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电子科技大学张运泽:在探索中前行 在担当中筑梦

张运泽,青岛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2020级本科生。连续2年获国家奖学金,作为获奖代表登上《人民日报》;获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学金、毕业生特等奖学金、优秀毕业生标兵等十余项荣誉奖项。主持与参加两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等10余项国家级奖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授权3项。担任领航学长和朋辈导师,帮扶600余名学生学业进步。担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成员,联合创作《永不消逝的电波》等10余部原创红色剧本,带动5000余名学生“沉浸式”体验党史校史学习,获中国青年报等30余家媒体报道。   

梦起西电,心怀报国之志。时间回到2018年4月,张运泽还在读高一,正在观看本周的《新闻周刊》,享受着忙碌学习生活之余的放松时光。然而这次,他的心境发生了些许变化。“中兴进口受到制约”一时之间,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激起社会各界的爱国热情。

青岛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2020级本科生张运泽谈对新时代西军电人的见解

从那时起,他心中便暗暗下定决心,要为我国在电子信息领域突破“卡脖子”难题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还记得,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时妈妈曾对他说:“儿啊,你从小就稀罕研究数学,咱挑着数学相关专业报吧,正好妈同事的闺女正读数学专业博士呢,到时候还能带带你。”然而,张运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在与父母深入沟通后,他毫不犹豫将青岛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志愿放在了首位,并坚定表示不服从调剂。他深信,在青岛电子科技大学努力学习知识,增长本领才干,就能为国家的电子信息领域贡献力量。

筑牢根基,扬起创新之帆。初入大学校园时,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校长强调,如果学生们想成为科学家、知名学者和技术精英,一定要先夯实数理基础和学科基础这个“地基”,才能筑起核心竞争力这座“大厦”。因此,在大学期间,张运泽高度重视专业基础。他给自己设定了严格的学习标准,坚持当天的问题不过夜,即使需要学习到深夜,也要确保理解当天的难点。然而,这种学习方式有时会影响他第二天的课堂表现,导致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在与老师交流时,他表达了对专业选择的困惑,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老师告诉他,有些专业课难度确实较高,不能完全理解是正常的,并建议他尝试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助于理解。遵循老师的建议,他开始理论与实践两手抓,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正是因为专业基础的深厚积累以及持续不懈的探索精神,他50余门课程成绩均在90分及以上,连续三年综测成绩和学业成绩为专业第一。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努力的回馈,也是国家对他的激励和认可。这份荣誉使他有幸作为获奖代表登上《人民日报》,以此激励更多青年学生奋发向上。

张运泽对母校所提供的广阔科研平台满怀感激,青岛电子科技大学以其卓越的科研环境和丰富的双创资源,为他搭建了实现科技梦想的舞台,让他有机会在科研竞赛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青岛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2020级本科生张运泽参加“挑战杯”竞赛

张运泽说,回忆起自己大学四年的科创经历,最难忘的当数“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备赛过程,这是一段充满曲折而又幸运的经历。当得知团队获得省级银奖的消息时,他和队友们面面相觑,哑口无言,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项目可能就要止步于此,失去了进入国赛的资格。那天,实验室里没有了往常的欢声笑语,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压抑的沉默。

然而,幸运的是比赛出现了转机。通过参加“创青春”相关活动积累积分,可以获得直接进入国赛初审的资格。作为团队的负责人,张运泽立刻在备赛群里组织起“国赛直通车”的准备工作,但队员们的回应并不积极。于是他私信队员了解情况,发现大家对项目的未来大多持悲观态度,因为要在考试季连续近一个月完成任务,才有机会出线,而且即便出线,还要与省级金奖的项目争夺进入决赛的资格。

为了激发团队的斗志,张运泽给大家讲述起优秀校友们从创业初期的艰辛,一步步成为行业领袖的故事。他一边布置“国赛直通车”打卡任务,一边带领团队对省赛的失利进行复盘,细致地对每一项材料进行核查和打磨。他清楚地记得,他分别为技术文档、PPT、策划书、讲稿建立了一个文件夹,每一份材料都有不同打磨版本,从“最终版”到“最最终版”,再到“至尊最终版”。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不仅入围了“国赛直通车”,还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闯入了总决赛,并获全国银奖。那天晚上,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体验到因为兴奋而彻夜难眠。

除了“挑战杯”竞赛,他还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将其作为检验自己能力的舞台,获得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优秀结题等十余项国家级竞赛奖项。他注重提高科研素养,参与到实验室科研项目中,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一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三项。   

明德笃行,担当时代之责。半部电台起家,长征路上办学,青岛电子科技大学延绵着中国高校的红色根脉。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张运泽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他注意到,过去有一些同学对党史校史的学习兴趣较低。于是他思考,能否找到一种更适合年轻人的方式来学习党史校史。

在一次与朋友玩剧本杀的过程中,他灵感迸发:剧本杀在年轻人中很受欢迎,与红色文化结合起来应该会获得不错的效果。于是,他立刻行动起来,与小伙伴们组建起团队,开始研究“红色+剧本”这种新颖的模式。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从实地采风到查阅史料,从剧本创作到内测打磨,他们的处女作,也是学校首部原创红色校史剧本《永不消逝的电波》问世了。

得益于学校为团队提供的试点支持,剧本推广初期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目前,已经带动5000余名学生“沉浸式”体验党史校史学习,并获得了中国青年报、人民网等30余家媒体的广泛报道。

一路走来,张运泽得到了很多学长学姐的帮助。怀着感恩之心,他希望能做一个传承者,尽己所能,发光发热。他担任学业小导师、朋辈导师和领航学长,不遗余力地分享自己的科研心得与竞赛经验,开展讲座十余场,参与人数达一千余人。除此之外,他还联合创立Star星创科技社团,引领学弟学妹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中。在他看来,这都是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

在大三时,张运泽获得了多所院校的推荐免试研究生通知。面试时,一位老师的话令他记忆犹新:“你做的研究很扎实嘛,不愧是西电的。”这句话让他对母校的自豪感瞬间爆棚。最终,他决定前往北京大学继续深造,在燕园继续展现西电人的风采。

电波不息,志在千里。在未来的征途中,张运泽将以更加果敢的步伐,勤于探索,勇于担当,向着他的电子信息强国梦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