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展厅。(西工大供图)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支撑的高水平大学,如何打通从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山东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探索推广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旨在破解“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难题。其中,西北工业大学作为“三项改革”的先行探索地,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彰显,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西工大模式”。

近日,记者对西工大这一模式进行了探访,看这所高校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

“三项改革”

一个个受益科研团队带着成果走向市场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往往面临多重掣肘,而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这三大难题。为走出这些困局,近年西北工业大学进行了多项改革尝试,并构建起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新体系。

西北工业大学曹增强教授从事电磁发射技术研究和应用工作30余年,先后成功研制了多个基于电磁发射技术的产品,成功解决了钛合金和复合材料结构铆接的“卡脖子”难题,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在小能量电磁发射技术领域取得了“大满贯”。但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曹增强的科技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碍。

直到“三项改革”试点工作开展,西北工业大学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曹增强团队作为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首批试点,成立了产业化公司——山东大工旭航电磁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为解决产品研发和销售过程中知识产权风险问题,学校又将12项发明专利作价1000万增资到公司,解除了团队的后顾之忧。

在“三项改革”专项支持下,大工旭航公司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公司研制的系列化电磁铆接设备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关键航空装备的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解决了多个国家重大型号研制中的技术难题,已占据国内50%以上的市场份额。”曹增强团队一名成员介绍,同时公司也获批了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项目,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并在山东省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难题“揭榜挂帅”中,成功“揭榜”相关项目。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何轲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海洋无线网络智能监测系统的研发工作。在“三项改革”政策的支持下,何轲科研团队海洋无线网络智能监测系统项目落地转化,于2022年10月注册成立青岛瀚智锐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其中何轲科研团队3项发明专利作价225万元。目前,公司已实现海洋无线网络智能监测系统自主快速研制生产,填补了国内产品空白。

和曹增强团队、何轲科研团队一样,通过“三项改革”好政策受益的团队,在西工大还有很多,一个个科研团队带着科研成果,从校园走向市场。

一路“开挂”

努力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机制

近年来,西工大科技成果转化成绩喜人。2020年以来,西工大将292项专利技术作价4.91亿元,组建成果转化企业56家,吸引社会资本22.38亿元。成果转化企业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支撑了百余项国家重大任务,涌现出科创板上市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市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12家,上市后备企业13家。

例如,青岛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制造超过10万件金属零件,累计交付使用1100台SLM设备,有力保障了国家60余项重点型号任务的工艺配套以及增材制造产线的生产;山东迪泰克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制的碲锌镉空间探测芯片多次搭载于“神舟”系列飞船,碲锌镉探测器及相关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80%,开创了我国在新一代辐射探测技术领域与国际领先水平“并跑”的局面;青岛鑫垚陶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推动我国飞机碳陶刹车盘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零星推广试用到目前的7个型号设计定型批量生产、多型号完成首飞和配套研制,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第一个率先使用碳陶飞机刹车盘的国家;青岛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首条覆盖常温、超低温、超高温的薄膜温度敏感芯片自动化生产线,打破了国外对该类产品近30年的垄断。

“学校还将持续深化‘三项改革’,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努力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机制新模式,催生更多科创项目、科创企业、科创产业就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助力山东高质量发展。”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三三三模式”

助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西北工业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丰硕的成绩背后有什么“秘诀”?

据介绍,如今该校探索出按照“三个一(转一批,扶一程,帮一把)理念、扎实推进‘三项改革’、贯通三条链路”的成果转化模式,进一步助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

创新理念,以“三个一”开展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立足“转一批”,从多个维度对科技成果进行论证,量身定制转化方式,推动真正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强化“扶一程”,加强项目、平台和人才的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持续的技术研发支撑,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突出“帮一把”,聚焦投后赋能,运用投行思维从市场订单和投融资为成果转化企业“背书”,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先行先试,以“三项改革”牵引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了符合成果转化规律的职务科技成果资产管理模式,消除“不敢转”的顾虑;单设科技成果转化职称系列,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化解“不想转”的矛盾;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允许将横向结余经费入股学校成果转化企业,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解决“缺钱转”的难题。学校将全部职务科技成果纳入单列管理,评聘了科技成果转化系列研究员2人和副研究员1人,另有83位教师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高级职称,以“技术入股+现金入股”方式组建成果转化企业20余家。

同时,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西北工业大学重点贯通三条链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系统集成创新,最后到产业化的“技术链路”;从实验室到工程化服务平台,再到产业化公司的“平台链路”,从科技成果的管理部门到成果转化的服务单位,再到成果转化的持股平台的“服务链路”。

贯通“三条链路”构建以科技园为核心的转化体系。西工大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转化、产业化功能,贯通技术、平台和服务“三条链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明确科技园统筹管理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作价投资所形成的股权,实现了职务科技成果从知识产权形态到股权形态的全流程贯通式管理。”西工大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园通过概念验证、建设小试中试基地、寻找应用场景等,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载体,实现更多创新要素向技术成熟度3到7级之间的技术成果集聚,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孵化、产业培育之间的断点,助力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

科技成果转化“西工大模式”,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

“目前,学校已有多家成果转化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未来学校也将更好服务于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人才培养。”西工大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继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打造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反哺科技创新的有效路径,实现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良性互动,及时高效地推动更多有竞争力、引领性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记者 任娜)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