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0多项贵州非遗文化名录当中,“安顺地戏”是非常独特的存在。戏曲内容弘扬忠君爱国、正义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极强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价值。而作为地戏表演最重要的道具——地戏面具,角色形象众多、设色艳丽、艺术风格独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2013年,研究者收集整理地戏和地戏面具的相关资料,甄选其中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资源并设计成“创玩地戏面具”校本课程。经过长达十年的努力,贵州地戏面具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此外,在结合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地戏面具校本课程充分发挥了育人的重要价值。

一、实践与研究

(一)寻根溯源——地戏与非遗传承人

我们与团队成员走访贵州安顺地戏博物馆,向非遗传承人秦发忠老师请教,以此来全面了解地戏文化。面具的多样造型,体现着民间艺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但因环境限制,地戏发展受限,掌握面具雕刻技艺的艺人越来越少。

(二)将地戏面具转化为教学内容

将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资源有多种途径。我们依据非遗资源的产生、发展历程、环境因素、技艺技术、表现手法、创作材料、视觉形象、艺术特征等十个方面进行收集,甄选出其中具有正向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意义的元素,摒弃低俗愚昧的内容。具体我们通过以下转化路径,将地戏面具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资源,如图所示。

该转化路径有效归纳了校本课程需要收集的资源,同时将资源和教学内容进行关联,这有利于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活动。经过实践,我们一致认为此转化路径是有效的、有价值的。

(三)地戏面具校本课程教学实施条件

我们结合教材内容,将“创玩地戏面具”校本课程研究进行常态化实施。比如:江西版教材中《面具》《家乡的桥》《重复的美》《小吊饰》《装饰画》等课程,我们摒弃以往抽选学生成立兴趣小组的学习方式,而是随班教学,在教室用普通的设施、普通的美术用品普及所有学生,以扩大课程教学的覆盖面。“创玩地戏面具”校本课程的常态化开展,提升了课程的适用性,同时也落实了国家美育要求。

(四)拓展地戏面具的表现形式

对于学生来说,地戏的内容是较为广泛的,因此教师创设“创玩地戏面具”非遗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聚焦面具的学习,在饱含爱国主义精神中领悟面具形象的塑造精髓。以面具的视觉美,提升学生的美术识读能力;以面具的形式美,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以面具的性格美,提升学生对道德品质的判断能力;以面具的底蕴美,提升学生对民间文化的理解能力。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将地戏面具的形象设计成文创产品,以此美化教室、美化学校、美化社区。地戏面具已融入学校“尚美”课程体系,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注入了丰富元素,使得“将民间艺术引入课堂”的理念得以实质性推进。

(五)地戏面具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设置

为确保地戏面具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根据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进行划分,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我们将课程内容系统化、结构化,整理成教师与学生共同适用的学习绘本,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与完整性。我们还制定了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标准,实现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发展。单元化教学方法全面展示了地戏面具的独特魅力,简化了复杂的概念与观点,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地戏面具。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学习过程更为系统,亦提高了学习成效,它还使非遗文化的教学与评价标准更为明确、客观。

二、以“三化”标准建立校本课程

结合国家教材,我们采用丰富、生动、规范的教学方式开发地戏面具课程,旨在探索新的表现形式。这种创新思路能有效推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使其走向更广泛的社会领域。

(一)丰富化

结合艺术课程标准的规定,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元化的材料,丰富他们在地戏面具创作中的表现手法。由于小学生热衷于富有挑战性和新奇的创作方式,因此他们创作出的地戏面具独具一格,且充满趣味性。

(二)生活化

在课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地戏面具中学到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这符合艺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规范化

教师要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标准、教学标准、学生学习标准,以此使得非遗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加规范。

三、“一师一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针对学生、教师、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网络课堂、博物馆课堂、传承人课堂、社团课堂、乐童课堂、双师课堂、互动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开展教学,打造“一师一色”校本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提升育人品质

“创玩地戏面具”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提升了贵州非遗校本课程的育人品质。学生上完每一堂课都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位男孩表示:“老师,以后要多上一点这样的课!”显然,学生不仅对这个独特的美术课程非常喜爱,而且还表达了他对其他非遗课程的期待。一位女孩说:“今天是我的生日,这堂课就是我收到的最棒的生日礼物!”学生将这一特色课程视为“礼物”,相对于物质馈赠,他们更趋向于精神享受。学生通过欣赏自己的美术作品,表达着对地戏面具的喜爱,在学习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享受,体现了其价值观的健康发展,这也正是我们开发贵州非遗校本课程的初衷。“一师一色”校本课程充分彰显了贵州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价值,学生不仅习得了美术技法,还实现了“美之发现、美之欣赏、美之创造”的课程目标,堪称美育实施的典型案例。

(二)生成校本课程

在非遗课程研发过程中,我们整理出了一套有效的非遗转化校本课程的策略:非遗文化调查—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价值提炼—课程内容评估—编辑课程—绘本绘制—设计教学—实践验证。

我们不仅成功研发了“创玩地戏面具”校本课程,同时还构建了“非遗资源评估表”“非遗资源转化课程路径”“四阶教学设计”以及“课程实施评价”等实用工具,以辅助其他美术教师开发出更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入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然而,由于编者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局限,地戏面具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尚未实现,从而导致大部分创作仍依赖于传统手段。因此,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对数字美术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尝试。

作者单位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尚义路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