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题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凭借广泛性、灵活性、机动性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喜爱,逐渐成为数学教学的主流形式之一。说题能够训练学生的胆量、加强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以说促思,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各类习题,挖掘习题中的“说话”因素,激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说题,训练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理解数学的真正内涵。

一、多方启发,培养说题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对他们来说数学是一门相对较为枯燥的学科,很多人对说题的兴趣并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说题兴趣,调动学生说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会说、能说、多说,使学生在说题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创设生动情境,体验说题趣味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表达和理解能力有限,但却有着很强的表现欲望,只是数学枯燥的解题教学无法给他们提供广阔的表演空间,也无法让其体验说题的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如游戏情境、生活情境、多媒体情境等,帮助学生发现和体验说题的乐趣,让他们愿意说题,爱上表达。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课《元、角、分》时,笔者就设置了如下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说题,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学校周末组织大家去秋游,小明决定去超市采购一些物品。矿泉水2元5角一瓶,饼干是9元8角一袋,薯片是7元8角一盒,巧克力是10元2角。小明有50元钱,请问他能买多少东西?

这道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充分尝试,可以选择只买一种或购买多种,数学能力强弱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教学中,笔者指定了一些思维活跃、数学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老师,让他们对其他学生的解题方法做一下点评。同时,笔者鼓励那些基础不是很好、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题目的难度,然后通过提问一步步引导他们深度思考。如学生说“小明可以购买4盒巧克力”。笔者问道:“买完4盒巧克力还剩下多少钱?如果剩下的钱还可以再买一件东西,你会选择什么?如果购买两样呢?……”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激发学生有效思考,将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入,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说题的乐趣。

2.制定激励政策,保障说题机会

对于一些天生不爱说话、不善交际的学生,仅靠鼓励和引导是不行的,教师还必须制定长效的激励政策“逼”他们一把,促使他们勇敢地踏出表达的第一步,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树立表达自信,建立良性循环,保障每一位学生的说题机会。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就制定了一些奖惩措施,激励学生大胆表达,敢说会说。上课前,笔者向学生宣布了激励政策,让小组长统计每个学生的发言次数,凡是举手发言的加1分,回答正确的加2分,回答特别精彩、同学掌声鼓励的加3分。课程结束前,笔者统计发言情况后,对分数高的学生给予了零食礼包、文具礼盒、精美图书等奖励,而对分数较少的学生则罚他们表演节目或多做习题。当然,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笔者从多个维度设计任务,让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如“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你能利用手边的材料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请说出你的制作过程”“你觉得什么图形可以拼凑成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说出你的思路”……在这些政策的激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教室里热闹非凡,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笔者通过有梯度的题目设计和科学的激励措施,在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论是为了拿奖励,还是为了逃避惩罚,学生的学习热情确实被有效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

二、多元融合,丰富说题内容

说题重在“说”字,“说”的内容至关重要,要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再现思考过程,促进思维发展,锻炼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可“说”的内容,不仅要让学生有东西可说,还要多元融合,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说出不同的东西,推动学生思维多元化发展。

1.说题意

小学数学习题都是精心设计,针对某个知识或学生的某项技能展开训练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题意进行说题,让学生领会题目的设计意图,从而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根据自身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简易方程》时,笔者让学生立足题意开展说题训练,让学生了解题型,领悟题意。

小明同学很喜欢明信片,爸爸妈妈又给他买了21张,这时同桌小东看到了,他也非常喜欢,于是小明送给他34张,现在小明有76张,请问小明原来有几张?

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先说说题目,试着分析题目主要考查了哪些知识,需要怎样运算等。学生在说题目的过程中很快就捕捉到了这道题的关键信息:这道题的一个等式有一个未知数,所以这是一个方程式,考查的是简易方程的相关知识。学生根据题目列出了简易方程式:x+21-34=76。在说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在简易方程题型中,有的会直接给出方程式比较简单明了,而有的会把题目表述得非常复杂,将考核知识融入具体情境中,但只要找出题目中的考查要素,领会了出题意图就可以很快解答,也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说算理

抽象是数学的一大特征,也是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数学中的很多原理规律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解起来颇为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借助教具、插图、实物等,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说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6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笔者就让学生说一说算理,启发学生逻辑思维。

师:小玉的爸爸承包了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60米,宽35米,如果每平方米可以养8株芍药花苗和5株玫瑰花苗,那么小玉的爸爸需要采购各多少种花苗呢?

