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时,她身穿一件玫红色的外衫,站在绿茵茵的操场上,被孩子们紧紧簇拥在中间,脸上挂着浅浅的笑,正低头跟孩子们说着什么。孩子们一边听着,一边笑着,一阵阵欢快的笑声传来,溢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这就是张明霞,退休后依然坚持义务支教12年的银铃教师,孩子们喜爱的“奶奶”,老师们敬爱的“大大”(“大大”是西府称呼,即大妈,对年长者的尊称)。

花甲之年返校园,坚守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初心

2012年10月27日,正式退休的第二日,坐在开往青岛的火车上,想着以后再也无法踏进校园,张明霞很伤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篇长达2000多字的日记。一边写一边哭,在日记的最后,她做了一个决定:我要回到我的起点上去,寻找我的三尺讲台,把党和人民30多年来培养的教学能力、职业道德更好地去为山区的人民服务。经过多次请求和联系,她终于重返甘肃省两当县云屏乡,神采奕奕地站上了三尺讲台。

“从18岁开始,我曾在这里工作了15年。这是我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生涯开始的地方。”张明霞激动不已。曾经的学生指着学校门口河堤上一人粗的杨树告诉她,这是当年她带着栽种的。村里人见到她,一边拉着她激动地说着“明霞回来了”,一边招呼家里人准备丰盛的饭菜款待她。“看着河堤上的大树,听着乡亲们的问候,我觉得很幸福,也坚定了继续站上讲台教书育人的决心!”

在云屏的学校,张明霞带数学课,还主动要求带全校的音乐课、思品课,在每周二、四下午开设了两节《弟子规》课程。为了让孩子们都人手一本《弟子规》,她曾冒着大雨到宝鸡市眉县拉回来800本书。周末,她还在棉老村办起了传统文化学习班,自费1万元给村里组建了秧歌队,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013年,得知老家宝鸡陈仓西部山区亟需教师帮扶,她主动找到区教体局申请支教。“你年纪大了,要支教还是留在城区的学校吧。”区教体局领导劝道。“没关系,把城区的机会让给年轻教师吧。”在她的坚持下,张明霞终于如愿跟随虢镇小学支教团队来到了地处陕甘两省交界处的香泉镇中心小学,从此在这里扎下了根。

校长陈宝堂告诉记者:“支教11年来,张老师没有领过一分钱的工资,没有提过一次个人要求。她经常跟大家说的是‘我有退休工资,只要能跟孩子们在一起,我就很满足’。”

每次返校时,远远看见大山环抱的校园,张明霞就觉得心里踏实了。“走在校园里,听着孩子们喊‘奶奶’,老师们叫‘大大’,我觉得学校是一个温暖的家,我们所有人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干劲就更足了。”

2015年,张明霞的老家要搬迁,门口那棵老槐树要移走。拒绝了某景区出资2万元购买的请求,她把树栽到了学校里。从此,这棵老槐开始在这里扎根,抽芽,又一次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郁郁葱葱,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就是这棵老槐树,等哪一天不能教孩子们了,就让这棵树代替我,为孩子们遮风挡雨。”张明霞深情地说。

“我有一个好老师,她叫张明霞”

晚自习后,张明霞15平方米的宿舍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桌子、床边挤挤挨挨好几个学生。“奶奶,这个问题我不懂,您给我讲讲。”“这是一个相遇问题,你可以……”张明霞立即忙活起来,动手画图,情景演示,甚至现场制作演示教具……

张明霞常说,荒废一季庄稼明年还能种,但是耽误一个孩子,往小了说是毁了孩子的一生,往大了说是对社会不负责。刚到香泉时,看到有些孩子基础薄弱、考试成绩差,她就利用休息时间给他们“开小灶”补课。后来,主动来请教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她的宿舍里也越来越热闹。一天,学生付勇请教完问题后,激动地抱住张明霞,说:“将来,我一定要告诉自己的曾孙子:我有一个好老师,她叫张明霞。”

在这所寄宿制学校,张明霞管的学生“闲事”很多。吃饭时,她协助值周教师到食堂维持秩序,帮低年级学生把饭打好、端到饭桌上;晚上经常到学生的宿舍一一检查,关切地嘱咐孩子们“把外衣脱了,睡着舒服”;担心孩子们课间会饿,就在兜里揣上一把小零食……

