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词教学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益载体。为了让学生深度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文化自信,提高人文素养,培养爱国情怀,丰富知识储备,提升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笔者从体裁形式、选材内容、情感态度、遣词造句、群文阅读等方面,采用“感、知、悟、品、比”的教学方式,阐述古诗词教学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在体裁上“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诗词从古老的《诗经》逐步演变成了固有的形式:楚辞、汉乐府诗、唐诗、宋词……每个时期又有不同的文学形式和流派,每一文学流派又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和体裁样式,因而形成了古诗词流派“百花齐放”“满园争春”的繁盛局面。《诗经》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韵的形式,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汉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如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唐诗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近体诗又分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又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而绝句和律诗不仅句数多少有别,而且用韵、平仄、对仗要求又不同。 宋词也有它的体例,按词调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按照段落可分为有单调和双调,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不同时期诗词体裁的演变历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二、在选材中“知”

古诗词取材于生活,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婚丧嫁娶、耕田劳作、游子羁旅、个人抱负、思乡情怀等,大到列国蛮夷、天下国家……在这些生活的记载中,自然而然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民俗风情、礼仪典章等优秀传统文化。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阳节登高习俗;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社日习俗;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春节习俗;杜牧的《清明》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习俗;《大雅· 行苇》中“敦弓既坚,四鍭既钧”“敦弓既句,既挟四鍭”的射礼仪式等。宋词中的风俗礼仪,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中秋节风俗;苏轼的《浣溪沙·端午》中“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的端午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中的元宵节;李清照的《念奴娇·春情》“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中的寒食节等。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够适时借助多媒体,再现当时的传统节日、民风习俗、礼仪典章等盛况,就会给学生带来一场视听上的饕餮盛宴。

三、在情感价值观中“悟”

文以载道,歌以言志,诗以言情。每一首诗中都倾注着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价值取向,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关心人民疾苦的民本思想;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以死明志的满腔忠诚;陆游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拳拳爱国之心;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忠君报国之志;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奉献精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信仰;孟郊的《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现的感恩思想;颜真卿的《劝学诗》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引导学生要珍惜青春年华,不要虚度光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人们要想达到更高的境界,必须不断努力攀登高峰,积极进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告诉我们思想境界达到最高,才藐视困难,不惧邪恶;陶渊明的《饮酒》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告诫人们心远离尘世,自然就清净了;杜甫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强烈抒发了作者登上山顶,藐视群峰的雄心壮志,豪迈之情油然而生;诸葛亮的《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的情怀。这些古诗词充满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部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适时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健康、乐观、豁达、正直、向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那就是对中华优秀文化最好的传承。

四、在遣词造句中“品”

言简意丰是古诗词最大的一个特点,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妙词佳句,更是诗人“捻断数茎须”的结晶,且不说“一字师”韩愈和贾岛反复推敲的佳谈,古诗词中这样生动贴切的例子比比皆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谁家”的妙用,教师如果用替换法把它换成“处处”“家家”让学生体会表达效果,学生就能感受到原诗中用词所表现的莺燕尚少,乍暖还寒的早春特点,进而感受到古诗词用词的贴切准确;《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和“圆”的赏析,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感受烟的缭绕摇曳,缓缓上升,再和诗中“直”字对比,学生很容易就会感受到“直”的苍劲有力,直上云天。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这段文字因缘成为古今美谈,古今人都赞赏“敲”比“推”用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甄别,还是意境上的推敲,问题不在“推”“敲”哪个更恰当,而是要看哪个更契合全诗的意境。

在妙词佳句品析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语言文字贴切生动、表情达意之妙,还能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生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学好汉语,用好汉语的愿望,这无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

五、在群文阅读中“比”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初中学生的阅读量,而群文阅读能有效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大学生阅读面,培养学生阅读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一篇带多篇的主题阅读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渔家傲》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或比较不同版本的渔家傲曲调,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和情感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苏轼的同题材诗篇《祭常山回小猎》并进行对比。在比照中学生就会发现两首作品的背景相同,题材相似,所描写的壮观场面和所显之志无二,但一个是诗,一是词。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比较阅读《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让学生从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及不同作者的同一作品中进一步了解作者的人生历程,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这无疑是对学生精神的洗礼,思想境界的提高、升华,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六、在仿写练笔中“承”

每首经典的古诗词都倾注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讲授这些作品的写作手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例如,在讲授《沁园春·雪》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就“沁园春”这个词牌填词;在讲授刘祯的《赠从弟》后,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描写一个人的品行;在讲授王绩的《野望》后,可以让学生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一段景;在讲授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可以让学生模仿或变换古诗的形式或内容,创作自己的春天之歌;在讲授《关雎》后,可以让学生就眼前的景托物起兴,进行小练笔。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写道:“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这话很有道理,李白和苏轼的诗词慷慨激昂,李清照的诗词细腻委婉,杜甫的诗词沉郁顿挫,柳永的诗词清劲奇丽,不同的诗词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和感情冲击。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古诗词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俗礼仪、文化知识、成语典故等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作者单位   山东省商州区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