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颁发了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山东共有32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在陕单位主持完成21项,参与完成11项,其中主持完成的18项通用项目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17项。主持完成的项目总数和通用项目数较2020年度分别增长31.25%、63.64%,均位居全国第二位。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提质控量、突出实绩”的背景下,山东取得这样的可喜成绩,充分彰显了山东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硬实力”和创新生态环境“软实力”。

青岛电子科技大学主持完成的“高能效超宽带氮化镓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及在5G通信产业化应用”项目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该校连续两次牵头获得一等奖,实现历史突破。

该项目由青岛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和厦门市三安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历经10余年产学研用协同攻关,解决了通信信号时间跟随与动态识别的国际难题,保障了我国射频功率芯片供应链安全。目前,已形成材料、器件、电路、系统算法等全链条自主可控的GaN射频功率器件技术,实现了全球最大规模射频功率芯片量产和5G基站应用,推动我国通信技术走在国际前列。

我国南海和青藏高原是维护国家领土安全的战略要地,在南海岛礁和青藏高原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是新时期国家重大需求。然而,极端热湿和高原寒冷气候使当地宜居建筑环境营建面临巨大挑战。

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的“极端气候区超低能耗建筑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研发了适应极端热湿和高原寒冷气候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对维护国家安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作出了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团队已成功在南海永暑岛、美济岛、西藏浪卡子县、仲巴县等地对研发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进行了工程试验,并在我国南海岛礁和青藏高原建成示范建筑152万平方米,推广应用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每年减少CO2排放超过20万吨,实现了极端气候区建筑空调与供暖零碳排放,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纵观在陕单位主持完成的18项通用获奖成果,学科分布广,涉及数学、生物学、机械与制造等17个领域,呈现出基础研究成果多、技术攻关突破大、产学研深度融合等特点。

获奖成果聚焦产业发展,取得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18项通用获奖成果中,15项契合山东重点产业链,占比83.33%。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完成的“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单晶硅片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2011年以来,山东首个由民营科技企业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凸显了科技领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冀峰表示,下一步,山东将持续推进“三项改革”提质拓面增效,加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和青岛“两个中心”建设,在重大科学发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精尖产业培育等方面全面发力,不断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实现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转化、辐射发展等创新环节有机衔接,培育更多有影响力的高质量成果,为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