“在我看来,学生的事都是大事,没有闲事。他们这么小就住校了,很辛苦的,我们要对孩子们更好才行。”张明霞经常说。

有一年的正月十六,她一大早带了三大包给孩子们的零食和衣服往学校赶。没想到,到宝鸡时,下起了鹅毛大雪,开往香泉镇的班车停发,惦记着已经开学到校的孩子们,张明霞叫了一辆出租车赶往学校。路上司机师傅打量着她说;“看您的年龄和穿着也不像打工的,怎么这么个天气还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跑?”当得知是送给孩子们的礼物时,司机连连说:“张老师,您太了不起了。”到学校时,已经晚上七点,司机却坚持不收车费就离开了。

每次她要回家,孩子们就提着一袋油饼送到她手里。车子开动了,孩子们就跟着车子边跑边喊:“老师,你一定要回来呀,早点回来……”

从教49年,张明霞带过的学生已是“千军万马”,她最爱在孩子们中间,最喜欢的还是当“孩子王”。

“要让学校成为老师们温暖的家”

当听到要来寄宿制学校支教,张明霞很高兴,心想:寄宿制学校多好啊,工作生活都在学校,方便。来校的第三天,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天气,她看到校长陈宝棠卷着裤腿在学生大灶后面疏通管道。白雪覆盖了他的后背,汗水浸湿了衣服。

这一幕给张明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也开始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寄宿制学校教师们的辛苦。有很多次深夜,她听到年轻的教师在打电话安慰孩子“妞妞不哭,妈妈周末就回来”,她听到教工宿舍里传来给孩子们补课的声音,她跟着老师们把生病的孩子送往医院……有老师请假了,张明霞就主动帮忙代课;利用双休日,为全校30多名教师清洗门帘,把全校学生和教师的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冬日返校时,天都快黑了,我们也一身寒气,没想到大大早给我们准备了热乎乎的豆浆。”教师杨柳说,张老师就像一个太阳,温暖了我们的心。

有一年的周末,学校安排教师进村扶贫,张明霞凌晨四点就起床,蒸了三大笼包子,熬了一锅稀饭。“等大家起床的时候,饭也做好了,大家吃得饱饱得才进村扶贫。”陈宝堂印象深刻。

“大大,最近班里有几个孩子思想状态不好”“大大,这个知识点讲了很多遍,孩子们还是不太懂”“大大,马上要过六一了,咱们节目的编排想征求一下您的意见”……在学校老师的眼中,张明霞是可亲可敬的“张大大”。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遇到问题,都习惯找她。大家都说,张明霞就像螺丝钉,哪里需要就能订到哪里。

2014年,她接手了五年级(2)班数学。看到班级平均分只有36.7分,甚至有1名学生只考了6分,张明霞感到难过。她根据班级的整体情况,积极推进高效课堂模式,并且利用休息时间给孩子们补课。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逐渐高涨起来,在校园里见到张明霞甚至主动要求她出题考一考自己。期末时,班级数学平均成绩上升到93.66分,甚至有8名学生满分,班级排名全镇第一。

张明霞负责学校的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她深知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而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搞好教研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她来校的第一周就向学校提交了《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课题研究方案,得到学校认同后,开始在教师中组织实施。由于过去学校没有组织过这样的专题研究,教师们不知道如何下手完成自己的子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她利用课余时间给青年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并在全镇上了一堂公开课。听了张老师的课后,很多人眼前一亮,对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有了方向。她利用双休日,根据学校的情况起草了校本研修计划、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细则,总结出适合学校的“三学四式”高效课堂模式。后来,她还以“烛光”为题,收集整理教师的教研论文,编辑出版为集课题研究、校本教研、高效课堂于一体的反映教师教学成果的论文集,为香泉镇开展课题研究、校本教研、高效课堂提供了经验借鉴。

教师安倩妮说:“大大,总是在学生和教师中间,看到好的方面就及时在学校群里表扬鼓励,对于出现的问题就在每周例会上点出来,并且分析原因,给出解决方法。每周例会都是我们最期待的。”

张明霞发现,由于长期的繁重工作、与家人分离等原因,有一些教师思想状态不好。“发现的个别问题,我就及时找时间跟教师沟通。如果是共性的问题,我就跟学校申请,把老师们集中起来统一做思想辅导工作。”有时,为了活跃氛围,她就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吃饭的间隙给大家唱个歌、跳一段舞蹈。“多开心地笑笑,烦恼就没了,也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天气暖和了,校园里的那棵国槐树郁郁葱葱,洒下一片绿荫。张明霞喜欢带孩子们在树下讲题、谈心。“奶奶,您要一直留在这里。”听了这话,张明霞总是笑眯眯地说:“等你们长大了,想奶奶了,就回来抱抱这棵树,就像奶奶在陪着你们。”说完,大家一起笑起来,清脆的笑声汇成一首爱的歌谣,久久回荡。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