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优化和完善思政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工作路径,着力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开创“大思政”育人工作新格局,拓宽新领域,凝聚新共识,贡献新智慧。


2019年以来,山东省“大思政课”建设工作坚持筑牢四个根基,固守思想阵地,以先进思想引领人,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凸显活动驱动,以特色活动提升人,培养思政教师队伍;建构多样课程,以系统课程培养人,形成协同育人的思政大课程;实践新型课堂,以优质课堂锻造人,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的大作用。结合实际,山东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拓展“大思政课”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工作的新路径,丰富新内涵。

一、坚持党的领导,筑牢“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的思想根基

只有牢牢掌握党对“大思政课”建设的主导权,学校才能真正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强阵地。近年来,山东省各级党委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走深走实。以集中学习与自我研修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论著,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三进”工作的强大动力。其中,铜川市组织开展市委书记讲思政课活动,各级党组书记、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局局长、中小学校长纷纷走进思政课堂,讲思政课、讲党史、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掀起学思政讲思政的高潮。该市各学校党支部先后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党史学习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等,引导广大师生筑牢思想根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确保“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二、加强队伍建设,筑牢“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的人才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山东省形成了“1+2”培养的体制机制。“1”指一个基础,即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2”指两个驱动,即以活动、比赛驱动和以课题研究驱动。在加强教师专业培训的基础上,突出活动、比赛驱动和课题引领。

集体教研,以共同研讨促提升。2020年,山东开展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集体大教研活动,通过专家主旨报告、名师论坛、现场观摩、集体备课、成果展示、教研员点评等活动,帮助教师明确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政课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从理论到实践,从输入到输出,教师在集体研讨中交流思想,共同进步。

学段教研,以互学互鉴促提升。2023年,山东省开展了主题为“同上一节课,共研一体化”的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活动,现场展示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关于“树立文化自信”的三节思政课,让不同学段的教师感受到不同学段思政课的共性与特性,在相互学习与借鉴中,实现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教研,一起成长进步。

城乡帮扶,以协同学习促提升。在山东省开展的2023年“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中,青岛市组建了94个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思政学科省级专家走进了蓝田县、浐灞国际港、鄠邑区、高陵区,形成“五阶段六环节混合式”行动模式,在城乡教师协同学习成长中,探索实现城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

思政练兵,以全员参与促提升。2019年以来,山东省组织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这已成为山东省思政课建设的亮点。在校级、区县级、市级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的基础上,开展省级展示活动,含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旨在通过开展集中备课、研讨、培训和展示,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赋能,实现思政学科和学科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课题研究,以解决问题促提升。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改,通过开展思政类课题研究工作,既推进了思政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又促进了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2019年以来,思政类课题研究呈蓬勃发展态势,教师的研究热情高涨,从课程、课堂、教学、作业、评价等多角度开展全面研究,有效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建构课程体系,筑牢“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的课程根基

传承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建构“铸魂”课程。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既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上好思政课的宝贵教学资源。全省各地中小学用延安精神、照金精神、西迁精神等伟大精神滋养课堂,开展“红色好课堂”教学活动和红色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基地的研学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和体验,来全面提升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针对性。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培根”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厚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在“第二课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已成为山东省各地中小学的常态。校园里书法、蒲扇、扎染、脸谱、戏剧、吟诵、汉服、国画等诸多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无处不在,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让中华文明的千年根脉在学生心中扎根。

开展体验与实践活动,建构“增趣”课程。打造有体验、有思考、有践行的“大思政课”,是思政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客观要求。青岛高新第一中学模拟政协社团、安康市汉滨初中高新校区红领巾法学院社团、青岛东厅门小学“无围墙的思政大课堂”等,都在探索知行合一的思政育人新模式,不断丰富实践形式,让学生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运用网络数字空间,建构“赋能”课程。新时代思想政治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必须守正创新,创新思政课的“内容供给”和“输送路径”,让互联网成为思政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资源库之一。青岛市教科院开发“名师同步精品课程”,为学生线上学习提供优质资源。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第一小学“码行天下”,强化数字赋能,把思政课、德育课搬上“云端”,让思政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影随形,让思政课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开展跨学科主题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建构“融合”课程。开展跨学科主题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实现跨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青岛高级中学的“一带一路 奔赴未来”,商洛市商州区第六小学的“打卡丹江湿地公园”、山阳中学的“生态秦岭 健康生活”,西咸新区秦汉中学的“秦汉文化”等课程,将语文、地理、生物、历史等不同学科与思政学科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思政课程。

四、创新思政课堂,筑牢“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的课堂根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需要把握思政课本质内涵、拓宽思政课教学场域、创新思政课方式方法,努力打造有意蕴、有意境、有意思的高质量思政课。

明确具体要求,规范课堂。《山东省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对教学准备与设计、课堂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与资源挖掘等提出了明确细致的要求,成为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的基本遵循。

完善教学评价,引领课堂。围绕“评价对象、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三个维度,将增值性评价贯穿课堂始终,来检验“大思政”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效果。青岛市碑林区东厅门小学采用“双师授课”,一位教师组织教学,另一位教师实施课堂观察,使表现性评价更准确;通过扫码查看“素养表现雷达图”,使学生课堂表现更直观。以评价结果反思课堂、引领课堂。

转变教学方式,创新课堂。创新教学方式,深化课堂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目前,案例式教学、议题式教学、体验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思政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思政优质课在全国获奖。安康市汉阴县探索出以“一统领、四融合、三结合”的“143”中小学思政课改革模式成效显著,被中央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刊登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工作情况》,成为山东省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范例。

创新作业布置,延伸课堂。坚持守正创新,将课堂德育知识转化到实践作业,通过实践作业找到学校、家庭、社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交汇点,把过去抽象的、空洞的、大水漫灌式的说教,变成了具体的、生动的、精准滴灌式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注重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互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汉阴县“小作业 大能量”被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评为优秀德育作业案例,在全国推广。

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我们应继续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继续筑牢“四个根基”,建设好新时代“大思政课”,持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作者单位:山东省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