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过夏花之绚烂,迈进秋叶之静美。为促进《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落地,汉中市教研室开展了“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课堂教学暨送教下乡专题活动”,组织省市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到区县农村学校进行综合教研,指导课程实施,促进育人方式转变,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天汉好课堂”,构建城乡教学研共同体,助力汉中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高质量发展。小学数学学科由四位教师从空间与几何、综合与实践两个方面选定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作为教研员,教师深入课堂,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预设、课堂实施等方面展开深度研讨,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落实“双减”政策,研究提炼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策略,实现了促进课堂提质增效的目标。

一、真情境与课堂教学融合

《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明确提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赵静老师以新课标理念为引领,精研四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谈理想、搭配服装、营养配餐、路线图”创设真实情境,在情境活动中全面且具体地呈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非常贴合符号意识的发展路径。即先感知具体事物—再用个性化的符号表示—最终学会数学化的表示。赵老师这种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围绕教学任务,选择职业体验的情境导入方式,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1.情境设问开课

首先,赵老师让学生猜“她是谁?”启发学生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根据白板展示的信息说一说自己发现的问题。课始,赵老师就有意识地将核心素养的种子埋在了学生心中。

2.创设对话情境

赵老师在第一个情境串中预设了让学生谈自己的理想,并适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如“当一名医生真好,一定要为你的理想而努力,这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医护守卫者,因为他们的付出,才换得了今天我们平安、健康。”一个点赞的手势、寥寥几句,看似简单的手势和不多的评语,对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及全部学生无疑又是一场德育引领,学科育人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了数学课堂。

3.创设对比情境

在预设的情境中,赵老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服装搭配”的想法,如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搭配衣服的想法,有的学生用文字写出了搭配方案,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式画出了自己的方案,个别学生用图形展示了自己的想法。此外,赵老师还收集了很多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相互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赵老师适时进行追问或引导,带着学生经历语言表达—文字描述—画图表示—图形表示—符号表示的过程。这样的情境预设,学生在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中对比感知,用数学思维表达的直观性,触碰到数学的简洁美,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也在这样的对比中得到了培养。

二、课程目标预设明确

陈丽老师执教的《编码》一课,是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模块中的内容。课前,陈老师基于儿童视角深研教材、精准分析学情,准确设定了大单元视域下的课时目标,并将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数字”以其方便简洁的表达形式被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课真实的情境中,陈老师引领学生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数”的应用意识,学生在情境活动中逐步建立了数感,形成了核心素养。

1.游戏激趣,感悟编码

开课时,陈老师通过数字游戏,让学生明白数字在不同情境中表示的意义不同,这样就自然地引入了编码,同时还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快速地融入了课堂。结课时,陈老师以破译密码的游戏形式结束本课,这样既拓展了编码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好玩和有趣。

2.创设情境,引出编码

课堂上,陈老师创设了柯蓝探案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柯蓝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人物形象,破案推理素材又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两者的结合下被很好地激发了出来。

3.合作探究,解密编码

在这一环节中,陈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相互比较、发现、猜想、验证的平台,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身份证号码中有6个数字是相同的,如果有不同的,为什么不同?这些疑问在小组交流中更容易就有了答案。

4.实践操作,体验编码

在了解了身份证编码的规则后,陈老师让学生尝试编写学号,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积累数学经验,形成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

5.留心生活,寻找编码

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编码,学生列举了很多,如邮政编码、门牌号、汽车牌照等。此外,陈老师还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并出示了一些图片,将那些广泛存在于生活,为学生所熟悉而又容易被忽略的“数学”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得编码这个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直观、有趣。

三、大单元视导下创设教学活动

周宁老师选用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课,尝试在大单元视域下展开教学活动。《圆的周长》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第一单元包括“圆的认识一”,主要让学生认识圆及其特征,会用圆规画圆,主要解决圆的特征、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圆的认识二”主要认识圆的对称性,以此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欣赏与设计”主要是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要求学生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圆,并了解圆的对称性等特征,以此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创造意识;圆的周长(三课时)和圆的面积(两课时)。在“圆的周长”分析中,周老师结合实例,为学生讲授了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会用公式计算、会用圆周长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中,圆的周长是难点,周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发现、体验、感受“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是一个固定的数(圆周率π)”,让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的关系。学生根据自身经验猜想: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半径和直径有关;有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类比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也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在动手操作时,学生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观课发现,周老师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重整,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开启,不仅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促进了课堂教学朝向深度发展。她在反思说课中将整合后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从“教材内容剖析、学情分析、目标分解、确定大单元主题、目标、学业评价、设计教学思路结构图、规划教学课时、进行备课”九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笔者在周老师的说课中发现大单元教学不同于以往的单元主题教学、单元整体教学,大单元教学是在核心素养的统领下,以教材自然单元内容目标为基础,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学规律等适度扩大学习目标或学习内容后实施的教学活动。此外,周老师将1.5课时的内容调整为1课时,从课堂作业完成情况来看,达到了学时目标任务。

