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和重点。思维导图的本质是一种思维工具,可以用来列大纲、做笔记、参与知识管理、管理日程事件和进行可视化演示。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能够让教学过程更加精彩,还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学生从中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新目标,他们的思维潜能、创新精神也能被激活。

一、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及研究背景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由英国人托尼·巴赞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创造,最初用于记笔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思维导图软件应运而生,旨在帮助用户轻松地创建和编辑思维导图。目前,MindManager、XMind、FreeMind、Coggle等多种思维导图制作软件可以帮助用户创建直观可视的思维导图,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我们平时见到的很多思维导图都是从一个大主题出发,分成若干个小主题,每个小主题再分为若干枝叶,这么一步步分下去,就好像一棵树一样。思维导图是通过中心主题、分支、关键词、颜色、图片等元素呈现信息的,中心主题是思维导图的核心,是整个图的焦点所在,是用一个简洁明了的词语或短语概括文章的主题;分支是由中心主题向外发散,主要围绕主题拓展相关概念、观点、事实、例子等;关键词是用来描述某个分支或主题的词语或短语,是对分支的概括或总结;思维导图一般是用不同颜色或图片区分、强调不同的概念或关系,需要注意的是颜色的配比要以逻辑为基础,相同或相似的主题内容为同一颜色。例如,制作环境保护思维导图时,可以利用绿色和环保标志进行标记,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下面,笔者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为例,以“不同类型的语文写作”为主要内容,简要介绍一下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这个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为“语文写作”,分支为“议论文”“说明文”“叙事文”“报告文”“散文”等,关键词为“文字表达”“文章结构”等,如果认为“议论文”是最常见的写作形式,可以对分支——“议论文”进行加粗标记,让重要的部分更加突出。通常情况下,这种方法被用来梳理思路、整理知识、表达观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二、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

1.学生层面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移动终端设备的应用,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极大便利。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认知尚未成熟,自控力不强,容易被综艺节目、网络游戏诱导,甚至沉迷于网络视频、社交媒体等在线娱乐活动中,导致学生阅读的精力分散,阅读兴趣下降,阅读内化程度不高,只读不解现象突出,降低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久而久之,学生就很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效果也很难得以提升。

2.教师层面

受应试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影响,部分教师常常依照大纲要求进行授课,教学形式多以“填鸭式”或“说教式”为主,在阅读教学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教学形式老套、陈旧,教学目标没有针对性,存在虚化、空泛的现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导致阅读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由上述原因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改革及优化已迫在眉睫,其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在不断尝试中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1.能够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可以直观地呈现各要素间的层次和因果等相互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形象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全面把握某方面知识的整体情况。当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主题、主旨、论据和结论等要素,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能够让静态的知识元素变得灵动有趣

思维导图通过将关键词和概念以分支和子分支的方式呈现知识,模拟了大脑在处理信息时的工作方式,使得知识更容易被大脑理解和记忆。对于语文阅读而言,思维导图可以将相关知识点连接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前因后果和逻辑关系,理解所读材料,掌握文章写作脉络,更深层次地把握文章主题。例如,在阅读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概括、勾勒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相关论据,主题为“环保的策略”,相关分支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国家政策、公众的普及和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等。教师将这些论据以思维导图的方式,通过一个主题的不同分支给学生呈现这些知识,这样学生对阅读就会充满新鲜感,满怀期待,从而使静态的知识变得更加灵动、有趣。

3.能够锻炼学生分类、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

思维导图是学生提取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重点。具体来讲,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时需要确定主题,这也是理解文章的过程,即提炼文章所要探讨的问题或话题。此外,学生需要在文章中寻找关键词,即文中反复出现或非常重要的词语,这些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学生从中也能厘清文章各分支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文章各段落间的层次关系。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就会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分类推理能力等都能得到锻炼。

