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感是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其中,时间单位虽然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它不能直接通过触摸、测量等方式去感知,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量。因此,在“时间”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在生动、多样的活动中体验“量”,以直观、鲜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量感”。下面,笔者结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分有多长”这节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科融合思想,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中形成量感。

一、经历体验,引发探究

著名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采用贴近生活的游戏、照片,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意识。

【片段一】

1.课前:木头人游戏(1分钟)。

师总结:希望你们这节课都能像刚才一样保持专注,老师可要看看你们能坚持多长时间。说到时间,我想带着大家一起走进时间王国,探索时间王国的奥秘。

2.播放时间相册(1分钟)。

师:时间是什么?如果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解释时间,那么,时间就是你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上学习知识,收获成长;是你在春游时和同伴围成一个圈,讲着故事,吃着饼干……

3.将前两个活动进行对比,让学生谈感受。

师:看来,同样的时间,做了不同的事情,同学们也有着不同的感受。那么,1分钟究竟有多长呢? 刚才,我们发现时间就像一个淘气鬼,一会长,一会短。所以,人们发明了钟,让时间不能随着性子“变长或变短”。

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进行导入,随后用学生日常照片制作时间相册,既充满趣味,又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这两个“1分钟”的体验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也和本节课的主题“时间”相契合。学生在热情高涨的氛围中开始学习,点燃了学生乐于探索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时间内做不同事情,其感受也不同,引出需要对时间进行统一的度量的需求。

二、任务驱动,观察交流

新课程标准将“基本活动经验”从基础知识中单列出来,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聚焦教学重难点,结合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提供给学生独立探究的任务,在“挑战”中驱动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片段二】

1.设置悬念,师生共同观察。

师:如果秒针从12出发,走了一圈又回到12,走了多少秒呢?

师:真的是60秒吗?现在我们跟着它一起数一数,看看秒针走一圈到底是多少秒。

2.探究1分和60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转一圈,请女生观察秒针,男生观察分针。

师:这次,老师要给你们一个新的任务,请所有女生保持安静,仔细观察秒针的步伐;请所有男生认真盯着分针,看看分针会有怎样的变化。我们让秒针和分针同时走、同时停,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2)任务交换,请男生观察秒针,女生观察分针。

师:1分和60秒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师:秒针走一圈就是 60 秒,分针走了一小格就是 1 分,因为是同时走、同时停,所以他们用的时间是一样的,1分就等于60秒。

3.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师:走1分是60秒。那走2分呢?走3分呢?如果秒针走了300秒,你知道是几分钟吗?

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师在这里分别以设置悬念和交换任务的形式进行了三组观察,加深了学生对两个时间单位的认识。在第一组观察时,教师故意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全体学生一起认真观察秒针的走动;第二组和第三组观察时,教师将男生女生的任务进行区分和交换,这样的安排让每一位学生至少都观察过一次分针、一次秒针。虽然同样是观察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的活动,但由于形式不同、任务不同、背景音乐的设置也不同,整个过程并不显得冗长,也起到了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升能力的作用。

三、动静结合,切身感受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除了教室内能进行的“静态”的事情之外,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动态”的活动,在动静结合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活动的丰富多彩。

【片段三】

1.用1分钟沙漏计时,完成“1分钟任务卡”。

师:刚才我们一起经历了用钟表计时。其实,计时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没有钟表之前,人们还发明了沙漏,用流沙来计量时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沙漏,这个沙漏流完的时间正是1分钟。

请学生翻开任务卡,阅读任务要求,教师用沙漏计时,随后交流完成次数。

教师设计八种不同的任务:写名字、默读课文、口算练习、写英文字母、画太阳、能走多少步、数脉搏、盖印章。

2.观看在操场上进行的“1分钟活动”。

师:其实,除了老师给你们布置的任务,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也可以在1分钟内完成,让我们将视线转向操场,一起看看“1分钟的时间他们能做多少个”吧!

播放“学生1分钟完成活动项目”的视频:转呼啦圈、做蹲起、跳绳、踢沙包、拍球、做仰卧起坐,学生分组记录。

在设计“1分钟任务卡”时,教师将“1分钟内能完成的任务”与多种学科融合起来,这样不仅能让任务变得生动丰富,还能让生活与学习有机结合。学生在教室体验完一分钟能做的事情后,教师准备好提前录制的视频(带学生看他们在操场上经常进行的体育活动与一分钟之间的关联),从“自己1分钟能做的事”过渡到“身边同学1分钟能做的事”,丰富学生对“一分钟能做许多事情”的认知。

四、学科融合,文化渗透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数学教学中有时也可以穿插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这样将不同学科相互融合的方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片段四】

1.大千世界中的1分钟。

师:在这大千世界中,1分钟能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你知道吗?(相关资料)

2.消防员的1分钟。

师:除了这些,还有一群伟大的人在争分夺秒地守护着我们。在他们身上,“1分钟”还有什么样的可能?

播放视频:《消防员的一分钟,能做什么?》

3.总结珍惜时间的名句,请学生谈感受。

师:古往今来,对于珍惜时间,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名言警句。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先生曾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轻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结合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你能说一句让大家珍惜时间的句子吗?如果想告诉别人时间有多么宝贵,你会怎么说?

4.播放教师成长相册,师生共唱《明日歌》。

师:欢乐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时间都去哪儿了呢?时光飞逝,一转眼的时间,我也从一个小女孩儿慢慢长大了,现在老师将陪伴在你们的身边,见证你们的成长,希望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做到珍惜时间,不要让万事成蹉跎。

师生一起合唱歌曲《明日歌》片段(1分钟)。

在本节课中,为了深化学生对“1分钟”的感知,教师从教室内、教室外的“1分钟”,到大千世界中的“1分钟”,再到消防员的“1分钟”,层层递进,最后在充满文学气息的名句中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对“珍惜时间”的必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明日歌》的内容是劝告我们要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不要总是等待明日,蹉跎光阴。

在学科融合理念下,教师也应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储备,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多方面进行思考,给学生丰富的体验与浸润,让文化渗透真正发生在日常教学中。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