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教学角度来看,“情境”就是一种以情感驱动为命脉,以学生语言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优化的语言学习与语言生活环境。《聋校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结合聋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累,借助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充分利用视觉观察的优势,帮助聋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将听、说、读、写训练融合在恰当的语言情境当中,不仅能更好地激发聋生快乐的学习体验,而且还能发挥聋生视觉优势,调动聋生已有经验参与学习,成为培养聋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优化聋校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创设有助于激发兴趣的教学情境

听觉障碍给聋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了解人类文化及参与社会活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具体表现在聋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有畏难情绪,无法迅速调动感官进入学习状态等方面。要提高教学效果,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时应先关注聋生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育聋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如果聋生丧失了学习的热忱与喜悦,单纯地停留在符号上,就不利于各种活动的开展了。在上课伊始,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发、调动、激发聋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其情感处于最佳状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此环节需要结合聋校教学特点,努力做到“新、简、快”。“新”就是情境新颖,有助于激发聋生学习兴趣,吸引聋生注意力;“简”就是引导方式简明,条理清晰,易于聋生接受;“快”就是导入过程要迅速,抓住有效教学时间引领聋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教学《秋天的雨》时,教师课堂导入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收集到的秋天不同颜色的落叶,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很快学生就被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吸引,有效地激发了聋生的好奇心,其注意力迅速集中,情绪得以调整,非常快速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教师带领聋生从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中发现美、感受美,进而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二、创设源于聋生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真实的教学情境强调认真观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过程,以使聋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聋生的语言理解力,增强聋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童谣和儿歌因其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富有韵律等特点,在聋校低段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童谣和儿歌能有效地培养低段聋生的阅读兴趣,发展聋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能力。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刚好赶上学校举办世界读书日活动。为更好地激发一年级聋生学习文字、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针对其天真活泼、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教学中结合学校即将开展的世界读书日活动,创设“选拔经典诵读者”主题情境,在班级开展童谣和儿歌诵读比赛。教师先将全班学生按照语言能力搭配组队。接着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设计闯关游戏,有集体朗诵、个别朗诵、看图画提示背诵、根据题目背诵等。各竞赛小组选出组员参加比赛,闯关成功者能为本组获得积分。学生兴趣瞬间高涨,踊跃参与,为自己能给本组带来积分而感到无比光荣和兴奋。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架起了语文学习与现实应用的桥梁,增强了他们的语言积累运用意识,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创设激活聋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情境

聋校语文课程在关注聋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素养提升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聋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从直观画面、动作演示、情境表演等方面去理解文字含义较为容易,对总结、概括等高阶段思维则比较困难,容易停滞不前。如果思维方面长期依赖直观形象思维,势必会影响思维品质的提升,不利于智力的发展。如何让聋生的思维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关系到聋校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和聋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因此,授课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抓住能够激发和开拓聋生思维的知识点,创设有助于激活他们思维发展的情境。让聋生在情境中经历感悟、想象、表达、概括等思维过程,多方面拓宽聋生思维空间。长期坚持下去,既能达到训练聋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很好地提升聋生思维水平。

抓住课文的主要叙述线索创设问题学习情境,能有效引发聋生思维逻辑发展。在教学《画杨桃》时,为了更好、更快速地突破“弄清画杨桃这件事情的经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这一教学重点。一进入学习,教师就可以提出“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我’画成那样?‘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同学们看了是什么反应?老师怎么做的?”这样三个富有逻辑的问题。之后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对比“我”与“其他同学”所画杨桃的样子,对比体会老师和学生态度方面的不同,以及学生前后态度的变化。用三个问题贯穿学习过程,并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避免了繁琐、低效的一问一答讲解课文。教学中,教师出示杨桃模型让聋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发现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再加上教师富有表情的语言、朗读引导,很好地强化了聋生的问题情境和情感体验。聋生在课堂中不仅参与度大大提高,在阅读、讨论、表达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极大锻炼。

四、创设与语言实践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是语文课程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其中语言运用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既影响聋生能否学好其他课程,又影响他们能否顺利融入主流社会。聋校语文教学应将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有机结合,通过给聋生创设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机会,增强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还应加大教材研读力度,挖掘教材中语用结合的各个教学要素,用活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

聋校实验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课文插图,这些插图对聋生掌握音节,理解词语、句子、文本重点内容都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教学中教者要重视利用插图引导聋生的观察,使图画与语言文字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同时结合图画创设激发聋生语言实践的情境,启发聋生依托图画进行语言实践,加强对他们图文结合能力的训练。教学《马踏飞燕》时,文中插图清晰地展现了国宝的外形。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我是国宝推荐官”的情境,让聋生扮演国宝讲解员,结合挂图向他人讲解马踏飞燕的外形、名称的由来及设计精妙之处等。“国宝推荐官”角色的代入,让聋生情不自禁地按照角色的身份合理表述。而他们要完成以上活动,必须完成熟读课文及图文对照等基础性的学习,充分运用插画拓展性地讲解课文内容等,进而综合运用圈画、阅读、标注等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该学习情境的创设准确指向语言运用,充分发挥课文插图在文本中的作用,整合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充分展现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练习环节也可以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思维,将学与用结合起来,以聋生已有感知为基础,增加知识训练的广度与深度。这样练习就不是单纯的知识机械操练,而是成为充分从聋生特点出发的、以生活链接为基础的语文综合素养练习。

五、创设学科融合的教学情境

《聋校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聋校语文教学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聋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因此,聋校教学也应顺应时代要求,打破学科壁垒,打破因听力问题而导致的聋生视野不开阔、思维受限的不良因素,创设融合、开放、多元的教学情境。让聋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在构建学科融合情境时,可以与活动课程结合,进行多学科知识的学习,聋生在活动情境中去参与、体验、发现。在学期末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举行“迎新年·趣味团建活动”。以游戏的方式,组织聋生参与其中,采用数学计算得数的方式随机分组,得数相同的分为一组,然后自己动手制作比赛用具“风火轮”,团队协作完成快速竞走,等等。整个活动融动手、动脑、交流等为一体,活动内容包含数学、沟通交往、体育技能训练、知识的综合运用等。聋生在活动中不仅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还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聋校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立足于聋生真实生活,从聋生生理特点出发,激活聋生思维发展,同时注重聋生的语言实践,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科相融合的教学情境,引导聋生主动参与,激发其学习动力,使其获得审美体验,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  山东省安康市阳光学校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