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及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成为摆在全体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那么,如何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呢?笔者认为高质量的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关键,现将相关实践经验归纳如下。

一、开展作业设计的调研

为有效掌握传统课堂教学的真实现状,分析了解原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形成切实可行的作业设计方案,笔者对原有课堂教学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从调查问卷分析来看,原有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原有课堂教学形式较单一,教师仅限于教材内容的单纯传授,参与式、互动式等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环节欠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教师没能有效把控教学时间,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二)作业量相对较大,作业设计缺乏层级性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较大,导致学生作业压力大。如此一来,在大量的习题训练中学生容易疲倦,面对简单重复的作业学生缺乏新鲜感和成就感,只是为完成任务而练习。加之,作业设计缺乏梯度性,练习题目整齐划一,对大部分中等生而言较为适合,对中等偏上甚至优等生而言这些作业设计缺乏挑战性,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这些作业又多又难。由此可见,作业设计缺乏梯度性、层级性是制约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瓶颈。

(三)不注重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衔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38%的作业设计不能区分课内与课外练习的关系,具有同一性,学生练习缺少提升梯度;43%的作业设计仅是课内知识点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没有从学生的需要设计,作业缺少生活气息,学生缺乏练习动力,作业没有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二、作业优化设计的实践策略

针对上述作业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二年级平行班级(设定三个班级为实验班,三个班级为对比班)中开展了对比实验,总结了一些优化小学低年级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强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懂学会

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学懂学会所学内容,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获得对应的能力,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而建立良好的数形关系,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反复研究教材中的示例,深入挖掘教材包含的数学思想,真正实现能走进去也能走出来,走进教材的思想内涵中,并从内涵中实现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切实熟悉教材,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作业。另一方面教师应用何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节好的数学课是引领学生走进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这个过程就是数学思维培养的过程。例如,实验班教师在二年级数学思维训练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环节。

师:请大家拿出手中的线、绳、剪刀,将手中的线、绳截成自己喜欢的段数,记录所截段数和所使用的时间,再分组统计操作结果,并分析数据,思考所截段数和次数之间的关系。

生:次数=所截段数-1。

小组长在班级汇报,教师简要点评。点评结束后,教师出示思维练习题:小红的爸爸要把一根木头锯成6段,每锯一次需要5分钟,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践结果解决上述问题。

生:6-1=5(次),5×5=25(分钟)。

通过以上操作,学生熟练掌握了所学知识,形成了具体可感的数学思维,解决对应的问题也能得心应手,顺利实现了教学预设的目标,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升,学生在后来的作业练习中也能轻松应对。由此可见,好的教学设计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

(二)分类布置,凸显作业设计的层级性

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设置分层作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数学学科素养也能得以提升。笔者认为,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通过阶段性检测,从知识点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维的发展等多个层面了解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业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设计“难、较难、易”三个层面的作业,为学习优良的学生布置“难”的作业,让他们自主思考、探索进而完成相关作业;为学习一般的学生布置“较难”层次的作业,让他们通过学习理解课本知识,加上自主思考就能完成;对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让他们通过教材示例的学习,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通过简单的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习优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较高层面的思维能力;要重点培养学业一般学生积极向上、乐于面对困难的学习精神和素养,培养他们的中阶层次思维品质;对于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要重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促使他们能够积极面对学习中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点,并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当然,分层作业并非一成不变,教师在阶段性检测中发现中阶学生通过努力有了明显的提升,这部分学生就自然会顺流到学习优良层面;低阶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努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就能顺利进入中阶层面。

二是通过流动式学业评定激励学生由低阶向高阶发展,帮助不同层面的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且情绪稳定,能够积极向更高阶段奋进。笔者通过对比发现,在实施层级作业的班级中,93%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能够直面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向着更高层次稳步进发,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有23%学业水平处于“一般”和“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对于目前的学业水平较满意,也就是说他们缺乏积极向上、突破自我的意识和欲望,致使学业水平一直处于现状而停滞不前。针对上述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阶段性记录,并定期进行分析汇总,从中发现并归纳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改进计划。例如,有近3%的留守儿童因为想念父母学习动力不足,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完全进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制定“留守儿童学习改进计划”,通过亲情电话、心理活动室、师生游戏等方式改善学生心理状况。还可以采取为他们设置低层次作业、课外辅导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实现难易递进,凸显作业设计的梯度性

