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校国贸专业教学过程中,若缺少对实践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关注,则会导致学生在就业中缺乏岗位竞争优势,不利于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为了提高学生职业生涯的稳定性,使其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高校需对国贸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本文基于“岗课证赛”融合的理论基础构建高校国贸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与分析,以期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和实践能力提高,为高校国贸专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岗课证赛”融通  国贸专业  实践课程  体系构建  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青岛明德理工学院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岗课证赛”四融通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G2021ZD03)。


我国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人才需求增加。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有直接影响。对于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教师需在教学中重视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针对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以提高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多,且多为理论知识。在强调实践型技能人才的当今,不能在人才培养中仅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还需要结合实践,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基于此,有学者提出用“岗课证赛”四融通的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该方法强调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岗位需求,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针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岗课证赛”融通的方法,构建国贸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以期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帮助。

国贸人才的需求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有更多企业参与到国际贸易之中,进出口贸易额增长显著。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促使我国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增加,高校需要培养出更多适应国际贸易环境和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就业时,选择方向主要为外贸公司、代理报关企业及进出口企业等。从事的工作岗位多为报关员、外贸采购员、业务员和跟单员,以及国际货运代理和海关员等。工作内容包括贸易谈判、海关报检、订单处理、产品的对比和议价等。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从业人员熟知相关行业知识、法律,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沟通能力等。

以素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实践为本,是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的必要选择。在已有的研究中,国贸人才的需求特征包括国际化素质、复合素质、创新创业素质和应用素质。在国际化素质中,不仅要有前沿的知识结构、外语能力,还必须了解目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复合素质中需要了解相关行业知识,并能够熟练应用电子商务和计算机。创新创业素质则要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进行市场开拓,并实现价值创新。操作应用、快速学习能力和谈判沟通协调能力是应用素质中需要具备的能力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国贸人才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在实践中实现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

高校国贸专业实践课程安排的现状

课程体系的安排与设置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主,主要采取理论教学的方式。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安排的调查研究中,笔者对高校的课程安排进行了信息整理,调查结果见表1。

在表1中,公共基础课为所有学科学生的必学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学科基础知识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学习核心专业知识前所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集中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需要深入学习的核心专业知识,主要集中在第二学年。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财政学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学科基础课,还需要结合实训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用与巩固。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技能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专业实践课。同时,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还应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并进行毕业设计。

笔者对各个类别的课程学分和学时比例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到,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分比例最高,为32.24%,学时占比为37.03%。专业实践任选课的学分占比仅为13.22%,学时占比只有10.13%。由此可见,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点主要是理论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关注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这对于新时代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具有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重建。

国贸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

从上述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专业技能、外语能力以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等都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关注的培养方向,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但是由于国际贸易专业性质的影响,现阶段国贸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知识多为理论知识,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在强调专业技能实践的现代社会,国贸专业教学模式需在人才培养中重视实践教学。根据国贸人才需求特征及市场实际需求,国贸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设计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对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体系优化,改革师资队伍配套,在保障教学改革机制落实的同时,建立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其中,理论教学分为国际化特色课程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跨境电商专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创新创业专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和国际贸易专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实践教学主要为建立中外合作办学平台、校企合作平台、跨境电商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并引导学生在平台上实践。同时,要重视语言、思维、知识和技能四大模块的培养,以实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国贸专业的教学改革机制如图1所示。

基于“岗课证赛”融通的高校国贸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1.基于“岗课证赛”融通的高校国贸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内涵研究

“岗课证赛”融通是在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探索而形成的更为灵活有效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模式,该教学模式具有教学体系层次化、情景多样化,以及学习评价多元化等优势,是高校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并进行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改革的重要模式之一。“岗”即是工作岗位,“课”是学习课程,“证”是指国贸专业相关的证书,“赛”指技能竞赛。“岗课证赛”融通即表示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对接企业的岗位要求,将其作为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准则。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同时引入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的双证书制度。以“岗”“证”“课”“赛”四项为基础,建立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图2为“岗课证赛”融通的示意图。

“课”“岗”融合表示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融合。校企合作是二者融合的主要形式之一,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企业中实习时,可取得相应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这不仅仅是将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进行简单结合,而是让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前了解行业发展形势和社会所需,使其面对新形势和新发展时能更好地应对。

