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实践是2022版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艺术课程标准重要改革的内容之一,是落实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领域,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表演等活动,能够形成音乐思维,锻炼艺术表现能力;能够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并运用知识表达独特的个性体验;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达成音乐创意实践目标,有助于推动音乐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改革和发展,对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和团队成员进行了如下探索,以期能形成一系列易操作、可复制、能借鉴的多元化教学路径,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一、课标变化对比

对比2022版与2011版课标的变化发现。2022版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艺术课程标准提出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目标,完美地对标了艺术课程欣赏、表现、创造、联系四个领域的内容。调研发现,在四个领域当中,“创造”领域是音乐教学中最被忽视的。 2011版课标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的创造包括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编创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的尝试与练习。在两个方面的学习当中,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是音乐教学最难完成的任务之一。仔细研读人音版小学段教科书发现,在编创与实践栏目中有上百条关于音乐创作的课后练习题。可见,在三维目标时代,能够运用音乐材料进行创作始终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为什么在实际教学中,“创造”领域的教学目标没有达成呢?三维目标当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方法实现。其中探究法是实施“创造”领域教学直接而有效的方法,2011版课标强调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重视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作活动。然而,这种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创作活动,却未能达成“创作”领域在各个学段的目标。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更没有将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不具备持续的音乐学习能力。

2022版课标与20211版课标核心素养目标相比,加入了“创意实践”素养,进一步强调了创造是发挥想象力、释放艺术潜能、培养音乐思维及提高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能否在新课标理念下开展好“创造”领域的教学,成为达成创意实践素养目标的关键。2022版课标的编创与展示学习任务中,列出了具体的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例如,出现能构思音乐创作的主题和内容,并运用一定的技法完成富有新意的节奏型、简单歌曲或乐曲编创。能结合自己的作品阐释创作的想法和方法等具体的创作要求。梳理学业要求发现,构思音乐创作的主题、运用一定的创作技法、完成富有新意的节奏型、阐释创作的想法和方法等能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成体系、成系列、进阶式的逐步达成。变革音乐教学方式方法,探究达成创意实践目标路径,成为此轮课程改革的重心所在。

二、达成“创意实践”目标的路径

(一)情感教学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载体,抒发情感是音乐最直接的目的,进行音乐编创的教学要始终依托情感的表达。例如,在创作歌曲教学中,要理解作者借助作品表达怎样的情感内容,进而理解并分析作曲家使用哪些音乐要素及结构、调式等才能准确表达出这份情感。固定的节奏音型、对比的调式调性等都是一个个创作的素材。素材的来源又会是哪里?大自然的声音还是方言的韵律,又或是像《歌唱祖国》的创作一样,那由感动的一瞬间迸发出触动心弦的动机。实现阐释创作的想法和方法的学业要求,首先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其次要探究音乐要素、创作手法在表达情感时的作用。人音版歌曲《大海啊,故乡》尾声,在分析如何进行变换拍子(将3拍子变为4拍子)创作方法的同时,能阐释出作者将律动的3拍子变为稳定的4拍子的情感需求,那浓浓的萦绕在心头的乡情,最后能够准确地通过演唱表现这一情感的变化。音乐编创一定要努力做到“感悟生活—运用技法—阐释想法—表达情感”。

(二)个性化教学

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通过音乐编创表达独特的情感,重视个性化教学,是达成核心素养目标的关键。完成富有新意的节奏型是实施音乐编创教学的学业目标之一。在教学中对固定的节奏型赋予情感色彩,或是确定节奏型在情感表达过程的作用,进而让学生理解并使用典型节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独特理解。例如,附点节奏的使用有强调内容、抒发情感的作用,与歌词对应就能够明确个人对作品独特的理解。以人音版小学歌曲《小雨沙沙》为例(图1),通过使用大附点与小附点节奏,对作品进行改编,并阐释改编的理由。图2中大附点节奏的使用,强调“小雨”,表现对“雨”的期待。图3中小附点节奏的使用,强调雨声“沙沙沙”,配合“p”弱的力度,表达雨丝的细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内容不同的理解,附点节奏加在哪里,想要表达的情感就表现在哪里,个性化的音乐编创引导学生的阐述、使用及表现。因此,让学生认识不同的节奏型,理解每个节奏型在表现内容和表达情感时的作用,并能够利用其进行个性化的音乐编创,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这样才能有效达成“创意实践”目标。

(三)情境教学

根据音乐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感知来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例如,人音版小学歌曲《小螺号》中的“小螺号嘀嘀嘀吹,海鸥听了展翅飞,小螺号嘀嘀嘀吹,浪花听了笑微微。小螺号嘀嘀嘀吹,声声唤船归啰,小螺号嘀嘀嘀吹,阿爸听了快快回啰。茫茫的海滩,蓝蓝的海水,吹起了螺号心里美吔”。每个“小螺号”演唱时乐谱都加上了“上滑音”记号。在“茫茫的”“蓝蓝的”歌词上加上“波音”。利用设计故事情境展开教学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好这两个装饰音记号。例如,面对学生没有见过海边的螺号,不知道螺号是怎样发出声音等情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模拟吹螺号的动作,并通过模拟螺号声进行呼吸和发声练习。接着设置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只神奇的螺号,听一听,只要它一吹,就能发生什么样的景象?螺号声一响,海鸥就展翅高飞,螺号声再响,浪花就一浪浪推向岸边。这么神奇的螺号,我们在乐谱中找一找它究竟有什么不同?用“波音”修饰的海滩与海水,与没有修饰的演唱有什么不同?等等。为了更好地解答问题,教师范唱,学生发言。教师指导学生找出“上滑音”记号,对比演唱加入上滑音后的效果。海鸥为什么要展翅高飞,因为它要为船儿领航;浪花为什么推向岸边,因为它要带着我的阿爸快快回。再次演唱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谈感受,鼓励学生谈不同理解,以及鼓励学生加入动作进行演唱。

