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涉及概念、公式、原理、几何等多方面的知识,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数感、逻辑思维能力、辩证分析能力。而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照本宣科” “以教师为主体”,无法将数学知识高质量、高效率地传递给学生。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角度探讨了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路,以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强化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

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解决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主动性不强、数学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获取率,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可适当、适配、适中、多角度、全方位整合与数学基础知识有关的教学资源,通过信息化手段引导学生深刻掌握概念、算理、公式、算法等。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角的画法、角的认法、角的量法、角的比较作为基础知识,以角的认法、角的量法、角的比较等应用过程作为基础数学技能,并结合“双减”政策优化教学设计,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探究性,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将不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传授给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基础知识储备及数学技能学习直角、锐角、钝角等,如此便可为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因材施教,推动课堂教学精准化发展

在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唯有因材施教,才能兼顾每个学生,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精准化发展,具体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教师可以按照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个性特征等将班级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针对这三个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如要求C层次的学生能够掌握最基础的数学概念,能基于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要求B层次的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辨别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能迅速辨别两个相似数学内容的不同点,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题过程中;要求A层次的学生尝试一题多解,并能流畅地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其次,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或几个大组,组员由A、B、C三个层次的学生组成,围绕新课提出一个问题,为不同的组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角色分配方面,由C层次学生负责相关资料的收集,B层次学生思索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思路,A层次学生在课堂上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与反思。任务的落实可以由三个层次的学生一同进行,也可以轮流进行。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巧用新媒体,活化小学数学课堂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总会用黑板、粉笔、教具等传递教学信息,这种单一、僵化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抗拒心理,不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新媒体的应用,能够将数学重难点知识以视频、图片、声音等形式呈现出来,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例如,在讲授时间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显示钟面,在钟面上划分12个大区域及60个小区域,教学生如何区分时针、分针,并让学生“观察时针转一圈,分针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时、分之间的换算关系。此外,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化抽象为直观,为学生形象地展现数学概念,重塑学生的感知世界。例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掌握某一几何图形的概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从不同角度呈现立体图形,让学生思考改变边或角后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将学生的想法通过新媒体呈现出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少学生记笔记的时间,还能够使学生见其形、闻其声、入其境,大大提升了课堂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系统性、渐进性、探索性的特点。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以新课标及“双减”政策中的先进理念为行动指南,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形式,并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积极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未央区崇文路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