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妈妈前些日子发现孩子频繁出现眨眼睛、吸鼻子、噘嘴巴的现象,起初以为是豆豆故意淘气并未在意。直到最近豆豆出现了耸肩膀、吸肚子、甩胳膊等明显的反常行为,豆豆妈妈才意识到可能出了问题,急忙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经诊断,豆豆竟得了儿童抽动障碍。

发病原因未知 起病在2~15岁之间

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儿科疾病,却总是被忽视,因为它的症状表现经常被误解是孩子不听话、恶作剧。那么孩子平时的异常动作到底是调皮还是疾病?这也是很多家长遇到的问题。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山东省人民医院儿科医生王洁英,为大家答疑解惑。

王洁英解释,抽动是指突发、迅速、反复发作、无节律性、刻板的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是一组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抽动障碍的发病原因和机制目前未知,虽然有诸多研究证实可能与基因、环境、感染、免疫、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但不能确定具体病因。”王洁英说。我国抽动障碍发病率约为0.24%,起病在2~15岁之间,男孩发病率较女孩高3~5倍。该病病程持续时间长、反复发生,可以自行缓解或加重。

记者采访了解到,抽动障碍主要有四个特点。抽动的类型、强度、部位可能会改变;抽动的发生次数经常因为压力、兴奋、焦虑和疲劳而增加;有些抽动可以被控制,但只是暂时的。在专注活动时,抽动可能会减少;抽动发生前有一种能被预先感知的前驱症状,表现为某些感觉异常或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如眨眼前的眼部烧灼感、喷鼻前的鼻阻塞感和清嗓音、发出呼噜声前的干燥感和咽喉痛、扭动肩膀前的瘙痒感等。

会影响孩子身体和心理发育 家长应多重视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患上抽动障碍只是动作异常,看着调皮些,对身体不会有太大影响,因此并未重视。“其实这是不对的,长期抽搐会导致儿童的眼睛、嘴唇、颈部、四肢和其他肌肉变形或僵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王洁英说,4-12岁是儿童自我意识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一阶段因为抽动障碍经常遭到父母或老师的责骂,以及同学的嘲笑和奚落,孩子还会变得自卑、孤独,不愿与他人交往,很可能严重损害孩子的心理发育。

再者,抽动和不自主发声还会导致注意力涣散,患儿可能因为严重的抽动难以长时间阅读,无法专注学习,导致成绩下降。也会因此影响课堂秩序,遭受嘲笑和歧视,而逐步发展到厌学、逃学。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儿童会有一些高层次情感体验的需求。如果抽动症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儿还容易出现社交障碍,如社会畏缩、行为不成熟、沟通困难及道德和纪律问题,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

治疗谨记:家长要冷静 孩子需疏导

那么,孩子得了抽动障碍,家长应该怎么做?王洁英建议首先保持心态冷静,要接纳“抽动”只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孩子不是故意的,并提醒自己多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发展,以及他的学业、环境、压力等情况。家长可以对孩子的抽动情况进行持续观察和记录,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及时反思、多做调整。当注意到孩子的抽动动作时,深呼吸、放轻松、别冲动,正常生活。

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因为大多数孩子发生抽动与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有一定关系。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通过松弛训练让孩子学会放松和调节心情。对于患有抽动症的小孩,不能因为有抽动现象就去打骂、训斥,这样可能加重症状,应进行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引导,减少刺激因素。

如果孩子动作或者发声的抽动情况较为严重,对其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产生了影响,或出现伴随症状,就需要及时就诊。就诊前王洁英建议家长理清思路、备好资料,包括既往诊疗的资料和经历、日常行为记录和比较担心的问题。方便的话,还可以携带一些平时录制的孩子典型抽动的视频,以供医生观察判断。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