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小学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古诗文教学有传承民族文化、培根塑魂的重大意义。然而,古诗词教学中存在很多误区。通过实践,我们整理出“六”字诀,对古诗词课堂进行科学化的创意设计与革新。

一、 结合诗境,“读”古诗

人常说:“三分诗,七分读。”这就凸显了诵读的重要性。一读读得准确,字正腔圆、流畅通顺;二读读出节奏,未成曲调先有声,初步掌握诗歌的“常规”节奏;三读感悟情感,鉴赏美感;四读掌握技巧。轻重缓急,停顿重复等音韵变化,可用相应的符号加以标注。如停顿用“/”,重音用“.”,轻缓用“~~~”,延长用“——”等。良好的诵读能使学生沉浸于诗文的字里行间,诗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出口成章。

二、结合想象,“画”古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我国古典诗文的特色。课标中明确提出跨学科学习,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诗配画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法。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学生对诗的理解很抽象,所以绘画会让这个过程变得深入浅出。教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通过诗画结合,让学生领悟古诗中所蕴涵的意味。

三、 结合资料,“拓”古诗

“知人论世”即了解作家生平经历、思想个性及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这是欣赏古典诗歌、理解作品思想情感的重要方法。所以,补充资料、拓展写作背景等对于古诗词学习非常重要。

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人说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儿童的喜爱之情,还有人说表达了诗人大半生漂泊在外的感慨。教师出示诗人同时所作的《回乡偶书》其二,便会十分清楚地看出,诗歌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和伤感之情。

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教师出示作者生活经历资料,明晰写作背景,如此能知人论世与诗人同心同情,更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四、结合读写,“改”古诗

古诗词改写即是对原文理解的升华,也是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改变的一种训练,更是一个全新的构思、剪裁、布局过程。如改写《宿新市徐公店》,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通过想象,我们在改编中加入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追蝶”场面栩栩如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诗词是可以改写的。如何更好地完成改写呢?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尝试:①变换人称:将原诗改为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②变换写法:故事新编、情节片断、精彩对话。③变换体裁:改编为剧本、书信、童话、儿童诗等,让古诗词散发出生活气息与创意活力。

五、结合情节,“演”古诗

小学阶段入选的古诗词,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大部分具有叙事的元素,不仅在内容上展示精神世界、具有生动的情感事件,在结构上更有片段式、跳跃性的处理,这就为学生将古诗词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提供了可能。如讲授《赠汪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板书提示:

[地点]桃花潭

[环境]柳色青青,烟雾迷离

[事件]送别友人

[动作]踏歌而唱—握手叮咛—挥手告别

[人物]李白、汪伦

同桌间合作编排课本剧,上演李白和汪伦桃花潭踏歌送别的深情厚谊。在古诗的表演中,要紧扣文本重点,激发创作兴趣,促使大胆合理想象。在学习《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离别诗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离别的情节演一演,告别的话语说一说;在学习《回乡偶书》《小儿垂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情节,学生既学诗,又学言,既得文,又得法。

六、结合音律,“唱”古诗

吟唱是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创作和诵读的方法,与古典诗歌相伴而生。嗟叹歌咏,甚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由心发,也由声出,用浸满深情的吟唱才能尽情表达内心的情感。

古诗词吟咏,先要考虑古诗词的平仄、节奏和韵律。古诗新唱是一种朗朗上口、便于传播的形式。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就是音乐人改编古诗词的舞台;创作“新学堂歌”的谷建芬改编的《春晓》《明日歌》《相思》《咏鹅》《长歌行》《静夜思》等歌曲走进全国校园,这些都是我们古诗词教学的绝好资源。沉低吟,或喷薄而出,或婉转欢快,这是眼、口、耳、脑整体协调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生一起吟唱经典诗词,为他们涵养一颗诗心,蕴藏一份诗情。

不读诗词,不足以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不读诗词,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创新古诗课堂教学方式,一定能让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辅相成,浸润学生的心田。

作者单位 山东省汉中市洋县青年路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