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念是课程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是对教育技术课程价值、理想的内在追求,它决定着课程发展的未来走向,也是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的主要依据。基于自然主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哲学和根系乡土的全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思想,确立了“由内润心向外润行”的培根课程理念。

一、主张课程要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游戏

丰富的自然资源,构成了教育技术培根课程的重要基础。培根课程就是充分挖掘和开发本土自然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资源,这既能有效提高教育技术教师对自然和生活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理解及其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又有利于促进教育技术自然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资源的整合,同时更有利于促进幼儿自在、自由、自主成长。

培根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内涵:一是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点,促进幼儿的内在认知能力和外在事物的结合,使幼儿在主观能力和客观事物相统一的过程中发展各种能力;二是以幼儿生长的自然环境为要点,充分尊重幼儿的自然天性,尊重幼儿的想法和选择,提升幼儿的内在发展潜力;三是以幼儿生命的整体发展为终点,培植幼儿心灵,构建幼儿完整精神体系和培养幼儿健全人格。

当前,伴随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人们渐渐远离山川、溪流、森林、湖泊和田野等,居于冷冰冰的钢筋水泥丛林之中。儿童成长境遇的巨变,也导致了他们童年的异化、童年的生态危机、童年的成人化等。在世界范围内,幼儿的户外活动明显减少这一现象逐渐受到关注。因此,在城市不断“去自然化”的成长环境中,孩子们已经与自然处于断层的状态,如何让孩子重新与自然、社会建立更加深层的联系?如何让孩子们在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得到滋养?如何让孩子们重回自然,达到更加自由、自在的生命式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这对每一个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者而言,都是重要的课题。

培根课程更加强调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选取教学内容,强调改变以往课堂学习的小学化倾向,尊重幼儿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通过游戏和生活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实现知识、经验的整合。基于此,培根课程是一种基于幼儿成长环境,尊重幼儿自然天性和生活经验,满足幼儿兴趣和发展需要的充满童真、野趣的教育技术课程。

二、强调课程要尊重儿童本位、顺天致性、生命至上

对于儿童,我们要探寻儿童生命的意义,因为儿童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也有其生命特征,因此我们必须珍视儿童,在培根课程中去重塑儿童的生命特性,要关注儿童生命存在的状态,遵循儿童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同时创设儿童生命成长的实践环境。因此,要看见儿童,读懂儿童,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紧紧围绕学前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课程改革这个核心,让培根课程为儿童自主成长服务,让培根课程为儿童自我实现服务。马克思说过,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基于此,培根课程要尊重儿童本位、顺天致性、生命至上,即护持童心,复归于婴儿,这也是保护儿童自身的身心自然、让儿童的世界回归人本性的必然要求。童心主义或儿童本位的哲学既是自然主义的,也是人本主义的,它是一种解放的哲学;它不只是关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改革,而且关涉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关涉未来理想社会的形成。

三、创设与儿童生活经验相近的园内外环境

环境创设是教育技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隐性课程,因而教师应该树立环境即课程理念。环境是教育技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重要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有效的环境创设要紧密联系儿童生活经验,可以激发幼儿去认真观察、深度探究、发挥创造、寻找快乐,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与智慧启迪,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那么,落实野趣课程,关注幼儿现实生活,让幼儿走进“现场”亲身体验和感知,在快乐的情感中获得学习与成长。因此,淡化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环境的边界,即淡化屋内外的边界和淡化园内外的边界,赋予儿童游戏活动权。此外,不仅要关注园内培根环境的创设,还应注重引领幼儿去了解、发现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美食文化等,从环境中吸收营养,在趣味游戏中获得发展。基于此,可以创设野战部落、编织部落、涂鸦部落、表演部落、野炊部落、沙水部落、野趣DIY等区域环境,使幼儿拥有野趣欢乐时光、野趣社团时光、野趣劳动时光、野趣疯狂时光等,鼓励每一个幼儿走出教室,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学习,让幼儿在天然环境中呼吸、在游戏资源中创造、在游戏场域中跃动精彩生命。户外自主游戏让幼儿走向广阔的户外,他们在游戏中呈现最本真、最自然的状态。为加快自主游戏园本化课程建构步伐,以幼儿、教师和园所的发展为本,探寻有效开展自主游戏的路径,支持幼儿多样化学习,促进幼儿完整而富有个性成长。

培根课程强调让儿童在活动中欣赏美、感受美,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是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基础。教育技术培根课程建设植根于本土特色,从本地文化中吸收养分,同时结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确定致力于培养身根强健、品根淳雅、学根坚毅、国根赤诚的育人目标,从而达到扎根筑梦,培根铸魂,由内润心向外润行。

作者单位  山东省神木市第十二教育技术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