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新课标融入了核心素养这个新概念,并将其阐释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新课标分三个层面(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设置了6个学习任务群,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其中,落实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的思维能力的主要载体就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和语言互为依存,思维是语言的内在表达,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思维发展了语言才能流畅。语文姓“语”,学习的是语言,发展的是语言,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发展和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功能。

对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自己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认识。

一、熟读统编语文教材,把握单元文体和要素特点

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统编版语文教材每一单元都有着独特的文体特点,都有一个独特的人文主题,都设定了独有的语文要素,它们承载着不同的任务和使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特殊作用。一课一得是教材为每篇课文赋予的特殊使命,完成好一课一得也就完成了语文教材所赋予的任务使命。很多教师换汤不换药,拿着新教材用着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每篇课文都按照分析主要内容、品词析句、概括中心思想这种套路讲,这是对统编版语文教材作用的弱化,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忽视。因此,教师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读整套教科书、全册书,全面、深度解读文本,明确教学方向,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任务驱动,引领学生积极思考探究

“学习任务群”的关键词就是“任务”,新课标将课程实施中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并列,表明二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任务驱动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任务,在强烈的问题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的一种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程序,将任务驱动分为课前任务驱动、课中任务驱动和课后任务驱动。还可以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不同单元、不同文本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在讲授五年级下册名著单元时,笔者为学生展示了很多著名人物。如教授《景阳冈》一文时,对于武松这个人物,笔者设计了思辨性题目:“对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武松很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有人认为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你有什么看法呢?说一说你的理由。”这道题目不固化人们对武松的评价,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武松的语言、行为、心理描写等,对武松进行多元、客观、全面的评价。

三、确定文本思辨训练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何挖掘文本中的思辨训练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聚焦单元训练点,于“要素”处思辨;聚焦课文题目,于“课题”处思辨;聚焦文章“留白”,于“留白”处思辨;聚焦文本“矛盾”,于“争议”处思辨,这些都是确定思维训练点的好方法。确定了思辨训练点,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思辨性训练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比较阅读、借助表格、思维导图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会观察,分析、提取、整理文本关键信息,理解文本中的观点和思维方法,辨别相似事物的异同点,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材其实就是个例子,这些体现思辨意识的课文分布在每一册的某一个单元或某些课文中,教师要利用好这些例文,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只有用好统编版教材,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有效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这些都是笔者对语文教学中落实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的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

作者单位  山东省榆林高新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