四、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应用思维导图打好课前预习基础

预习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尚未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还能够让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从而改进教学方案,优化教学重点。但在传统的预习过中,学生只是简单地划分段落、查阅工具书组词,这种方式较为单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思维导图避免了传统预习环节中的生搬硬套或敷衍等弊端,能够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厘清思路,形成立体式、多维度的学习架构,从而使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例如,《四季之美》一课中,作者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对四季之美进行了列举: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细致描写了自然界出现的各具特色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文中涉及的一些生字,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设置一些阅读问题,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预习文章,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此外,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整理文章的框架。可以让学生先粗略阅读文章,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绘制出来,让学生大体明白文章讲了些什么。标记文章各分支的主要内容,明白文章逻辑,厘清各分支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更加有针对性,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掌握文章的重要信息,语文学习水平还能得到提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文章主旨是:“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总结重点生字词、找出优美词语和句子、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手法”几个方面进行预习,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并将预习结果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和交流。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还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

2.应用思维导图加深文本内容理解

思维导图形式多样,结构丰富,多元化的色彩元素不仅能够增强思维导图的鲜明性及吸引力,还能够使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特别是在授课阶段,教师在原预习阶段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可以使现有思维导图“丰满化”,让预习形成的思维导图经过课堂赋能,使所学知识更加有血有肉。

《示儿》一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全诗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又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真情自然流露,比刻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在讲授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人的情感,再逐句赏析,了解文章的背景、主题、故事、经过等,从而快速构建古诗词学习体系。如“二、三句中的悲和盼”是点睛之笔,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了诗人的悲怆心境,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深情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父亲,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这一句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情感,学生就会对“在临终前没有儿女情长,有的都是对于山河支离破碎满腔的遗憾”等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3.应用思维导图厘清思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所学知识大多是一些零散的字词句,这样的阅读输出就会呈现零乱、无序状。此时,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细致分解这些零散的阅读材料,将复杂的内容及最重点的内容组织整理在一起。《匆匆》是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学生学习这篇时对时间流逝的踪迹不容易把握,此时,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深刻了解文章内容、思想感情等,让学生明白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更深层次地把握文章主题和作者细腻独特的表达方式,用“不负韶华,青春筑梦”鞭策和鼓励自己更加珍惜学习时间。

4.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差异化、个性化教学

长期以来,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是比较传统的。即教师通读,学生跟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讲解和讨论。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而言,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差异化教学是主要趋势。具体讲,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制作的思维导图初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在后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分组阅读、分层阅读、精读与泛读、启发式教学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灵活调整思维导图的难度和要求,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应用思维导图加强课外阅读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养成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良好习惯,且语文教材的“快乐读书吧”模块还推荐了很多优秀的书籍,所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就成为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能够促使学生个性化思考,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十万个为什么》一书涵盖了天文、地理、动物、植物、数学、军事等多方面内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以及趣味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将阅读内容更加清晰、系统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整合,将丰富多彩的地球奥秘、复杂神奇的人体结构、千姿百态的植物王国、妙趣横生的动物世界、日常生活的科学道理等知识呈现给学生。

6.应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理解文本的能力和流畅阅读的能力。然而,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尤其是大段文字难以吸引学生,导致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思维导图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教师可以用图文结合和色彩丰富的思维导图为学生呈现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并将其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这样就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升阅读效果,增加课堂趣味性和生动性,并梳理出文本的难点和易混淆点,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语文。例如,《红楼春趣》节选自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是这一回的第三个情节,也是尾声,讲的是贾宝玉、林黛玉等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也是大观园最后一次快乐而纵情的聚会。其中有多个出场人物,如果学生从未读过《红楼梦》,理解起来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厘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进一步了解故事发展的脉络和情感线索,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心智导图,是非常合适的阅读教学辅助工具,它不仅能够直观呈现整篇课文的内容或整本书的信息,还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让学生将重要知识点制作成脉络图和阅读框架。这样既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又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对学生的价值观、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等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   山东省渭南高新区高新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