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表现装饰音记号,并在之后的创作活动中灵活运用,把静态的知识变为工具,并在音乐编创时发挥作用。

(四)创新教学

可以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音乐编创教学。例如,组词、编创、缩写及扩写等。第一,音乐组词,即音乐短语。参考语文教学及英语教学,整理音乐组词类型。第二,乐段编创。鱼咬尾、螺丝结顶等。第三,旋律的缩写与扩写。通过分析旋律走向、骨干音等方式进行缩写和扩写。例如,人音版初中歌曲《云中的城堡》,通过分析得出,可以先去掉波浪式进行及下行进行的旋律,演唱新生成的旋律;再去掉上行级进的音程,再次演唱新生成的旋律。这样就得到了一条去掉修饰的由骨干音及简单的节奏构成的旋律,旋律线条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怎样缩写就怎样扩写,再以作曲家的视角对作品进行修饰加工。这样反复拆解与重构的作品,可以使学生对乐谱看得明白、想得明白、唱得明白、编创得准确。

(五)探究性学习

音乐教学离不开文本,即乐谱。将乐谱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材料,音乐思维的养成首先应从探究乐谱开始。探究乐谱的内容主要包括骨干节奏型、核心旋律、特色音程等,探究的目标包括通过分析节奏的密集与松弛,分析旋律线的平缓与曲折来判断音乐的风格与情绪;通过骨干节奏型及音区的变化来划分作品的结构等。例如,图4和图5是人音版初中歌曲《桑塔露琪亚》A段和B段的核心节奏型,对比这两个节奏型的异同,A段节奏型加入附点节奏有抒情作用,渐强与渐弱力度记号的使用,增添了小船荡漾之感;B段节奏型没有了附点节奏,一板一眼的八分音符呈现、音区的走高加之重音记号的使用,有强调的作用,使情绪更加激动。音乐学习中,能够对乐谱进行细致深入探究,是达成“创意实践”目标的关键所在。

(六)数字技术教学

通过使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工具和资源,例如,手机、电脑、音响设备、音乐制作软件等,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表现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用音乐制作软件、音乐播放器等工具,让学生自己制作音乐、演唱歌曲等,培养他们的音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通过画旋律线来判断旋律进行的类型。可以利用五线谱进行适当的变形作为参照画出线条,这样画出的音乐线条非常准确,比凭感觉手绘的线条更能精确地表达音乐旋律、节奏等信息。用剪映或者AE来进行裁剪拼接处理视频,用GoldWave或者Audition来处理音频,用一些媒体播放器软件获取特有的播放特效来增加编创作品的表现力和趣味性。总体来说,只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足够的洞察力,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也可以看作是学科融合。它包含两种融合,一是艺术学科之间的融合,二是与艺术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

艺术学科之间的融合。深入研读2022版课标中五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内容要求及学业要求等,以便综合性地实施教学。例如,就学习任务而言,音乐学科中的小型歌舞剧表演,美术学科中的编创校园微电影,舞蹈学科中的舞蹈小品编创,戏剧(含戏曲)中的策划戏剧化活动,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中的编导故事,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既可以自成体系又可以相互借鉴。2022版课标中有构思音乐创作的主题、运用一定的创作技法进行创作的学业要求,在艺术学科融合的背景下,构思的主题就是多元的,技法也是多样的,形成的能力也是综合的,这样才能达成“创意实践”的课程目标。

音乐与艺术学科之外其他学科的融合。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解决音乐学习方面的一些问题,或辅助达成音乐学习的阶段目标,使学生在全面的文化视角下,对音乐学科的概念、原理、方法等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能够深入地理解音乐本身的价值,形成艺术学科核心素养。例如,《秦风秦韵秦之声》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以感受家乡音乐文化,热爱家乡为目标。融合地理、历史、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学科知识,力求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山东地方音乐文化,建立文化自信。为此选择了《山东八大怪》《猜字童谣》《将令一声震山川》《给你一点颜色》《声音协奏曲》等具有浓郁秦风秦韵风格的作品,以方言为切入口,创设不同情境:使用方言朗诵童谣,设计童谣游戏,使用方言吟诵、吟唱唐诗,运用“光与影”的科学知识,通过自己寻找材料制作的皮影说唱表演,运用老腔的发声方法进行诵读,体会古时出战前整装待发的场景等活动,感受“八百里秦川”的风土人情。感受浓郁的地方音乐文化。了解老腔与管弦乐、摇滚乐结合的形式,体会山东传统音乐文化极强的融合力,进而更深入地探究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设计,促进学生进一步感知四声调值的方言特点,了解关中童谣常用的节奏型。 通过学科融合,帮助学生认识山东关中地区的地理风貌。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要达成“创意实践”目标,需要采取多种路径,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达成“创意实践”目标教学可持续发展的设想:第一,强化创造性思维培养。未来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个性体验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通过创作表达独特的思想,形成批判意识;通过即兴表演增强综合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较高的艺术素养。第二,推动数字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深度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音乐教学将更加紧密地与数字技术融合,利用更多互动性强、个性化的教学工具,让学生更好地表达音乐思维,形成创造成果。第三,注重音乐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未来的音乐教学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语文、历史、数学、地理等学科。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入了解音乐,进而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

(本文系山东省“十四五”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科学规划课题《艺教新课标下落实音乐课程“创意实践”素养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SGH22Y0078。)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第六十七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