生:在这道题中,花圃的面积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因此需要先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即长×宽,所以是60×35=2100(平方米)。根据题意,我们只要将每平方米可以种植的花苗数乘以花圃的面积就可以计算出需要的花苗数。即8×2100=16800,5×2100=10500,所以可以得出,小玉的爸爸需要芍药16800株,玫瑰10500株。

这道题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对于解题步骤有着明确的要求,即考查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又考查了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将前后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说题的过程中,不仅敏锐地察觉到了题目隐藏的信息,还在说理的过程中强化知识的应用,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笔者让学生根据算理开展说题训练,引导学生将数学原理和解题思路完整地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性质、概念、公式理解,还能够让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

3.说操作

实验是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实验可以辅助学生自主探索和验证数学原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数学实验操作规范、步骤清晰、逻辑严密、条理清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开展说题训练,让学生说清楚实验需要的器材、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的总结过程、实验后的处理工作等,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8课《怎样滚得更远》时,笔者让学生说一说实验的操作步骤,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进行实验,我们需要准备哪些东西?

生:三角尺、平面木板一块、书本、卷尺,还有圆柱形物体。

师:谁能说说实验的步骤。

生:先用三角尺量出30度的高度,将木板按照30度角的高度调节好,将圆柱形物体横着放在顶端,让它沿着斜坡滚下去,当它停止滚动后,拿出卷尺量出它在地面的滚动距离,再将角度调成45度和60度进行尝试。

师:大家觉得这个实验结果准确吗?

生1:当然准确,这是实验产生的真实数据。

生2:这只是一次实验结果,没有代表性。

师:那我们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2:我们可以在每个高度多试几次,然后记录好每一次的数据,计算出平均值进行对比,会更准确。

笔者让学生解说实验操作过程,了解实验过程和原理,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手脑的协调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说策略

解题策略是最高层次的解题方法,也是高阶思维的具体表现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解题策略进行说题训练,让学生将审题、分析题目、解题思路、数学原理、解题步骤等一系列思考过程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对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解决问题的策略》时,笔者让学生讲述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培养学生思考策略和选择策略的能力。

“现有一笼子,里面有鸡和兔子若干只,数一数,共有头14个,腿38条,求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请用尽量多的方法解答)。”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解题策略的运用,需要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尽可能多地想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以此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学生提出列表法和方程法。以鸡为0只开始,兔子就是14只,腿的数量为56,与38相距甚远。为节省时间,他打算从3开始,依次+2来列举,当鸡的数量是3时……当鸡的数量为9时,兔子数量是5,腿的数量正好是38。运用方程式时,假设鸡的数量为x只,则兔子有(14-x)只,可列方程2x+4(14-x)=38,解出x=9,所以鸡有9只,兔子就是14-9 =5只。还有学生提出画图法、金鸡独立法、假设法等。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笔者通过讲述解题策略,让学生探索同一题目的不同解决方法,学会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问题。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多措并举,培养说题能力

1.严格要求,保证“说”的准确性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所以教师在组织说题训练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严格把关,特别是学生对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的表述,要绝对准确,分毫不差,内在逻辑要严丝合缝,不能颠倒,书写绘图要规范、清晰、工整,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圆柱与圆锥》时,笔者让学生边说边做,并思考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把圆柱体的侧面沿着一条直线剪开,然后再将圆柱体的两个底面剪下来,将圆柱体的侧面铺展开来。

师:谁能告诉我圆柱体拆解后,得到了哪些图形?

生: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

师:如果要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要怎么操作呢?

生:计算出两个圆形的面积加上长方形的面积。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大家还记得吗?

生:S=πr2。

师:两个圆的面积是2πr2,请问圆柱体的侧面积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呢?

生: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宽,那么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是底面周长乘以高,用公式表示就是2πrh。所以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就是:S表=2πr2+2πrh。

笔者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探索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知其然”,还可以“知其所以然”。

2.因势利导,培养“说”的创造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因此,在说题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鼓励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说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混合运算》时,教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铅笔一盒12支,每盒进货价12元,每支零售价2元;圆珠笔一盒10支,每盒进货价25元,每支零售价4元;钢笔一盒5支,每盒进货价40元,每支零售价12元。请根据上述信息,设计几组不同的数学问题,越多越好。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且不同于以前的解题模式,笔者从出题人的角度设计了以下问题:“小丽的爸爸准备开文具店,他准备了5000元钱,请问铅笔、钢笔、圆珠笔可以各买多少?”“铅笔、钢笔、圆珠笔每支的成本是多少?”“小孙买了2支铅笔、2支圆珠笔、1支钢笔一共花了多少钱?”“花铃同学买了4支钢笔、5支圆珠笔,她送了2支钢笔和2支圆珠笔给好朋友豆豆,豆豆过意不去强行塞给花铃50元钱,请问花铃要给找豆豆多少钱?”……笔者通过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反向思考,学生可以根据已知条件,自由组合知识点、自己选择题目难度、自己组织语言,既考查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说”的创造性。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说题兴趣,以“说”促“思”,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逻辑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学好数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