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在语文统编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内涵等方面的特点,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学好文言文,爱上文言文,培植文化自信、强化语言运用、提升思维能力、进行审美创造。

现行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至六年级选编文言文多篇,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育人价值。语文课标提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是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好文言文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大的提升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点滴思考。

一、聚焦读写,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朗读,在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文言文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的读写,将文言文阅读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一)多形式朗读,积累语言

文言文语言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读好文章是最基本的教学要求。统编语文教材每篇文言文都提出让学生朗读、背诵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积累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语感。对不同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出不同的韵味。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简要概括故事内容,读出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描写性强的文言文,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描写对象的特点;哲理性强的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其哲理与智慧。

例如,教学《司马光》时,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韵味;接着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然后让学生个别朗读展示,师生共同评议,纠正读错或者断句、停顿不当的地方,同时指导学生读好难读句子的停顿。最后是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进行深入理解和感悟。在这种层层递进的朗读中,学生不知不觉就将文本的语言内化为了自己的语言,完成了语言的积累,促进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因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形成语感,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二)多样态读写,建构语言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积累语言,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语言迁移运用。针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语言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续写、补白、仿写、扩写等,这样读写相结合展开教学,不但能丰富文本故事内容,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无限乐趣。

例如,教学《伯牙鼓琴》一文时,有这样的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学习这两个句子时,教师可出示:伯牙鼓琴,志在(      ),锺子期曰:“(      )。”这样的句式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之后进行仿写。有的学生写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有的学生写道: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再比如《杨氏之子》一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如果来的是“黄君平”“李君平”“梅君平”,杨氏之子要怎么回答呢?学生有的说:“未闻黄鹂是夫子家鸟。”有的说:“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等等。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文本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读中写一写,就能有效引导学生由关注课文内容,迁移到关注课文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方面,凭借教材的表达特点,拓展学生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巧搭支架,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同样需要根据具体的内容,选择文本演绎、问题导学、内化重组内容等方式搭建支架来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受更加生动和具体。

(一)文本演绎,促进内容理解

文言文的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特点,采取读演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演绎与表达,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自相矛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个人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通过表演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要想成功表演出卖矛和盾之人当时的状态,就需要结合课文注释真正深入文本理解内容,细细体会这个人当时是怎样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他的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当有人提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时他脸上的表情又会发生哪些变化等。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对卖矛和盾之人前后的矛盾表现,尤其是语言的矛盾就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又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两小儿辩日》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辩斗”,王老师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内容,让两个学生来进行争辩,将课文朗读部分变成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辩论理清课文脉络。学生在角色体验中,为了使自己的表演更加贴切、形象及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就需要反复揣摩课文句子,想象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真正沉入文本进行感悟、体验,就是促进思维发展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问题导学,发展学生思维

统编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在课后练习中很多都设置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编者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读的层面,还想进一步通过问题驱动,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课后习题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发展思维能力。例如,《自相矛盾》课后练习第三题“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学习课文。再如《精卫填海》课后题“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同学交流。”教学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走进文本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三)内容重组,推动思维进阶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特点,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加工、重组,推动学生的思维由低阶走向高阶。

例如,教学《守株待兔》中“兔走触株”时,因文言文中的“走”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假如你就是这只兔子,这样慢慢‘走’,会‘触株’吗?”学生会立刻反驳:“这里的‘走’是‘跑’,不是走路的‘走’。”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可以继续追问学生在哪里还遇到“走”是“跑”的意思的句子。学生很快会想到古诗“儿童急走追黄蝶”。教师借机拓展文言文版的《狐假虎威》中“兽见之皆走”这句话,加深学生对“走”的理解与感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从“折颈而死”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就会明白,跑得非常快是兔子“折颈而死”的原因所在。这样教学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的字词,使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来回,以此实现对文言文语言的重组与升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三、品味意蕴,渗透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言文语言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发现文言文语言美和意蕴美,使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得到提升。

(一)诵读吟咏,感受语言美

统编教材选编的文言文大都音韵和谐,或气势磅礴,或质朴亲切,或直抒胸臆……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诵读品味,感知其语言的优美,体味其意蕴的悠远,让学生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除了按标点停顿外,还可以在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基础上处理好字词之间的停顿,使句子的结构、意义、语气和语调统一和谐起来,让学生在诵读吟咏中陶醉于文言文的语言美、音韵美,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想象画面,领略志趣美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直观呈现文本内容,以达到让学生自然地融情于文章的意境和画面之中,获得对文言文意境情志美的体验和感受的目的。例如,教学《伯牙鼓琴》一文时,可以配上古朴典雅的《高山流水》古筝曲,让学生在悠远的曲子中想象画面,体验情感。随着音乐的播放,教师再配乐深情范读,使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以后,接着追问学生:“为什么音乐可以让人心灵相通呢?锺子期为什么能够感受到伯牙的想法呢?他们对音乐的认知为什么能如此心意相通呢?”在经过认真思考后,学生明白音乐是架起弹奏者与欣赏者之间的桥梁,正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伯牙才会觉得知音难觅。在这样的感悟鉴赏中,学生对知音文化的了解会更加深刻,进而能更深入地体会到古人高洁的情怀。

(三)辨析讨论,体验人格美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的体现,对学生有很大的思想启迪。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品析文言文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和人格之美,让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例如,教学《司马光》时,要让学生懂得遇事应像司马光那样冷静机敏;教学《书戴嵩画牛》时,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精卫填海》时,可以引导学生就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进行辨析,让学生说一说精卫这样做值得吗?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有的学生认为,精卫这样做不值得,海太大了,无论衔来多少木石,都不可能把东海填平,她完全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有的学生认为,精卫这样做值得,她这样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填满东海的,她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白我们需要学习的是精卫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这种模式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自然而然传承文章所言之志,所载之道,逐渐懂得追求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找到文本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在比较辨析中感受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和人格之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审美素养才能得到更大提升。

四、拓展阅读,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对语文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以课内阅读为基础,适当引领学生拓展阅读,联系相关资料,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关键难点处,补充相关资料

与现代文相同,文言文中不仅有重点句段,还有难以理解的词句。为帮助学生读懂相关句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这些关键处和难点处,以此化难为易。

例如,《囊萤夜读》一文中的“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是文中的一个重点句子。这句话用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写出了车胤刻苦读书的情景,这样的表达方法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拨,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教学时,对这一句进行拓展性阅读,适时引入《凿壁借光》:“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处用一连串的动作表达出了匡衡的勤奋。重点处适度拓展,让学生对作者的表达方法有更深入的体会,感受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不但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还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有机融合。

(二)课外用方法,拓展阅读

课内教给阅读方法,课后让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拓展阅读,即课内得法,课外用法。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可引领学生拓展阅读与所学文言文内容主题相同的文言文,使学生由一篇学会一类,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例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可以让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了解更多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教学《囊萤夜读》《凿壁借光》这些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古代孩子勤奋读书的故事。

除此之外,统编语文教材有些文言文的作者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拓展阅读同一作者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对其文章的风格有更深入了解。例如,教学《少年中国说(节选)》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梁启超的其他作品,以使学生对梁启超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有进一步了解。

文言文反映的生活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遥远,有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依据文言文特点,从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视角补充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从落实核心素养出发,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要素,因文施教,突出重难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切实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作者单位 山东省汉中市宁强县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