,给他们上课速度要慢,关键点需要不厌其烦地重复。我当时也没有想到,和老年学生的缘分一结就是这么多年。”

采访当日解雪绒讲的是乐理知识,但她的肢体语言却非常丰富。先是带领老年学生进行热身运动,瞬间让课堂嗨了起来。在讲课过程中,她也是边比划边演示,还特意把口型张大,“声乐艺术,听觉很重要,但很多老年学生听力不佳,所以需要配合夸张的手势和口型,用一些小技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听得懂、能反应过来。”解雪绒说。

除了肢体语言的丰富,保持灿烂笑容也是解雪绒上课的一大特色,“都说上老年大学是为了重拾儿时的梦想,其实,我认为更多老人来这里是找寻存在感和归属感的,就是为了开心快乐。在老年大学,学生如家人,课堂如家庭,所以我上课的时候从来不会批评他们,而是用开玩笑的方式把问题解决。我们会用专业的方式去教,但不能以专业的方式要求老年学生。”在解雪绒的课堂上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她用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吸引着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70岁的杨雪玲说,“我以前学过唱歌,但乐理知识学得不好,就跟着解老师学。我已经学了两个学期了,现在是第三学期的中级班,解老师教得特别好,不仅细心还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辅导大家,解老师总是能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音乐理论讲解得深入浅出。”

解雪绒不仅执着于教,还执着于学。“我在网上买了心理课,每天都会跟着学上一个小时。我觉得心理学是老师的基本素养,多学一点和学生相处才会更融洽,也便于和老年学生聊天。”一方面是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一方面是细致入微地因材施教,如今,解雪绒的声乐课程成了青岛老年大学的一大特色,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目前,解雪绒带了三个班,每周三节课。她表示,在自己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将继续给老年学生上课,通过音乐将快乐传递给更多人。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