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打打闹闹,吵得不行,烦死了。”“不讲规矩的大人更多,为什么要针对孩子?”这是一场典型的幼童出行引发的冲突。一进入暑期,家庭出行也进入高峰期,不少家长带着幼童出行。旅途中缺乏自律性的小旅客难免出现哭闹、喊叫、乱跑等行为,轻则打扰其他旅客休息,重则会引发冲突、矛盾。7月14日,一场高铁上的冲突就登上了微博热搜。

现象—乘客很发愁家长压力大 幼童出行吵闹引发纷争

热搜中的当事人讲述,自己刚刚上车,上车那会儿刚好是孩子平时睡觉的时间,脾气有点急躁,哭着要吃的。前排的女士回头斥责:“你们能不能不要吵?”当事人妈妈说,那时候高铁还没有发动,车上其他人的声音也很高,两岁半的孩子只哭了两秒钟,她还没来得及哄,前排的态度让她很难接受。热搜下的评论区内,有网友表示,父母应当在公共空间里约束好、管理好孩子的行为,不要影响到他人。而更多的网友站出来力挺这位带孩子的宝妈,认为两岁的小幼儿尚不具备自控力和认知力,成人应该对此情况多一份包容与理解。

近年来,乘客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时被小孩子打扰,导致双方产生矛盾的新闻数不胜数,远离“熊孩子”和“熊家长”似乎已经成为社会共识。00后女孩胡帆对于出行途中遇到“熊孩子”就很发愁,她说,自己有一次坐高铁,座位后排的孩子看着像是四五岁,一直吵闹,还不停地踢座位。“我先忍了一段时间,后来实在忍不了了,就跟家长沟通了。”胡帆回忆说,那次她整个行程七八个小时,有两个小时都被严重影响。过程中,家长只是出言制止孩子的行为,但并没有及时跟孩子说明他的行为是错误的,会对别人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孩子可能也意识不到这一点,再加上家长在车上也不方便大声吼孩子,最终还是管不了孩子。”胡帆认为,如果太小的婴儿哭闹还可以接受,但要是孩子已经可以听懂大人说的话,那家长就有责任管好孩子不影响他人。

记者采访多位市民发现,对于孩子在公共交通工具中吵闹的行为,多数受访者认为家长应自觉管束好孩子,尽量不给其他乘客带来太多干扰。这些受访者大多认为婴幼儿哭闹是天性使然,公众一般会对婴幼儿有所包容,但哭闹不止也会让人心烦,而大童的吵闹则完全不被理解。

因为幼童出行吵闹引发的纷争太多,一些带着孩子出行的家长也表示有压力。“以前我一个人带一岁多的孩子坐高铁回老家,小孩子表达能力有限,说不清楚到底想要什么,就只能哭闹。孩子哭闹的时候周围的人都看着我们,我的心理压力也很大。”青岛宝妈晋雪说。宝妈戴倩的孩子今年就要上小学了,她说,她的女儿现在出行倒是比较配合,没有吵闹,但是小孩子即便是正常说话声音也会大一些,她不得不时刻对女儿说“嘘嘘嘘”。即便这样,有时候还是会被周围乘客嫌弃。戴倩感觉,现在的舆论环境对带幼童出行的家长有点苛刻。“我们都不太敢带孩子进入公共场合,希望社会能够对孩子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这个年龄大多数孩子都是这样的,很难要求他能够完全理解成人社会的规则。”戴倩说。

有益做法—铁路开始加入儿童友好“家族” 将餐车临时改成“遛娃舱”

那么,当幼童这种无法控制、出于本能的行为给公共交通工具内的其他人带来困扰成为公共议题时,社会应该如何对待?记者采访多位家长,大家都表示,应当设立“母婴车厢”或独立的“母婴室”,给予带娃父母以现实关怀,切实保障特殊群体的出行权益。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国内的高铁中并没有设置独立的母婴室,带娃出行的特殊需求只能在无障碍卫生间中解决,如若遇到乘车高峰期,卫生间的占用率高,长时间占用无障碍卫生间也并非良策。“现有的设施虽然能解燃眉之急,但是力度远远不够,还需要更人性化、更细节化的管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戴倩说。

关于是否应设置固定的带娃乘客专用车厢,也曾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不少网友认为,“一刀切”地硬性分隔不如互相理解和换位思考,家长要尽到提醒和关注孩子的义务,其他人也要试着从“1米高度”看世界,合力改善公共空间。

近年来,我国相继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社区”“儿童友好医院”等目标,目的都是对相关服务设施和场地进行适儿化改造,让儿童群体有一个更安全、更舒适的成长环境。铁路作为重要公共交通设施,也开始加入儿童友好“家族”。记者注意到,今年春运期间,自厦门始发,开往北京、上海、南京等方向的部分16节车厢“长编组”高铁列车,将餐车临时改造成“遛娃舱”,供带娃家庭免费使用,上车的小旅客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参与趣味游戏、借用儿童玩具或阅览故事书籍,“新”意满满又“心”意满满。有网友点赞称这样的设置让小乘客们找到了快乐,大乘客们收获了宁静,出行焦虑的家长们则长舒了一口气。宝妈白娜评价,“带娃出行全程父母最心累,让娃聚到一起玩,比任何哄娃方式都有效。”

顺应孩子天性在餐车营造一方可供玩耍的空间,充分释放孩子们的精力,让孩子开心也让家长省心、旅客舒心,是优化服务、温暖旅途的有益尝试。这一“微创新”收获良好成效、赢得网友点赞,也启示相关部门:面对乘客之间的不同需求,只有管理日益精细化、制度更加人性化,以多元化创新服务回应差异化诉求,在平衡兼顾中找到可操作、能落地、见实效的解决方案,才能让旅途更加安全、更加舒适。

专家:建设儿童友好社会需要包容、便利的育儿环境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晓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建立儿童友好的社会空间,需要一个包容、便利的育儿环境,他期待更多的“遛娃舱”能为高铁服务“遛”出一片新天地;在狭小的公共空间里,也希望大家有宽容和包容之心。“很多时候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事情,缺少换位思考和包容他人的心理。”王晓勇说,在这类事件里需要理解的是婴幼儿的哭闹是不可控的,作为家长同样不愿意听到自家孩子哭闹,不希望自己的行为打扰到他人。当然,必须承认孩子的哭闹确实会影响到其他人,“很多乘客花钱买票是希望享受到一定的环境和服务的,如果孩子的哭闹声影响到了他,确实会很生气。一旦家长置之不理且态度恶劣,那么只会激化矛盾。”王晓勇说,很多“熊孩子”惹出问题的根源,实际上正是由于“熊家长”的纵容和不加管教。在家长约束的基础之上,其他乘客可以予以适当理解。

律师:避免冲突升级 肢体冲突致受伤可能被拘留或判刑

上海申浩(青岛)律师事务所周文海律师也表示,幼童在高铁上哭闹,家长应尽量安抚幼童情绪,避免影响其他旅客正常休息。同时其他旅客也应理解幼童及宝妈,尽量文明沟通,在互相包容的前提下,解决幼童哭闹问题,避免冲突升级。在这样的冲突中,周文海提醒大家,如果双方发生肢体冲突,导致一方受伤,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造成一方轻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