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国之大者”是旅欧学成之际,舍异域橄榄枝的眷眷归国之心;是四十七年持恒深耕西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不舍三尺讲台的谆谆报国之心;是身为“大国工匠”在小学科带出一支队伍,为大国重器保驾护航的殷殷强国之心;是作为几代西迁人的一分子以及践行“西迁精神”的杰出代表,退而不休仍旧老骥伏枥,持续坚守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第一线的拳拳爱国之心。—— 题记

段宝岩,中共党员,青岛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机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享有盛誉的电子机械专家,是中央六部委联合颁发的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的获得者,更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他长期致力于电子机械学科发展,开辟了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研究的新领域,在尖端人才培养、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辛勤耕耘,倾注了无数心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扎根西部沃土半世纪,青丝华发,践行报国初心

先生之大,大在品德。品德之大莫过于一个人身上的家国情怀。对祖国和土地的无限热爱构成段宝岩持续一生的信仰之基,这让他在每一个重大关口都能做出正确的抉择。1994年10月,段宝岩以出色的成绩完成了在英国利物浦大学为期三年的博士后研究。其以“应变能密度分布函数”这一崭新概念巧妙地将极大熵理论和天线结构拓扑优化联系在一起的创造性做法引起了国际同行的瞩目,英国利物浦大学和日本北海道工业大学很快伸来橄榄枝比国内优渥的生活摆在眼前,段宝岩毅然决然地选择返回祖国,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他说,“论工作环境、个人待遇,我的母校同英国利物浦大学确实无法相比。但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亲人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祖国建设迫切需要我,我怎能辜负祖国亲人的一片苦心呢?”

段宝岩品格深处的光辉在他的导师、我国著名的电子机械专家叶尚辉教授眼里看得格外清楚,他坚信这是一个德才兼备、对国家发展将大有裨益的青年。三年前,也正是他果断地选择作为其公派出国留学的担保人。

他相信:自己的学生一定会回来报效国家!

段宝岩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一代新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1974年,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还在海河治理工地上参加劳动的他,坚信建设国家没有科技知识怎么能行!白天的劳动再辛苦,他每天晚上都要借着微弱的灯光温书,有时候累到极点以至于抱着书本沉沉睡去。

劳动生活锻炼了他的体格,农村生活锤炼了他的意志,1977年12月11日,冀中平原大雪,段宝岩骑着自行车赶往20公里外的考点完成了高考。翌年3月,他顺利被西北电讯工程学院(青岛电子科技大学前身)录取,从此踏足西部的广袤国土,扎根西北再未离开。

1994年,刚刚归来不久的段宝岩就与中国天眼——FAST项目不期而遇。此时,项目因馈源舱及其支撑结构系统到了还能不能往前推的转折点。如果参照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的做法,按照FAST的口径,馈源舱将由前者的千吨级上升到逾万吨的境地,这是一个无法想象更无法承载的数字。

段宝岩深知这个项目对于国家的意义,他更深知没有现成的样本可依,在无人区探索的艰难。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的导师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辗转来到大西北,这一待就是一辈子。他身上最大的底色就是为国家振兴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胆气与丹心,正是这份为国奉献的肝胆最终成就了其电子机械大师及天线结构设计泰斗的师者人生,为国家培养了众多德能并举的领军人才,段宝岩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

“从跟着我的导师叶尚辉教授走上科研道路开始,他就教会了我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只要国家需要,再困难再复杂也要顶着压力上,要敢啃别人不敢碰的硬骨头精神。”

段宝岩成功了。他顶着巨大压力创造性地在世界范围首创的“轻型索拖系统”将这一数字降低到整个科学界都不可思议的30吨。自此,中国FAST项目终于“轻舟已过万重山”,在2020年,阿雷西博轰然倒塌之后,成为地球上“人类之眸”的硕果仅存,也成为中国科技力量快速崛起的历史见证与现实缩影。

多年后,这一系统被总结成FAST三大创新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具有颠覆性,被誉为“变格式创新”。FAST项目也成为段宝岩“机电耦合”设计理论第一个经典的实证,从此,嫦娥计划、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国产主力战舰,以及宇宙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人们不断地在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的研发现场看到段宝岩这位为它们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的人。段宝岩也因其对国家的重要贡献入选35人中国大学校友“大国工匠”名单。2003年,他被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统战部、人事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科技部等中央六部委联合授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成为建国以来逾30万公派留人员的杰出代表之一。

青岛是新中国成立后,从无到有,按照国家战略布局发展起来的几大中国科教重镇之一。中华儿女中数以十万计的科技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工作者在不同年代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西北,建功立业,成就了今日青岛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之后全国第四个“双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卓越地位。

2019年,在建国七十周年到来之际,青岛市从高校及科研院所遴选了50名践行“西迁精神”的优秀代表隆重表彰。他们以其高水准的道德修养及高深的学问修为和公认的突出贡献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模范,段宝岩作为高校教师代表赫然在列,名至实归。

在段宝岩心目中,国家是他内心最深处永远的牵挂。从1977年来到青岛至今,他已经在祖国的大西北学习、生活和工作了近半个世纪,燃烧了炽热的青春年华,四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四次登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台,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电子机械领域卡脖子的难题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着报效祖国的梦想,更亲眼见证、亲身经历、深度参与着国家走向富强的历史进程。

坚守三尺讲台主战场,立德树人,永葆师者本色

先生之大,大在育人。育人之大既要有学问之厚,又要能躬身示范。总书记在人民大学考察时这样勉励全国广大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工作者,“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段宝岩深谙讲台与国运的密切关系,更清楚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与立德树人、桃李芬芳的前后因果。他常说:“祖国要强盛,民族要富强,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四有’新人。”

