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是信息时代的“数字原住民”,他们从小接触、使用各类信息技术。在享受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带来的各种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他们也不得不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问题,一些不良的现象和不道德的行为如暴力、色情、信息诈骗、网络犯罪等也在互联网上传播。在中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如何将学生培养为一名合格的数字公民,如何使学生在面对庞杂的信息时能够进行正确的分辨和利用等问题,这不仅是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需要,也是信息社会的需要。

一、义务学段信息社会责任的内涵

《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中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具体而言,初中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识信息社会风险,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生活在信息时代,要具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要认识到信息科技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一是信息超量且真假难辨。人们经常能够接收到大量且复杂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来自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广告等。其中大量虚假、错误的信息会让人们难以分辨真假、优劣,从而影响决策和判断。二是恶意软件导致网络安全隐患。互联网是开放的世界,但技术漏洞或配置不当都可能被网络黑客利用,造成安全隐患。三是过度依赖网络导致网络成瘾。由于家庭缺乏关爱、沟通,加上学生个体自控能力差和社交需求等因素,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受挫的学生会选择在网络世界里寻求安慰,导致网络成瘾。学生只有认识到信息社会的风险,才能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形成信息安全意识,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二)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一方面,良好的上网习惯可以帮助自己控制上网时间、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从而保持身心健康,实现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平衡。此外,可以通过定期更新系统和软件、安装杀毒软件、使用强密码等行为习惯增强个人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降低网络安全风险,保护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另一方面,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如尊重他人观点、保持礼貌、不恶意攻击等,可以帮助个人在虚拟世界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个人的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

(三)遵守信息社会规则,践行信息社会责任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人们活动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遵守网络社会规则和践行信息社会责任是每个网络用户应尽的义务。第一,要领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对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自觉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的意识,认识到自主可控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第二,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发布和传播违法内容,维护网络秩序。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盗用他人的作品和创意。第三,在网络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公正客观。不传播不实信息,避免误导他人,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氛围,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社会。

二、初中段信息社会责任培养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不明确。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社会责任教学目标不明确、不清晰,没有明确划分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任务。小学生对网络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判断力相对较弱,更需要学习如何文明上网、尊重他人、保护自己的隐私等。初中阶段则可以进一步深化这些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网络行为的后果,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单一。在信息社会责任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偏重理论讲授,缺乏实践操作。部分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方式,侧重于向学生传授网络道德原则、信息安全法规等理论知识,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真正理解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互动讨论和案例分析,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无法从他人的见解中获得启发和借鉴。

课业压力较大而忽视培养。在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着繁重的课业任务,包括各学科的作业、测试和考试等。一些学校信息科技学科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信息科技课堂上,教师更多地关注于技术技能的教授,没有安排充足的时间来深入探讨信息社会责任的相关议题,学生在课后也很难腾出额外的时间来深入学习和思考信息社会责任的相关问题。

三、初中段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策略

(一)以主题活动强化责任意识

围绕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信息社会责任内容,通过讨论、实践、角色扮演等一系列相关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索,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应用网络信息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举办网络安全周主题活动,通过网络安全讲座、网络安全技能竞答和网络安全挑战赛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开展数字足迹追踪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追踪自己一周内在互联网上的活动轨迹,通过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数字足迹,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对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的影响,增强他们的信息责任意识。举办数字公民宣誓仪式,让学生在庄严的氛围中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数字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信息社会责任。

(二)以情境案例教学明确法律底线

信息社会责任涉及网络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等内容,可以通过情境案例教学将法律条文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法律条文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和意义,使学生的学习更具体和生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案例呈现—案例问题分析—法律条文解读”,引导学生了解案例所反映出的信息社会问题,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帮助学生合理使用网络。例如在讲解“网络谣言的传播与责任”时,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在社交媒体传播未经证实的谣言,给当事人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境案例和问题分析,使同学们认识到传播未经证实的谣言是违法的,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情境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法律底线,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在面对各种网络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三)用流程处理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

流程处理在组织管理、生产制造、社会服务等行业能够起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增强透明度的作用。一般来讲,互联网信息处理包括获取、判断、发布、反馈等环节。在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流程处理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针对辨识网络信息真伪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初步判断—核实来源—交叉验证—得出结论”的流程来进行判断。针对网络购物中的权益保护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选择商品—查看卖家信息—阅读合同条款—支付与交易—维权准备”的流程进行处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学以致用提升信息防范能力

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学生在课程中习得的信息素养和技能,应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实践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应用、问题和实践为导向,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识别并避免网络钓鱼”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了解网络钓鱼的定义、手段和危害,还要通过实践操作来识别钓鱼邮件及其发件人的地址等内容。通过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信息防范能力,学会保护自身网络安全和隐私,为他们在未来成为数字时代的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安康市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