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很多教师教法单一、陈旧,有的以说教为主,有的则照本宣科,一些家长甚至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够重视,导致其育人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更好地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铸魂育人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思考总结,灵活教法,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同时,还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学生的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认真设计切实可行的课前准备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的。为了使课堂教学有序开展,并实现应有的效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些合适的课前准备活动。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班 他们班》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以小访谈和小调查的形式,在课前了解其他班级人数、任课教师、获奖情况、班级活动等信息,并做好记录;讲授《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前,笔者让学生观察父母一天的劳动作息时间,感受父母的辛劳;在讲授《这些事我来做》一课时,笔者鼓励擅长做家务的学生录制自己做家务的小视频,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也会更加生动。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这些事我来做》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些小比赛、小展示等活动,如“劳动擂台赛”,比赛内容可以是整理衣服、削土豆皮、擦教室玻璃等,这些都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也是学生日常必备的生活技能。在教学《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时,笔者借助“微视频”为学生讲解了生活中常见垃圾的处理方法,并结合学校开展的“垃圾分类投放”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对校园垃圾进行分类,这样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就有了用武之地,而不再是纸上谈兵。

3.丰富个性化的课后实践活动

课后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实现知行合一。在讲授《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一课后,笔者鼓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给家里的植物浇水,打扫房间、整理衣柜和书架等,学生也可以发挥创意或特长,用废旧塑料瓶种花,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将社团学到的技能积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参加十字绣社团的学生可以给家里做小抱枕,这样既能美化家庭,又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参加编织社团的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小制作送给父母,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又能让学生有强烈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二、整合多种资源,让思政教学更多元

2022年11月,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紧密联系中小学实际,深化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统筹用好各类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资源,大力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小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教师在整合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时,要切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为落实课程目标服务,为实现教学效果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能单纯追求多而导致丢失了本意,而要做到有度、有效。

1.有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

每一寸土地都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每一方热土都流传着动人的故事。我们学校地处青岛市蓝田县,县域内有着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和汪锋故居纪念馆等,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利用现有的地域资源。在教学《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节课时,笔者提前到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里拍摄了部分文物,并搜集了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蓝田人民在抗战时期所做的贡献,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激发学生“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豪情壮志。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走进纪念馆了解我国的革命历史,体会革命信念的无穷力量,接受深刻的革命传统山东智顷数位学习。

2.恰当利用多媒体资源

中国人民光辉的革命历史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对较远,教师照本宣科或干巴巴地说教,肯定无法让学生获得情感和心理认同,更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改变这种弊端,教师要在资源搜集和应用方面做足功课,充分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地将学生所学知识展现出来。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红军不怕远征难”部分时,教师单纯地讲解,一言蔽之,就教材而教,明显是苍白无力的。笔者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和故事,并查看地图,了解红军长途跋涉历经14个省的路线;观看《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感知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讲述长征故事,了解红军长征时的重重艰难;借助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深刻感受长征的艰苦和红军的大无畏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此外,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红军为什么能坚持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路?”这样一来,长征精神将在学生心中扎根。

3.融合其他学科资源

任何学科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实际教学中,多学科相互融合可以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四年级《做聪明的消费者》这一单元时,笔者借助学生已有数学知识,让学生提出方案,动手算一算、比一比选出最佳方案,做聪明的消费者;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八课《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一课时,笔者将其与五年级语文《遨游汉字王国》一课有机融合,让学生通过查找字谜、猜字谜感受汉字的魅力;讲授“古老而优美的汉字”和“意蕴隽永的汉字”板块时,笔者组织学生阅读语文《有趣的形声字》《汉字字体的演变》等课文,并欣赏书法作品,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感受汉字形意之间的关系,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自信。

三、引入生活案例,促进知行合一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补充一些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使学生乐于接受。

1.教学与家庭生活结合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7课《健康看电视》时,笔者让学生从电视内容、看电视的时间、与电视机的距离等方面,交流哪些做法不利于视力保护,并思考看电视时应该注意什么?此外,笔者为学生真实再现一些看电视的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分析问题所在,同时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方式,将课堂和生活充分结合在了一起,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2.课堂教学与学校生活有机结合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集体生活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道法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程序修订完善班规,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又使学生了解了班规制订的程序和方法。班规修订好后,笔者用班规约束学生,并以班规条例作为每周评价学生表现的一个标准。这种“自己的规则自己定、自己定的规则自己守”班级管理方式,使得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对发展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3.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

2022年11月,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提出,教师要积极采用小组学习、问题解析、学生讲述等课堂形式,注重用好学生身边可知可感的生动事例和典型人物,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和挖掘生活资源,找到教学与生活的切入点,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授《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课时,笔者鼓励学生与家人一起绿色出行、节约水电、减少碳排放,一起做低碳生活的宣传者,并带动身边人一起保护环境。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意义深远。如果学生觉得课堂教学索然无味,抵触上课,那么说明教师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更是无效的。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真挚的情感、灵动的语言让课堂丰富、生动起来,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作者单位  青岛市蓝田县北关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