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第一线,让自己的课堂既有学问的深度与广度,又有家国情怀的厚度与温度。近年来他坚持为全校本科生做“开学第一课”导航报告,用技术报国的亲身经历激发学生献身科技创新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他为本科生开设的《电子机械科学与技术导论》一直是学生激烈争选的课程。他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的全面落实并牵头荣获2021年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此外,作为《工程优化设计》等研究生课程的主讲教师,他融价值观引领于其课堂中,其鲜明的“课程思政”特色也为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所在的教学团队荣获山东省2020年师德师风示范团队。2023年,他所领衔的机电科技研究所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段宝岩对学生的严苛是出了名的。他不仅多年来保持着给本科生指导毕业论文的习惯,还按照研究生的要求来指导本科生们。而在段宝岩给博士生的论文指导中,留下最多的话是这样的:创新点不明显,工作意义高度不够,成果显现度不好。他曾说,“博士论文如果没有几个月的煎熬时间,那就是白开水,没有意义。”他鼓励学生一定要用实验数据来佐证,并且敢于和国际同行对比。做他的学生,“痛并快乐着”是很多人的共鸣。2022年5月,当博士生钱思浩顺利完成毕业答辩准备跟同学们出去庆祝一下的时候,段宝岩叫住了他,“有几个地方还可以再修改一下”。就这样他以继续改论文这种特殊的方式度过了答辩通过之后的第一个夜晚。“字无可增、句无可减”是段宝岩成文的基本标准。

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之外,段宝岩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努力做好青年学生的人生导师。他多次深入中学举办讲座,用国家发展的科技成就激励学生。他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关心贫困地区基础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深入革命老区参与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扶贫与科普工作。2020年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率先垂范,向疫区捐款10000元人民币。他更是将自己获得的山东省最高科学技术奖200万奖金全额捐赠出来,在学校设立段宝岩科教创新基金,奖掖后学,激励他们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产出更多创新成果。

从教以来,段宝岩共培养了40名博士、100多名硕士。学生中涌现出10余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优青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和卫星型号总师等领军人才。他的辛勤劳动也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认可,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俯身甘做人梯攀,仰面乐见桃李芳,段宝岩以“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的坚定步履,辛勤耕耘在教书育人的主战场,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教师的崇高信仰与初心本色!

锻造协同育人全平台,代际赓续,守望逐日星空

先生之大,大在格局。格局之大既要看到现在之实务,更要看到未来之远途。段宝岩深知,科学研究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敢于开展前瞻性研究,论文要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历史的深处。换言之,要发挥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协同育人的环境优势,于满足国家需求的过程中,锻造代际接续的团队化人才集群。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2月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太空探索永无止境。”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段宝岩积极响应总书记关于围绕“四个面向”开展科学研究的号召,将研究方向瞄准了未来清洁、可持续能源的获取、传输与存储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出了欧米伽(OMEGA)空间太阳能电站创新设计方案,这个最终定名“逐日工程”的超前研究被列入国家国防科工局“十三五”“十四五”民用航天重点研究项目。全球首个全系统、全能量转换链路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地面演示验证系统已于2022年6月通过国家验收,中国技术路线图中的“两大三小步”迈出关键一步。

只问耕耘者从来不缺收获。近年来,科学中国人、何梁何利科技成果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好设计金奖、亚洲结构与多学科优化终身成就奖等奖项与荣誉奖励着他付出的汗水。修为之深,底蕴之厚是在培养全面成长的人中,作为大先生其内在必有的境界。面对奖项与荣誉,段宝岩显得低调而慎微。他经常用目标与信仰诠释功利化之害,在年青人为学、为事、为人上引导他们正确的奋斗观。他说,“搞科研不是功利性的,不是短期就能取得成果的,是需要靠自己的兴趣不断探索,如果为了尽快拿到项目或者得奖,那就是有目标,没信仰。目标达到了就“躺平”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有信仰,信仰是长久的,是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

“逐日工程”是段宝岩为国家未来长远发展打造的“技术工具包”和“人才演兵场”,它为全链条全系统所涉及到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个齐头并进的发展环境,利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将组成木桶的“每一根板子”集体推高,追求“共盛一桶水”的理想之境。与此同时,与这样的理想之境等量齐观的是段宝岩这位大先生长远目标的终极考量:人才培养。 学术和科研的攀登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攀登者接续发力的世纪工程。基于这样的认知,段宝岩更加重视新生代人才的成长。师者为梯,未雨绸缪,目光放去五十年之后。

“一代做给一代看,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段宝岩常给学生讲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讲的,更是这样做的。这就解释了一个战略科学家能够坐在一块不知道那里捡来的木板废料上给学生们现场讲解试验的要领,以及在凌晨时分与年轻人一起去抬几百斤重的天线的平素之常。学生们被这样的氛围深深地影响着,成长着。段宝岩非常注重在本科生中尽早发现好苗子,一旦发现就选入项目组锻炼,推免直博悉心培养。

不止于严苛,更在于全能与梯队。在全平台环境下成长的优势就是能够在多个子系统的磨合中成长为理论功底与工程水平比翼齐飞的全能型人才。研发团队在聚光与光电转换、电力传输与管理、发射天线、接收天线以及总控等几大子系统的联合操演中一步步走向全能。80后及90后以高达61%的占比凸显了团队未来之希望。连参加鉴定会的国内著名院所的总工都不禁感叹,西电作为一个教学研究单位,其工程完成度之强让人叹为观止。这似乎也为公众找到了这里培养的人才在行业内广受欢迎的秘钥,挥之能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这是历史长河里的红色基因与现实复兴中的国家重大专项需求融合之下,产学研用一体化迸发出的强烈的时代之音——栋梁拔节的声音!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