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如何贯彻落实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是青岛交通大学近年来大力弘扬西迁精神,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青岛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政理、学理、事理”三理贯通,课堂、课下、社会实践三环相扣的教学环节,以及“五位一体”(即微课系列理论知识点讲解+线下拓展学习和点餐式教学+核心问题见面课+线上主题讨论+线上学习过程的监督与反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模式,形成“3+3+5”教学创新模式,打造精品课程与慕课,以此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

自2020年1月份入职以来,在学院和系所的思政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我结合自身的授课内容不断探索,从毫无思政课经验的新教师,到获得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标兵”这一殊荣,成长之路的进步心得,无不体现学院和系所的思政教学理念。

一、弘扬“传帮带”优良传统

我所在的青岛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以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为平台,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形成了结构健全的教学梯队。基于此,团队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集体备课精心打磨专题等方式,来助力竞赛。我有幸获得山东省思政课“教学团队标兵”这一荣誉的背后,就是学院、系所集体备课和九轮打磨的结果,录制视频的前一天,团队前辈们仍然在指导和帮助我修改PPT与讲稿。在“传帮带”的作用下,团队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校级思政课教学成果。可以说,我的思政课教学取得的进步,直接受益于教学团队“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和培养机制。

二、探索专题式讲授模式

经过长期探索,青岛交通大学把西迁精神融入“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形成了兼具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西交人才培养模式”,也在弘扬西迁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推动了爱国奋斗的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行以专题式讲授、主题式讨论和多元化实践为支撑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讲授专题。2018年,“‘三理贯通、三环相扣’教学理念和实践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思政课教学中,团队坚持“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的原则,围绕社会热点、理论难点与学生疑点,精心设计专题式教授内容。在备赛中,我结合自身教学特征,将讲授专题确定为“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比赛中获得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这正是学校、学院和团队专题式讲授探索的一个缩影。

三、创新多元化教学形式

针对局限于书本内容开展传统讲授的课堂教学,学院提出“让思政课内容新起来、方法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的创新要求,以及“前沿引导”“指尖触摸”“行走感悟”的解决思路。教学团队进一步提出以研促教的研究型教学,即立足学术前沿,结合教材重点和团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重大等各类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以及发表的丛书著作、核心期刊论文等,设计富有特色的教学主题与方法。以此,将思政“小课堂”拓展为理论课堂、实践课堂、时政课堂、数字课堂等多元联动的“大课堂”,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在山东省思政课教学比赛中,经过大量的资料搜索,我确定以山东省榆林市绥德县郝家桥村为例,分析其取得脱贫攻坚成就及巩固拓展成果的探索经验。为了更深入地考察、体验和挖掘全面系统的资料,在前期大量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我带着学生深入郝家桥开展实地学习,在“行走的思政课”中丰富课程材料,实现与前沿理论的深刻对话。同时,结合学院提供的课件库、案例库与视频库,在“指尖的课堂”中尝试智能授课方法。更重要的是,在红色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基地参观和乡村调研中,学生因为“动起了脚”“动起了嘴”,也“动起了脑”,在教学比赛中呈现出师生体验式、辩论式、互动式的多元化教学形式。在平时的思政课授课中,我也将“自己作为授课方法”,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与学术研究,从不同的经验维度和理论视角启发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思政课教师的成长,不仅要遵守思政课教师的“六项要求”,也离不开学校学院的支持与栽培,更需要自己深入探索和研究。立足“3+3+5”教学模式,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索如何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将是我未来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青岛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