四、主题式教学活动中尝试跨学科融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22版新课程标准颁布后,一线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工作者学思践悟,埋头深研新课标、领会新理念、践行新变化,为打造“天汉好课堂”而努力奋进。洋县青年路小学数学教师邓艳云勇于研究、大胆尝试,打磨出了一节综合与实践类型的四年级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内容要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呈现要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以主题式教学、跨学科融合设计了“成语中的度量衡”(度)的部分主题学习活动。课前,教者指导学生广泛查阅资料,了解度量衡,课中采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对成语中度的知识做出新的长度解释,在语文学科修辞手法的引领中来理解数学知识,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观课学习中,笔者看到邓艳云老师以数学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成语中的度量衡”主题为引领,推进主题式教学设计,为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做好了脚手架。

1.课堂教学活动凸显跨学科融合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邓老师将语文、美术、自然与科学、道德与法治在真实情境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达到了学科综合育人的目标,凸显了“融”得恰到好处!邓老师以猜谜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谜底紧扣本课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教学片段1: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整理了这么多有关度的知识,谁愿意为我们解密成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数学知识?

邓老师首先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接着话锋一转,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找一找其中藏着的数学知识。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学生清晰地发现“跬”和“里”都是表示度量衡中“度”——长度。邓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语文与数学无缝融合。课上,邓老师不仅给学生拓展了《劝学篇》里面的内容,还为学生解释了这段话的意思,并劝诫学生在学习的路上要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决心。

2.开展主题式教学,让学习朝向深度迈进

邓老师尝试以主题式活动设计“成语中的度量衡”,从课前到课中至课下,贯穿始终。开课预设成语、谜语,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猜谜语,开门见山,引入课题,揭示本课所研究的数学知识。

教学片段2:

师:同学们,你们会猜数学谜语吗?来,挑战一下!

9寸+1寸=1尺(打一成语)

生:得寸进尺。

师:你在哪里听过或见过尺和寸?(学生结合学前单任务,畅所欲言)他们是计量什么的单位?板书“尺”“寸”。

课中,邓老师以任务驱动为导向,预设了“成语拍卖”“度量衡的前世今生”“红色文化中的度量衡”等任务,在“拓展延伸”模块中,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互学互评的形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此外,邓老师还在互动、启发、探究、体验、评价等活动中,引领学生从知识为本向素养为本转变。

教学片段3: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成语(展示学生收集的成语,如光芒万丈、百步穿杨、火冒三丈、入木三分、退避三舍、鹏程万里等),你能借助老师的提示将成语中有关度的知识转化为现代的长度单位吗?我们来个成语拍卖活动吧,谁来读一下活动要求。

(1)请用数学的眼光圈画出与数学有关的知识。

(2)请和小伙伴说一说你对这个成语隐含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3)请结合提示,用数学的方式算一算这些成语中的长度。

(4)在小组内分享学习感受。

活动时间:3分钟

活动要求:人人参与、人人表达、人人评价。

3.数学文化、红色文化与数学课程联系密切

在本节课中,邓老师从度量衡的前世今生讲到统一度量衡的必要性,在师生对话共享中、在多媒体视频中、在思维碰撞中,学生的内需动力被激活,他们探索度量衡的前世今生和成语中的度量衡的欲望更加强烈,他们很快就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解密了“成语度量衡”中的“度”。由此可见,邓老师精妙的思维导图式板书设计,不仅为学生建构了知识体系,还为学生拓展、延伸了成语中的度量衡故事。

教学片段4:

师:你能找到洋县的位置吗?(出示山东地图)青岛是我们的省会,从洋县到青岛只有220千米,不到1千里(500千米)。从青岛出发,一路向北,大约再走280千米就到延安了。延安是红色文化的发源地,是革命老区,延安的梁家河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生活、学习过的地方。

在邓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经过互动交流,清楚地认识了“一步大概有50厘米”,只要坚持不懈地走100万步就能到达千里。接着,邓老师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以洋县为出发点,走100万步,可能会走到哪里?”出示山东地图,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查看山东地图,在观察、估计、猜测中,学生的量感意识一步一步地向着深度发展。

综上所述,践行新课程标准道阻且长,但我们有很多像邓艳云老师一样的探路者,我们有理由坚信:行者常至!面对新课标的迭代更新,我们只有摒弃抵触心理、畏惧情绪,积极拥抱变化,才能静下心学习,从中取得“真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  山东省汉中市教研室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