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作为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也是检验学生日常学习成效和检测教师课程教学成果的有效手段。因此,初中语文作业要设计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作业,以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作业内容及形式应多元分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下面,笔者通过实例谈谈对语文作业设计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单元课时作业整体设计及设计依据

第三单元从《阿长与山海经》一课开始,一直到名著导读课,共安排了15个课时,设计了15种类型不同的作业。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此外,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和变化,还有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以及语文课程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素养的培养。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从标题、详略安排、关键语句等方面感受“小人物”的人性光辉;“学考”的考试命题方向。如果教师能在以上方面找到一些反复出现的词,就能发现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这也是一切作业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二、阶段性作业设计及设计意图

课前作业,侧重学生习惯的养成,以基础类作业为主。一是学生自主学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二是学生参考《绩优学案》中有关《山海经》的资料,大致了解《山海经》的主要内容。笔者之所以这样设计,是遵循了凡是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的任务及解决的问题不讲,或者布置成作业让学生去解决,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通过合适的设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中作业,侧重于学生的动脑动手,以实践类作业为主。一是在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为阿长制作个人名片。二是在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合作讨论作者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并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思维导图去呈现这一变化。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应该设计更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碰撞、去创新,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后作业,分为书面作业和实践类作业,侧重于提升和拓展。一是布置课后“思考探究”中的某两题,另外再适当搭配《绩优学案》中的“基础练”“提升练”“中考练”“素养练”中的某一练。二是周末翻阅绘图版的《山海经》,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感受这本书的神奇色彩。这样设计既是一种延伸拓展,能更好地完成课标任务,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素养。

三、多元化作业设计及设计意图

实践类作业。课前让学生在社区、小区、广场寻找身边的“老王”“老李”“老张”,观察他们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特征,以小记者身份对他们进行采访,多听他们的生活故事,然后通过比较思考他们身上的共同点,并分条整理成资料卡。例如,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家庭成员、身体状况、社会认同感、幸福感等。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参加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倾听、复述小故事,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此外,还可以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提高学生观察力和思考力。通过实践类作业,使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自主习得更多知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搜索、分享、补充学习资源等方面的能力获得极大提高。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观察、采访等活动,拓宽个人学习空间。

探究类作业。在第二课时或第三课时的课堂教学中,设计探究类问题。课文结尾部分写的“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作为幸运者的杨绛她真的幸运吗?请结合作者杨绛的生平资料和本文的写作背景,小组内讨论探究,统一意见后由小组代表进行陈述。在各小组分享结束后,教师再进行补充。

探究类作业对学生而言,要求他们阅读要深入,细究精研,不仅要理解文章要旨、作者用意,而且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要充分调动培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既要引导学生钻进去,获取和领悟智慧和情感内涵,又要引导学生跳出来,运用各种方式把文章读透、读活,并不断创造,从而产生新思想。

综合类作业。在三个课时的教学结束后,笔者设计了一些微写作、微演讲、微朗诵等综合类作业。一是老王是如此善良又如此不幸的人,他的离开让作者痛心又愧怍,请代表作者为老王写一段墓志铭。二是作者很大程度上的愧怍是因为她没有给予老王真正人格意义上的尊重,请围绕“尊重”这一关键词进行一次微演讲,要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有说服力。三是在以上墓志铭和微演讲中选择打动你的一个作品进行朗诵展示,注意朗诵要求,力求准确传达出个人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情感。

综合类作业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新理念、新主张。它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常规形态,它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充分体现语文学习实践性的特点。借助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一平台,通过设计一些写作、演讲、朗诵等作业,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应用文写作、逻辑思维、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融合、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和发展,真正达到了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四、写作实践作业设计及实施

本次写作实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通过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表情达意。二是通过评价量表学会品评作文,持续提高写作能力。而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过细节描写,能熟练讲出3—4种细节描写的类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灵活运用。在日常写作中,学生使用细节描写的意识较为淡薄,即使使用了也很难做到描写细腻、生动和典型。从单元内容来看,教材提示我们要关注细节描写的概念及细节描写时要注重的真实、生动与典型。从整册书的写作训练序列来看,第三单元的“抓住细节”是对第一单元“抓住人物精神”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深化训练。

构思阶段的逆向思维。学生写作文往往局限于固定思维,固定地关联某些写作素材,或者形成某种固定写作套路,造成了思维定势。写作者在感知、感受乃至“再造”生活时也可能先入为主,以习惯某种观念替代客观的复杂性思考,导致对客观的认识局限于自我感觉和概念化影响。例如,在写“我的老师”时,学生在思维定势影响下的选材基本锁定在教过自己的老师范围,但有学生却另辟蹊径,把一个孩子作为自己的老师,写出了新意。这就是突破思维定势束缚的表现。写“我的志愿”时,大多数学生会从职业角度入手,但有学生写的志愿是成为一个好爸爸,这种别出心裁更吸引人的阅读欲。以上选材上的“逆向思维”,其实是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或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创设修改阶段的评改情境。课程标准中特别要求教师要重视与引导学生在反复自我分析修改和相互修改评价过程中,切实提高自己的书面写作能力。但现状是许多学生在完成作文写作后,没有自我修改习作的习惯,即使修改,也只是停留在一些错别字、病句等较为浅层次的文字修改方面,学生很难对个人的文章从整体内容、结构层次等方面进行一些深层次意义上的修改。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明确写作目的,只是把修改只看成了寻找错误,很难从读者角度出发评价自己的作品。因此,笔者经常通过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自己的示范评改等方式建立多元评价模式。例如,笔者在本次写作指导实践中,就是通过创设修改阶段的评改情境,为学生提供多维评改支架。

修改顺序支架。修改顺序支架就是要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修改文章内容的程序。例如,通读全文,找出错别字、病句并加以修改;衡量段落字数,对过长段落进行分段;修改首段,使其尽可能精简;找出段落间的不衔接处加以修改;逐段细读,找出与文章无关的地方删去或调整;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处进行“精雕细琢”,使其更贴合文章中心;等等。

评价量表支架。以表格形式分项、分级描述可能存在问题,让学生一一对照并给出评判。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学生在相互批改的过程中,不仅能发现其他人作文中的一些问题,还能更好地反观自己的作文,并对照修改。这样的批改过程不仅充分发挥了批改者的读者作用,还有利于被批改者挑战自己的作文。当学生写作风格逐渐固化时,就需要从元认知角度,让学生认清自己的作文心路历程,找到问题所在,从而逐步提升自我修复能力,进而有效提高思维能力和写作质量。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各写作环节让学生运用多种元认知策略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进而不断提升个人写作能力。

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是人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作业不管怎么设计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只有这样的作业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作者单位  山东省神木市第十一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