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生活语文的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充分采用实物、画面、视频、儿歌、动作演示、比较、生活迁移等教学手段,旨在更好地激发特需学生的识字兴趣,巧妙引领他们捧起生活这本大教科书,唤醒他们的眼、耳、口、鼻、双手等多种感官,从而提升识字的能力。本文将从生活语文的教材出发设计教学情境,从识字教学的生活性和识字教学的有效方法具体展开,谈谈笔者的观点与做法。

《培智学校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指出:识字教学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和主动性。识字是学习汉字、发展语言的基础,但对于特需学生而言较为困难,教师应在识字教学中渗透“生活性”,注重在生活情境中引导其主动识字,从而激发特需学生的识字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在这个建构过程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这要求我们要尽量整合教师的经验、学生的经验、教材等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环境,这种设计我们称之为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情境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和情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有趣、有效。

当前,笔者教学的这个特需学生群体中,孤独症学生情绪化非常严重,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式教学;智障类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暂时记住,瞬间就忘。近年来,我使用《生活语文》的新教材,通过平时不断尝试、反复总结,觉得须重视识字教学的“生活性”,要让识字教学充满生活元素,聚焦生活创设情境,引导特需学生快乐识字、主动识字,促进特需学生识字能力有效提升。

一、实物再现,可视生动

著名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专家斯霞说:“要根据教材和儿童的实际,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幻灯片、录音、动作、表情或语言描绘等手段,把生字词的第一印象深深印在儿童的脑海里。”瞧一瞧,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做一做,有时候远远胜过单纯的听、记、背。因为这样做,强化了汉字音形义的联系,符合儿童爱动、好奇,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等心理特点。课堂上妙用实物,直观的呈现,多感官的触摸,对于特需学生和识字教学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毛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教学伊始,教师采用猜一猜、摸一摸、认一认的方式,呈现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毛巾一物。面对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毛巾,学生可以用眼睛来观察、用双手来抚摸、用脸来感受。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二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解放自己的眼、手,通过实践操作产生真切、真实的感受,并纷纷大声朗读“毛巾”。班里程度较好的学生,还用毛巾示范擦头发、擦手等,从而更加真实地强化了毛巾以及它的作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又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全面感知毛巾。还有篇课文是《好吃的水果》,认读词语“苹果”“香蕉”,掌握这两种水果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中,为了落实课标“能模仿运用生活中的常用语言”这个目标,我创设了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到我们学校的情境模拟室开展语文教学,让学生如同真实地来到水果店。我问他们:“你们知道水果店里都有些什么水果吗?”学生有的用眼睛观察,有的用手触摸,有的用鼻子闻,在充分感知的前提下,说出了水果的名称——苹果和香蕉。我又问学生:“苹果、香蕉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学生看着手中的苹果、香蕉,自然而然地说出“苹果圆,红色的;香蕉弯,黄色的”。

一节生动有趣的识字教学课,离不开一个好的开端。善于用生活中的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让教学变得灵动的前奏。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引发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动机,为学习者提供多元的学习资源。如教师要设计有趣、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适当的示范、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意义感与成就感,以此引发学习动机。教师要真实再现生活情境、还原生活原本模样,从而更好地落实识字教学,让学生在识字方面得到更大收获。

二、画面再现,有趣有味

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特殊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识字教学中,画面再现会形象直观地给予学生眼睛、耳朵等感官接触,让静态变为动态,让抽象变为具体,从而让枯燥识字变得立体形象、有趣有味,直接达成课标提出的“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人教版《爸爸妈妈》一文教学中,认识生字“爸妈”是重点。一年级学生,能力强一点的能理解文中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不同称谓。但是,对于能力弱一点的学生,怎么识字呢?这时就需要教师课前收集学生的全家福照片。当画面再现,原来没精打采、不感兴趣的学生立马来了精神,指着自己全家福照片中的爸爸、妈妈和自己,顺势喊出三个不同称谓。就算班级中能力最弱的学生,也抵挡不住画面的魅力,抵挡不住全家福的温馨,他们不能马上清晰地喊出爸爸、妈妈的称呼,但是能用手正确指出爸爸、妈妈的所在位置,嘴巴能做出“爸爸、妈妈”发音的嘴型。由此可见,画面再现不仅是文字的展示,更是生活的再现,既能引导特需学生饶有兴致地识字,又能开启他们尘封的内心。画面可以是一张全家福,也可以是一段视频。视频的再现,也能很好地进行识字教学。人教版中的《家》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儿歌。家是什么,什么是家?怎样才能让特需学生对这个课题有印象。教学伊始,我播放视频《让爱住我家》,温馨的画面、温暖的音乐,瞬间带领学生回到了充满爱的家庭生活。这时,我们顺势出示——“家”字前世今生的演变,从古至今,化繁为简的“家”,是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地方,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是充满爱的地方。有了这样的渲染铺垫,认识“家”字就不再是件困难的事。

三百多年前,捷克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在特殊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识字教学中,我们把生活引入语文课堂,密切联系特需学生的生活,这样就会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