“课”“证”融合表示专业课程与学历证书、技能证书的融合。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毕业时,因相关从业经历较少,专业能力难以满足企业要求。对毕业生进行考查时,用人单位主要依据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来衡量。职业资格证书能够证明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为其增加职场竞争力。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证书有外贸单证员证书、外贸跟单员资格证书等。

“课”“赛”融合是指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竞赛的融合。职业技能竞赛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所需具备的专业技能,快速获得实践经验并掌握与国贸相关的业务技巧,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构建合适的教学体系,并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国际贸易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主要指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知识竞赛、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业技能竞赛等。通过这些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2.基于“岗课证赛”融通的高校国贸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为了提高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水平,高校应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构建“岗课证赛”融通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以“校企合作”“岗课证赛”融通为主要形式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岗”融合、“课”“证”融合、“课”“赛”融合,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图3)。

“课”“岗”融合,重在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为了提高高校国贸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高校可以建设实训基地,并以此为平台进行职业岗位调查与研究,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和企业家评价、分析与目标岗位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位课程,组织课程内容。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聘请企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对于跨境电商等新兴发展的行业,高校可以与企业相互合作,增设新媒体、跨境电商等课程,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

“课”“证”融合,旨在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从业专项技能。“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双证书制度要求,是当今院校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校需采取职业训练的方法,帮助学生取得职业技能证书。高校对职业证书的要求,促进了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教师应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考取证书的内容相结合,以此调整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体系,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形势的变化。在不断变化的行业形势研究中,高校需要细致分析助理国贸师证书、报关水平测试证书等相关证书的考核要求,以证书获取为目标,合理安排课时与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课”“赛”融合,主要是为了提升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竞赛是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一种竞赛活动。职业技能竞赛能够让学生获得实践经验,了解各项业务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竞赛是学生提升自我的途径,能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重点考核。政府、企业和高校也可通过举办职业技能竞赛为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营造良好的氛围。在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中,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竞赛。在竞赛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通过相互竞争、同台竞技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在竞赛完成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分享竞赛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通过前文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分析可以看出,创新创业、实践应用、综合素质等,均是国际贸易人才应该具备的特征。学生不仅要有前沿的知识结构、优秀的外语能力,充分了解目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同时还要了解相关行业知识,并能熟练应用电子商务和计算机,在实践中规避风险、开拓市场。另外,快速学习能力和谈判沟通协调能力也是综合素质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然而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所以高校应构建科学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岗课证赛”融通的高校国贸专业实践课程效果评价

1.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链的融合

以“校企合作”和“岗课证赛”融通作为构建国贸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基础,其中“校企合作”模式中以实训基地为实践课程平台,学校与企业共同研发模拟产业链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的主线为贸易业务,分别模拟了几个相关的外贸企业,并根据外贸公司中的贸易业务模拟外贸岗位中的业务流程。通过在贸易业务中的实际操作,增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加深学生对国际贸易产业链的系统认识。

2.递进式课程模块的应用

在基于“岗课证赛”融通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学校与企业进行组合,形成教学专家团队,并构建了一个三阶段递进式的实践课程。该实践课程的第一阶段为以“岗”定“课”,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岗位知识培养和专业技能学习的阶段。第二阶段为以“证”授“课”,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从业专项技能的主要阶段,以帮助学生获得各项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证书为重点。第三阶段为以“赛”促“课”,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阶段,引导学生在各职业技能竞赛中实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模式

传统教学评价中,教师是评价主体,而对基于“岗课证赛”融通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进行评价时,不仅要有教师评价,还要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及互相评价。在考核内容上,既要有阶段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又要关注过程性考核,以对学生实现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考核中,高校可以课程考试为基础,结合实践操作、考证成绩和职业竞赛结果,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与此同时,应设置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指标,如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综合素质评价,以及企业的满意度等。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模式有助于提高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结  语

通过上述分析和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岗课证赛”融通模式能够较好地实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同时,以“校企合作”模式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实训,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提升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对此,高校在设置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时,可通过“岗课证赛”融通模式指导学生实践,运用“校企合作”模式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龚菊芳.“一带一路”背景下国贸专业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当代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77-78.

[2]伍再华,欧阳佳来.基于“课堂—论文—竞赛—社会实践”四维联动的国际贸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7):5-9.

[3]庞乐宁.“岗课证赛融合”渐进型的高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浅析[J].营销界,2019(51):287-288.

[4]魏颖.“1+X”制度下高职院校“岗课证赛”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南方农机,2022,53(10):174-176.

[5]王含.国贸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51-52.

(周露昭:青岛明德理工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