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重要论述,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加快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培养改革,形成涉农专业学位研究生“四链融合、五项衔接、六维贯通”育人模式,着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卓越农林人才,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四链融合”,优化涉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一是连接“三农”情怀人才价值链。通过驻站实践、产业调研以及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等方式,将知农爱农之情、胸怀社稷之志、强农兴农之心等融入培养过程中,75%以上学校毕业生服务涉农行业,其中超过40%毕业生服务西部,涌现出一批以“山东好青年”王炳科为代表的优秀研究生。二是连接现代农业发展产业链。面向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围绕森林保育、乡村治理发展、智慧农业等领域,针对林业虫害防控、农业全产业链开发经营、作物生产遥感检测等生产一线问题开展论文选题和技术研究,直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与学校合作密切的山东合阳县、洛川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合阳县先后获“中国红提之乡”“红提葡萄规范栽植示范县”等称号。三是连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链。以“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依据产业需求确定招生指标、瞄准产业发展开设课程教学、深入产业一线开展实践教学、结合产业问题完成毕业论文,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科技推广、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实现2000多名涉农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培养全覆盖。四是连接农业关键技术创新链。依托学校科研平台及试验示范站,以突破旱地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为导向,以当地优势特色经济和乡村治理为研究对象,推动技术革新。如,优质乳工程人才培养项目,30多名师生扎根宁夏灵武,在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为良种奶牛装上了“中国芯”。

坚持“五项衔接”,完善涉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一是项目衔接。从全产业链视角,将政府规划、企业开发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形成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两大人才培养专项。设置“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乡村治理与发展”“丝绸之路国际化农业人才”“旱地农业绿色发展”等4个校级重点项目,设置“智慧水利”“优质乳工程人才培养”等6个校级探索项目,引导学院设置68个培育项目,形成“4+6+X”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育人格局。二是平台衔接。打通企业科研平台和学校实践实验平台,建立面向学生科技创新的共享机制,实现产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实验实践资源共同享用,科技创新成果共同享有。三是团队衔接。出台《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合作指导教师选聘及管理办法》,建立联合导师组,实行首席导师负责制,遴选校外合作指导教师1046人,鼓励教师打破学科专业边界,形成育人合力。四是需求衔接。突出问题导向,以解决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目标,将产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衔接,在实践中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五是就业衔接。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共育”人才机制优势,实现行业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保障衔接,直接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

坚持“六维贯通”,丰富涉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源。一是专硕专博贯通。出台《专业学位研究生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改革实施意见》《硕博连读研究生招生选拔管理办法》,打通专硕专博通道,统一部署、整合资源,激励学生项目进阶、能力进阶、学历进阶。二是课程层级贯通。按照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以“鼓励学科交叉、强化实践锻炼、掌握核心技术、凸显项目特色”为原则,明确课程的层级、关联性和先后顺序,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实践类课程、案例库、校企合作课程,形成完备的本研一体化课程体系。近三年,建设了《丝路沿线国家作物生产与贸易》《“一带一路” 农业政策与农业合作》等一批特色课程,入选国家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收录案例35个,获批国家级、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获批省部级以上研究生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37项。三是理论实践贯通。加大教学案例、特色课程建设,在实践中重构课程体系,打通理论实践环节,建成校内外实践基地182个,入选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特色基地2个,荣获中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践成果一等奖。四是能力阶梯贯通。统筹应用型专门人才专硕培养目标和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专博培养目标,从产业政策解读、产业问题探究、关键技术获取、战略决策咨询等方面形成科学合理的涉农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体系。五是育人标准贯通。构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多平台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示范基地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实现学校育人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六是管理体系贯通。建成招生信息化平台、研究生综合信息平台、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质量评价与督导平台,构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综合管理系统,优化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招培就”一体化正流向闭环反馈,有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