三、儿歌字谜,自编自创

著名语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专家斯霞说:“在识字教学中,学用结合是开启儿童心扉的好办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植入识字教学。教师多示范,学生善模仿,识了字就要用,用多了、用熟了就生巧了。如教学人教版《自己去吧》一文,教学“好”字时,我了解到班级里大多数学生都有兄弟姐妹,于是就举例:远远家里有一个女孩,有一个男孩,像这样左边女孩,右边男孩,就凑成了一个好字。学生听得认真且有劲,读得响亮且真实。再如,教学“风”这个生字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听老师自编的谜语,并猜一猜谜底。谜面是这样的:小树叶见了它把头摇,小花朵见了它把腰弯,小朋友见了它把衣服裹。猜一猜这是什么?在谜语的作用下,学生沉浸其中,把自己当作“把头摇”的小树叶,“把腰弯”的小花朵,“把衣裹”的小朋友,努力地浸润式表演着,努力地猜测着,终于在摸索和推断中猜出了“风”这个字。

一首自编的小儿歌,一个自编的小谜语,不仅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有意识地把识字放在了一定的语境中,它既能将生活融入其中,还能引导特需学生大胆地表达、努力地模仿、合理地想象,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了语言,提高了认识。

四、动作演示,寓教于乐

陶行知先生说:“文字只是生活的符号,识字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用动作演示,同样可以激发学生识字的好奇心,能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准确把握字义,让识字充满活力。

如人教版《日月明》中,“从”是一个生字,在教学时,我请了一名学生来配合。我走在前面,他走在后面,我们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一前一后,这就是“从”。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说“跟从”这个词。学生看了我们的动作演示,听了我的讲解,对这个“从”字有了字形上的直观了解,字义上的深刻理解。最有趣的是在下课的时候,这些特需学生会特别喜欢模仿我上课时的表演: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一个人跟从另一个人。他们一边模仿,一边大声地说出“从”这个字。

“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特殊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生活语文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动作来演示文字,激活特需学生的感官刺激,引导他们大胆表达、大胆演示,让文字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

五、比较不同,明了字义

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贴近生活的需要,注重在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力求识字与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注重积累,不断巩固。

人教版《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文中的孩子为老师种下一株紫丁香,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也是孩子的一片心意。文中多次出现的“您”是一个生字,我们的教学重点是让特需学生明白“您”的意思。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一起做“你我他”的游戏,在拍手过程中,学生能准确读出“你”字,这时我们适时引出“您”,让学生仔细观察,找找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学生个个火眼金睛,一下子就发现了奥秘——您比你多了一个“心”字。我连忙补充说“把你放在心上就是‘您’字,用于长辈和尊敬的人,表示尊重”。接着,出示生活中的人物照片:奶奶、外婆、弟弟、老师、同学、妈妈。请学生来说说照片上的哪些人,我们需要用到“您”。学生看着这些来自生活中的照片,指认着这些平日里熟悉的面孔,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衡量着“你”和“您”,主动识字的能量之石被大大激活。

在特殊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识字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识字,既形象又有趣,不仅能激发特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区分字形、直接明了字义,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让他们充分享受着识字的权利和快乐。

六、生活迁移,积累语言

著名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都说,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才是不会忘记的,这样的读写结合过程才会变得轻松。”

在人教版《家》这一文的教学中,“林”字是一个生字。我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山上原来有一棵树,接着又有一棵树,然后长出一棵又一棵树。远远近近、大大小小,都是树。这就是——林。像这样长满树木的林子,我们叫它树林。那么,像这样长满竹子的林子叫什么呢?学生回答——竹林。像这样长满橘子的林子叫什么呢?学生回答——橘林。像这样储藏了各种各样书的林子,学生回答——书林。林字教学,层层递进,通过简笔画画生活中最常见的树木,从一棵到很多棵,从小树到大树,不管是数量上还是大小上,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到了“林”字的含义。这样的教学,在学生头脑中能形成清晰画面,增强了他们的直观记忆,既渗透了“林”字的概念,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人教版《神州谣》中有一句“台湾岛隔海峡,各民族情意浓”。如何让学生理解“浓”这个字。去年听课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出示去西藏游玩时,热情的藏族人民献上洁白的哈达,表示友好的欢迎的图片。这真是“各族人民一家亲”。河南发生水灾,全国各族人民第一时间奔赴河南支援救灾。这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新冠疫情暴发,我们的白衣天使第一时间赶往疫情地区给予帮助。这真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些生动鲜活的图片,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周围。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个个积极的生命,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无一不触动着学生的内心,唤醒学生课堂的情感主线,这就是我们中国各族人民的情义——浓。有了前面的铺垫、言语的渲染,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也把这个“浓”字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里了。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识字是贯穿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特需学生的世界充满奇妙,也充满了挑战,我们只有走进这些折翼天使的心灵,在生活语文课堂上捧起生活这本最好的教科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本走向生活,给学生搭建识字的实践平台,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识字教学的课堂中出现:小手常举、小脸常笑、小口常开的喜人场面,让特需学生在识字中入情入境、童心飞扬。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康复中心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