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设计趣味多样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借助工具感受量并培养量感。通过培养量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及生活中数量问题时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量感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的综合培养,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及数学概念的学习兴趣。

一、培养数学量感的重要性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数学量感的重要性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数学量感可以有效拓展并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还有助于实现对学生学科素养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来看,数学作为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学科,计量单位作为重要数学概念,不仅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数学知识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效果。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对学生量感培养的重视程度,发展学生估测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对数与量的整体感知,并由此实现对时间和空间的进一步想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量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而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师也可以融入一些基本的估测方法来培养学生量感,提高学生思考数学概念及数学问题的意识,由此实现生活量感向数学量感的有效转变。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基本的估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量感,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及问题的思考意识。例如,在教授长度单位时,可以让学生估测不同物体的长度,并用标准计量单位进行核实,以增强学生对长度的感知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计一些情景类问题,让学生从活动中估测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类似于骑行自行车时的速度、跑步时间等的场景。这样,学生通过实践与思考,能够有效地将生活量感转化为数学量感。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计量单位进行观察和思考。例如,在购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重量和容量等,让他们直观地感受计量单位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学生还可以通过制作家庭活动表、时间表等来练习运用时间单位和空间单位,从而提高自身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能力。通过以上方法的应用,学生将逐渐形成对数量和大小敏感的能力,进而加深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同时,这种培养也会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和应用能力,促使他们形成数学思维习惯。最终,学生能够准确选择并应用适当的计量单位,解决现实生活中涉及数量和度量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当前部分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他们对计量单位内容的认知较为薄弱,在遇到一些需要用计量单位来解决的现实问题时,常常会出现不能准确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来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刻画和表达。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在开展计量单位教学时,注重概念的抽象,忽视了对学生量感的整体感知,从而导致学生缺失量感。例如,在计算过程中无法感受不同的计量单位所表达的数学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无法理解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计量单位所刻画的具体事物的本质特征等。具体来看,当前部分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亲身体验和推理意识不足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各计量单位认知及应用的效果,无法建立完整的表象,因此对相关数学概念的认知也较为模糊。甚至一些学生在答题时使用错误的计量单位,他们仅凭印象随便填写自己能想到的计量单位,缺乏对具体数学概念的直观认知。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场景,激活学生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量单位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量感的关键环节。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形式,尽可能地丰富教学内容,并将量感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多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趣场景,运用多媒体等实现教学场景的可视化。这种教学方式对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培养量感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形成更加直观形象的认知。学生不再认为数学计量单位是枯燥抽象的概念,而是能够通过量感来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对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量感的记忆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生活,进一步巩固对计量单位的理解和认知。此外,这样的教学方法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通过丰富有趣的场景和可视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更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能够通过实践和探究培养自己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计量单位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通过改变教学思路和形式,将量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设有趣的教学场景,并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实现教学场景的可视化,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量感的深刻记忆,并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计量单位,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吨的认识》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要让学生明确“1吨等于1000千克”这一数学概念,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同时能够感受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丰富学习过程及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大象、小牛等动物的照片,然后为学生播放大象、小牛等动物过桥的视频,由此来创设场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思考动物的不同体重,随后可以提问如果视频中的桥限重1吨,那么哪些动物能够通过,哪些动物无法通过。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能进一步思考并感受不同动物的重量,并由此形成对“吨”的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抱一抱,认识到同伴体重大概30千克,而1吨是1000千克,大约是多少个小朋友的体重,通过这样的体验来想象1吨的重量。通过这样的场景设置和互动体验,学生可以形成对吨的直观认知,还可以强化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知,有助于学生量感的生成。

(二)设计教学活动,强化学生数学量感

从量感的角度来看,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直观的体验培养量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可视化和趣味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学生亲身推理和验证,形成连贯性的思考体系,并最终建立起对量的感知。与传统的概念教学方法相比,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快地形成量感,同时也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学生能够进一步强化个人主观能动性,并逐步形成对计量单位的深入认知。他们不仅能够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重难点设计一些量感实验活动。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测量,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通过操作来感受单位之间的差距。在教学容量单位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液体测量的实验,让学生经历容量单位所刻画的容器大小的差异。这样的实验活动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验证,使他们成为建立个人量感的探索者。这种积极参与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促进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量感,并从中获得对计量单位的直观认知。这种量感的建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最终,学生能够形成准确选择和应用计量单位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形成对数量和度量的敏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量感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重难点,设计相应的量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量感的建立和发展。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计量单位的思考深度。通过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够强化学生对数量和度量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长度单位》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对厘米和米的概念表现,并由此来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能够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来描述物体的长度,并进一步感受物体长度计量单位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一些测量实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量感去估测书本和黑板的长度,一些学生会根据手指的长度去估测书本的长度,并通过讲桌的长度来估测黑板的长度,由此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这正是学生利用自己已有认知经验所获得的结果。在完成初步估测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尺子去测量书本的长度和黑板的长度,还可以测量讲桌的长度及教室的长度,通过这些测量,学生能够对比自己先前的认知经验,并在测量的过程中掌握尺子的正确使用方法和长度这一数学概念,这对进一步培养学生量感和提高学生对相关数学概念的应用能力而言具有显著意义。

(三)强化量感体验,开展实践应用活动

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还能提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方面的灵活性和准确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量感体验,通过鼓励学生持续思考和探究来发展个人量感,并形成自己的感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注重提高教学内容及形式的可视化程度,以便学生能够形成对量的准确理解并建立个人数学概念认知体系。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际物体、生活场景和多媒体工具等教学资源,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不同计量单位所表达的数量关系和度量差异。例如,在教学重量单位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并进行估测和核实,以加深学生对重量单位的感知和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例如,游戏、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探索计量单位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量感。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把握数学概念与知识应用之间的关系,实现实践与知识的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解决问题,理解数学概念、计量单位和量感的关系。例如,在教学速度单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骑行自行车的体验来感知速度单位的应用,通过测量距离和时间来计算骑行自行车的速度并进行比较。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速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通过持续的实践体验和知识应用,学生能够逐渐提炼出更准确的计量单位信息和数学概念信息。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量感和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培养量感的教学方式对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至关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量感体验,并通过可视化和趣味化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还需要将数学概念与知识应用紧密结合,实现实践与知识的结合,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量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认识面积》时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所熟知的物体的表面或者是封闭图形的大小,培养学生空间感和思维想象力,能够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并由此建立对面积单位的表象认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比较手掌的大小和教材封面的大小,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很容易得出教材封面更大,此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教材封面和黑板哪个面积更大呢?学生会直接回答黑板的面积更大,这是他们对面积这一数学概念的初步认知,以及对面积大小问题的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所提到的物体扩大化,引申到学校操场的面积,并鼓励学生尝试思考黑板的面积大概有多大?操场的面积大概有多大?一些学生由于对面积计量单位认识不足,会估测出过大或过小的数字,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测量和计算教材的面积和黑板的面积,并能根据黑板的面积来估测操场的面积甚至学校的面积,这样的教学活动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数学概念推理链条,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活力,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实现对计量单位及数学概念知识的实践应用。

总体来看,通过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灵动直观,还可以丰富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从而提高他们相关知识点的应用能力。针对当前小学生量感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一定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并持续丰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对数学量感的培养重视程度,同时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互动积极性,通过趣味丰富的教学活动来增强学生体验并提升学生领悟力,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好的量感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知识应用能力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  山东省安康市旬阳市白柳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