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文学作品,体会作者在特定主题下对人生的思考,感受作者情感表达的多样化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检测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中考现代文阅读文本而言,同样承担着特定主题下的情感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功能,文本选材和主题方向及作品价值取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探究这类文本主题取向,合理利用阅读策略,可以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探索意识,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目的。

一、聚焦真题:主题取向

笔者以2017—2021年山东省中考语文5篇文学类阅读文本为例,从体裁来看:1篇散文,4篇小说,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基本属于叙事性文学作品。从题材和主题来看:5篇文章中涉及成长主题的有4篇,文化精神主题的1篇。

近年山东省中考试题文学类阅读文本中成长类主题的文章占据重要地位,占比高达80%。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以“成长”为主题的4篇文章,其表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在矛盾中让成长的意义更深刻,让家庭亲情更感动人心。这既是对现实中子女与父母关系的呈现,同时又是家庭亲情在文学作品中“我”的体验过程中的变化。文本不仅是在写成长,更重要的是通过成长的变化过程,反映现实中家庭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方面的问题,以及所引发的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对初中学生来说,阅读这样的文本,不仅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还能使其从中感受家庭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体会父母浓浓的爱,感悟亲情的珍贵,以此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父母与自己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成长,激发学生发现自我、思考自我的意识。

二、价值导向:成长矛盾

思考多个人物成长过程,探究变化,梳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关系,有效增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及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一)外在矛盾

孙绍振教授曾指出,几个人物的心态从相同的心态变成部分不同,即本来处于同一情感状态的人物,发生了情感错位。分析人物内心矛盾,能帮助读者发现人物情感变化奥秘。如2021年的《少年的涅槃》,从整篇文章来看,涂干西在与父亲的外在矛盾中产生强烈的冲突,当这种冲突到达彻底对抗的地步时涂干西选择了离家出走。管束过分严格的情况下,涂干西在内心对父亲产生了极大的敌意,表现出来的就是,他和父亲发生了“那场惊动了全村的冲突”之后的离家出走。父亲的爱与涂干西的被爱之间的外在矛盾,在不协调的方式下,使成长变得更加倔强,进而走向了另一个方向。这种外在矛盾阻隔了父子之间的亲情,从不理解到理解,从敌意排斥到自然接受,成长也在一步步发生着变化。

(二)内在矛盾

2017年的《萨拉的夏天》,当爸爸解开救生艇的绳子去营救海浪中的渔民,萨拉面对茫茫黑夜,从开始的恐惧害怕不敢点亮那盏灯,到后来坚定勇敢地点亮那盏灯,并让它一晚上都亮着,成为爸爸回来的方向。萨拉在自己内心的矛盾中,通过自我认识、自我确立——应该点亮那盏灯,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蜕变,收获了成长,成为一个独立的、有主见的,在问题面前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孩子。这种内在矛盾在特定环境下,使人物萨拉的形象特点更为鲜明。

(三)相互作用

2018年的《最美的化学反应》,父母因为车祸丧失劳动能力,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致使主人公秋明到南方打工,这是秋明人生命运发生改变的外在因素,与秋明想要成为化学家的梦想形成矛盾。对秋明自身来讲,想要成为化学家而又不能实现梦想的内在矛盾,使秋明在历经磨难后,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成为一个勤奋、执着、善良的人。秋明的成长过程和他身上所具有的宝贵品质,是外在矛盾和内在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试题分析:探究阅读

成长是人生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经历,尤其对青少年来说具有独特的意义。成长类的文章在近年山东省中考阅读试题和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例如,统编版教材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窃读记》《走一步,再走一步》《孤独之旅》等篇目,从这些文章的学习中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研究中考阅读成长类选文,有助于激发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意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山东省中考试题文学类阅读试题中,成长类文章多聚焦于家庭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人生态度和品质培养,中考试题考点也特别注重人物品质、成长历练及开放性探究能力的考查等。

(一)人物形象特点的考查

一是揣摩人物心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完整而生动地叙述故事情节,充分展现人物活动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因此,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近年中考试题来看,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考查除了以上方式外,还通过文本前后的对比阅读来考查。如2019年《小铁锤》中“‘儿子’入伍前后判若两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一题,其实就是在考查人物形象特点,在具体作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将入伍前和入伍后的“儿子”进行对比分析,而不能只给出其中任何一个点就可以了,如果只答入伍前“儿子”的特点,或者只答入伍后“儿子”的特点,都是不完整的。

因此,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考查方式决定了作答的角度和思路,从以上分析可知,可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人物的精神品质、人物特点的对比等角度考查人物形象,还可以通过文中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概括人物特点等。

(二)开放性探究能力的考查

从文学欣赏角度来看,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及开放性探究阅读。命题要加强题目的开放性、灵活性,注重考查学生学习潜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性试题在中考试卷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如2019年《小铁锤》中“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一题的考查点是对小说主人公的判断,综观整篇小说,无论是“你”,或者“儿子”,或者“你”和“儿子”都可以是本篇小说的主人公,这样的开放类试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人物为核心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思考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

总的来说,阅读命题重在考查阅读过程、阅读能力,命题要体现过程性和层次性,使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这在平时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带领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时,不能只是单纯地停留在对文字表面含义的分析,要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章的深层内涵。

四、明晰特点:回归教学

(一)落实课标,紧扣课内教学,关注人文山东智顷数位学习

2020年《黄河一掬》中“文章开篇写黄河的风沙,有什么作用?”和 2021年《少年的涅槃》中“文章多次写到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两个考题都是以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命题的,其实,在统编版教材中关于叙事性作品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多篇课文中都已涉及了。

(二)题型稳定,考查方式灵活,注重思维提升

2021年《少年的涅槃》中“假如涂干西与《孤独之旅》的主人公杜小康被邀请参加励志节目《开讲啦》,共同围绕‘磨难’这个话题给青少年‘开讲’。”请你帮助他们确立一个观点。此命题以课内为基本对接点,结合学生学过的文章,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杜小康同样经历了别样成长过程的涂干西。试题中实际上已经给出观点的范围,围绕“磨难”展开。两篇文章都可以体现磨难是成长的催化剂;面对磨难,要勇敢坚强;战胜磨难才能超越自己等观点。这样的考查方式,是把两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当成例证,考查学生根据已有论据确立观点的能力,涉及议论文论点、论据等相关知识,方式灵活,设计巧妙。同时,此题还注重对学生语境运用的考查,以“励志节目《开讲啦》”这一语料作为命题背景,为提升学生的思维搭建平台。

(三)活用教材,重视情感体验,关注自我成长

2021年《少年的涅槃》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正确面对困难。学生阅读文本、分析文本的过程,实际也是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过程,以选择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把握主人公涂干西的心理变化及成长经历,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成长,在实践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挑战自我。

综合以上分析,能更加明确山东省中考阅读试题的特点,进而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成长类阅读文本蕴含丰富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对成长类阅读文本进行思考和研究,紧扣人物形象分析,清楚此类作品的主题特点及人物成长变化过程,明晰中考命题要求,回归教学本质,对提升学生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 青岛高新一中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