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深化课改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打造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语文校本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资源优势的同时,还应兼顾语文四个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2023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山东省特级教师高凤香老师主持的《杨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专项课题研究,感触颇深。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校本课程中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目标。

一、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文化视野指人们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考察、分析、总结现实中的各类问题所涉及的认知范围。语文校本课程开发面对的主体是学生,那么,怎样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呢?这就需要课题组成员遵循规律,注意方法。

1.了解相关知识,锁定研究内容

课题组成员紧扣“农科”中“农”的因素,带领学生了解杨凌农业在小麦、苹果、油菜、克隆羊、元宝枫、设施农业、中医药学等领域的不俗表现,初步筛选杨凌区域内高水平的农业研究专家,如张涌、王跃进、李殿荣等,再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点,最终将葡萄作为本次课题的研究对象。此外,课题组成员还在网上搜集了农业科学家研发农科新技术、新产品的过程,极大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2.积极与区域内相关农业专家对接

众所周知,杨凌有一所全国闻名的985、211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里聚集了众多农业方面的领军人物与专家,他们是杨凌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家门口的骄傲。在确定葡萄为研究对象后,课题主持人高凤香老师多方打听,积极奔走,终于联系到了工作繁忙、成果丰硕的王跃进教授。

3.查询与该农业专家相关的研究

葡萄是比较常见的水果,学生对它的形状及口感都不陌生,但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研发,近年来市场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品种,如巨峰、夏黑、赤霞珠、阳光玫瑰等,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方,而这些新产品背后凝聚着农业科学家的汗水与心血。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葡萄,课题组成员借助网络查询葡萄新产品的口感、用途、种植、功效与作用等知识,了解王跃进教授在葡萄种植与育种方面所做的突出成就,让学生知道原来看似普通的水果里有着这么多的大学问。

二、在语文校本课程中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在《杨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笔者是这样做的。

1.开展问卷调查

在前期,笔者通过与学生及相关专家的接触,已经有了第一手资料,下一步做什么心中也有数了。为让后面的工作重点突出,笔者又拟写了一份调查问卷让学生做。在分析调查结果的过程中,笔者了解了学生的兴趣和困惑点,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

2.把专家请进来

很多知识只通过书本或网络学习,那是单一的汲取,效果可能会因为学习者的状态不佳、心思不专、知识储备不够等因素大打折扣。为了让学生对葡萄相关文化知识了解更全面,我们邀请王跃进教授到学校作报告,现场为学生介绍葡萄的起源、葡萄的分布、葡萄种质资源与育种等知识。王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也让学生对葡萄种质资源与育种更感兴趣。在互动环节,学生或奇思妙想、或脑洞大开的问题,更是将学习气氛推向了高潮。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作为农科城的学子,大家对葡萄的了解更加深入了,也对葡萄的种植发展前景有了更正确的认识。

3.带学生走出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知道得再多,在事实面前也是苍白的。为了深化学生对葡萄种植技术的了解,我们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种植基地积极联系,获得了带领学生前去研学实践的宝贵机会。

一个班40名学生,为保障研学活动安全、高效,出发前笔者特意制定研学活动方案,规划研学路线。在研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专心听取解说员的现场讲解,自觉拍照并做好记录,为下一步的研究学习做好准备。这次活动对学生的震撼和冲击是巨大的,有个别学生现场与笔者交流表示说:“三年后,自己一定要报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葡萄种植与深加工技术,要为改善杨凌果业发展奋斗终身。”看来,这种沉浸式研学效果立竿见影,对发展学生文化责任的自觉担当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杨凌作为国家级高新农业示范区,对全国甚至世界的农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作为杨凌的学子本该是充满自豪与自信的,但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在经济发展中不能像工业生产那样立马见到效益,所以部分学生一提“农”字难免“气短”,具有自卑心理。那么,怎样增强学生作为农科城人的文化自信,在课程开发与研究时,笔者尝试从以下三点来做。

1.精心设计教学

既然是课程研究,自然免不了相关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当笔者决定把王跃进教授及他的研究成果作为研究对象时,就收集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资料。在众多资料中,笔者筛选了最能体现王跃进教授科学精神及葡萄文化内涵的文章及报道,把这些内容编排在一起使之成为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料。随后,笔者还挑选了姜转宏先生撰写的《农苑赤子——记西北农林科大园艺生物技术专家、博士生导师王跃进教授》一文,以及笔者发表在《农业科技报》上的人物通讯——《葡萄架前竞风流——记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王跃进》作为教学文本,根据语文四个核心素养目标,重点突出“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目标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上好特色课程

教学设计出来后,就要进行教学实操。课前,笔者将提前收集好的重要资料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导学案提前预习文本,初步了解教学内容。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文本精细阅读,通过合作、探究环节,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最终总结出王跃进教授在研究葡萄种质资源与育种时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3.写出学习感悟

如果说专家报告与研学实践是播撒在学生心田的知识种子,没有精心孕育和耕耘,种子就很难开花结果。为了检验和强化课程学习的效果,笔者专门组织学生进行文字输出训练,让学生写自己的学习收获与感悟,让课程学习开花结果。经过一番努力,所有参加课程开发的学生都交上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其中,赵一茜同学的《葡萄满架飘香日》、王一清同学的《历经考验,方能不凡》和朱蕊婷同学的《野葡萄也有春天》等文章相继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张淑霞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上发表,赢得了广泛关注与好评,在极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总之,在语文校本课程中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这一目标,教师要挖掘区域内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人与技术,并带领学生学习这些人或技术所涵盖的文化现象、文化知识,再将这些高新知识概念具体化,将专有名词形象化,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体验这些优秀文化,加深理解。学生了解、学习并熟知了这些高深知识,自然也就开阔了文化视野,培养了文化自觉,增强了文化自信。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树立必备的精神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  山东省杨陵区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