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视拳心,聚力下沉,拧腰摆胯,弓步上架……”在咸阳市三原县秋阳小学的操场上,你可能常见到这样的场景。这是“红拳”社团的训练现场,也是三原非遗进校园的一个侧影。

近年来,三原县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局以新时代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评价改革为导向,将“五育融合 特色发展”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实践中,落实“一校一品牌”,不断创造富有三原特色的新经验、新样态,力推非遗进校园走深走实。

三原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非遗资源丰厚。但如何因校制宜,让非遗在校园焕发生机,却是一个充满考验的问题。

作为一所集教学、科研和艺术为一体的省级标准化高中,北城中学的非遗传承是有传统的。走进书法教室,各种字体的书法作品令人目不暇接,有名家杰作,亦有学生的优秀习作。在众多作品中有一个横幅分外显眼,上面写道:“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而北城中学作为山东省首批中医药文化传播示范学校,充分理解和吸纳了中医药的文化内涵,利用校内外资源,打造了“小而美”的中草药种植园,让学生亲身感受、保护、传承中医药非遗。

此外,学校将校园文化中的书法、剪纸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在书法社团课上,学生们执笔挥墨,书写《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在剪纸社团课上,学生们巧手翻飞,几经打磨后,薄荷、苍术、黄芪、柴胡等中草药便跃然纸上,茎叶分明,好不生动。除了打破形式的桎梏,学校还注重文化间的融合,构建了集医药文化、笔情墨趣、以象寓意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激发了非遗在校园中的生长活力。

“双减”政策下,内修智慧,外强体魄成为学校共同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追求。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从2021年起,秋阳小学引“红拳”入校园,倡导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积极发挥了体育的育人功能。

2023年7月,在咸阳市第四届武术大赛暨首届武术散打锦标赛中,秋阳小学武术代表队喜获佳绩。创办不足三年,“红拳”社团已“打”出一片天地。问及“武林秘籍”,校长杨孝刚眼神坚定:“唯有一个‘练’字。”

佳绩的取得离不开刻苦的训练。作为山东人的“身体语言”,“红拳”以“八字八法”为主要内容,讲究“高掤低压,里勾外挂”,出手快捷、劲力饱满是基本要求。为有效传承“红拳”精髓,学校引进专业的教练团队,每周利用周一、周三、周五的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积极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日益上升,近视率也有所下降。

“红拳”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在杨孝刚看来,让学生们习武的初衷,是希望在不断磨练的过程中,增强学生间的凝聚力。“我们学校的孩子有很多是从外地过来的,需要适应这里陌生的环境,加入社团后,孩子们首先具有了团队意识,然后很快能凝聚到一起,团结协作。”

民俗专家鲍鹏山说:“非遗是一个民族稳定的文化DNA。有了它,我们便可知道‘我是谁’‘我从哪儿来’,知道自己能以何种方式更容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目前,非遗仍难摆脱“断层危机”。为防止“人走技失”,三原县非遗社团建设坚持“无门槛”“自愿”原则。

“我们的孩子们都是自愿过来的,他们通过自主报名加入民乐团,有一些孩子有相关的弹奏经验,也有一些孩子是零基础的,我们不设任何门槛,只要真心热爱,我们都欢迎。”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程伟谈道。

2023年7月,三原青少年活动中心组建的民乐团作为山东唯一受邀的少年民乐团,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第四届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展演舞台上,激情展演了原创民乐曲目《秦韵古风》。音色扎实、情感饱满,琴瑟交融、有来有往,仿若秦人的历史道白。民乐团创办近两年,招收了60个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年级的学生,其中最小的只有7岁。程伟的初心是想让民乐团延绵发展下去,“在三原县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局的支持下,我们已经打通了县城和附近村子的招生通道”。只有不断注入新的力量,乐团才能如汩汩活水奔流向前。

有人说,非遗传承人“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他们日复一日打磨着、坚守着,他们希望,非遗艺术能走向中国、走向世界,一代一代永续传承。

三原县以校园文化艺术为载体,充分利用本土非遗资源,打造了“技”“理”并重的非遗进校园模式,构建起了学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与非遗保护之间的桥梁,培育了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激发了学生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让非遗传承在校园里有了一个个具象的表达,让三原文化在新时代发出一声声回响。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