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2024年秋季开学已经开始。经过了一个暑假,学生们将重新走进校园,而更多“大先生”也将立足三尺讲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在中国,“先生”一词是对德高望重者和学识渊博者的尊称,强调了一种修为、一种精神和一份崇敬。《礼记》中就曾将老师称作“先生”:“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师者的敬意与崇拜。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中可以看出,“大先生”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里说的“传道”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布道,而是一种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这里的“授业”则是指传授知识、传授技能;而“解惑”则是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尽到老师的职责和本分。

学高为师,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条件。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老师,必须是一个学养丰富的人,不要求老师样样精通,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否则,就愧对“大先生”这个称号。今天是信息爆炸时代,知识更新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作为老师,要多学一些现代知识,不能习惯于“吃老本”。如果不能及时填充知识,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如此,就很难赢得学生的尊重。尤其一些从事专业性很强的老师,更应该与时俱进,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学习,用现代的丰富知识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学生,这才是一个“大先生”应有的样子。

德高为范,优秀教师不单单指知识丰富,更重要的是,要有道德情怀和修养。老师的行为举止就是最现实的思政课。师德建设绝非可有可无,更非小事一桩。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起着一种示范和引领作用。这对老师的人格品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好“大先生”就要从自身做起,用良好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修身养性,敬畏法律,敬畏规则,遵守公序良俗,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之人。没有过硬的道德支撑,所谓的“大先生”只能徒有虚名,得不到真正尊重。

日前,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经过3至5年努力,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到2035年,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教师地位巩固提高,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现在,秋季开学已经开始,希望“大先生们”在给学生上好“思政课”的同时,以良好道德示人。用丰厚的学养和人格魅力立足三尺讲坛,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先生”。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