层级性是针对不同学业层次的学生分层布置作业,梯度性是指在同一学生作业中实现难易程度的逐步递进,是就同一学生作业难易程度而言的。因此,在作业设计中体现梯度性是检测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在实际作业设计中,教师如何体现梯度性这一要素呢?笔者通过实践探索,总结了以下几个方法。

1.精心研究新课标,体现单元教学思想,凸显教学目标。新课标是开展课堂教学的纲要,是作业设计的指南针,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新课标对相关单元教学内容提出的要求,并在相关要求的落实下开展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真正体现问题的难易程度。具体设计层级为:易(基础知识)—较难(深入思考)—难(思维提升),通过这个层级递进的关系,为学生设计由易到难的练习题。设计的作业中有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就能完成的题目,也有动手操作与思维提升训练的题目,这样既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习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了“易”层面的作业,中等生通过复习、思考顺利完成了“较难”层面的作业,学优生通过层级练习、思维点拨顺利完成了“难”层面的作业。这样一来,所有学生在自己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2.认真研究教材范本,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贴切的作业,训练学生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例如,在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这个单元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时间的流动与快慢,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练习题目。

(1)观察家里的钟表,感受1分钟时间的长短,并说出1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情。静静地盯着钟表,感受10分钟时间的长短,并说出在日常生活中10分钟可以完成哪些家务活。

(2)根据钟表的形式,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钟表转盘,随手拨动转盘指针并记录当时的时间,如果方便可以与家长一起做,家长拨动转盘上的指针,学生记录时间。

通过这些题目,学生就能直观了解时间的长短,感受时间流逝的速度,他们就会将时间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时间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活细节,使得抽象作业具体化,进而形成固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时间观,形成永久性记忆与理解。此类作业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认识时间、感知时间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四)加强亲子合作,凸显作业设计的亲和力

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实现自我能力的全面提升,还可以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生活、生存技能。富有亲和力的亲子作业能够帮助学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促进亲子情感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亲子实践作业。

1.利用周末时间与父母一同走进家附近的公园,观察并记录公园运动场地的个数、健身器材的种类、早晚公园的人流量等,将其制作成简单的分析材料,并撰写一份关于公园健身器材、场所人流量是否符合生活需求的建议书,将其提供给所在社区管委会。

2.利用节假日与父母一同旅行,记录旅行花费,旅行结束后制作一份统计表,统计旅行中的重要花销,如生活用品购置、车辆费用、住宿费用等,并撰写一份优化旅行费用的专题材料,与父母共同商议,为以后的出行设计更为优化的方案。

这些亲子作业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测与应用,又是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生活中的真实情况。这样既能够能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生活实际的积极性,又能够让学生从中感受知识改变生活的作用,学生就会发现知识不只来源于书本,在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

三、优化作业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新课标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生在学习内容、所要达到的要求等方面的差异性规定,充分研究教材设计思路,熟悉教材内容渐进的层级关系,尤其要规避以下几个问题。

(一)切忌随意性设计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扩展,是对教材内容的巩固与提升。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时不能率性而为,一定要在教材的引领下按照一定的层级关系设计,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体验努力后获得成功的成就感。例如,部分教师为了学生易于完成而反复进行低阶运算,这样的作业设计将知识训练固化在一个层面,不仅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还对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发展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二)注意作业设计与生活的关联性

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不能随意拔高对学生的要求,过分追求具体知识的死记硬背,而要体现作业与生活的关联性,让学生产生知识就在身边、知识就在生活中的真实感,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严格把控作业完成时间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严格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的要求,把控作业完成时间,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及“双减”政策要求作业,真正体现课内与课外相衔接、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生活。

总之,在“双减”政策有效落地的今天,教师要充分把握新课标的核心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文本,把握学情,注重作业设计的层级关系,灵活运用分层作业设计原则,定时、定期让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在不同层级进行有效流动,从而设计既符合学生真实需求,又能检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作业,这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业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纵深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  甘肃省静宁县城关镇西关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