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校国画专业工笔画教学过程中,合理用色是重要内容,对学生色彩创作能力的发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创作中的不同时期,工笔画的色彩表现特点各有区别,本文以南朝谢赫提出的“随类赋彩”观念作为教学研究切入点,阐述“随类赋彩”观念下的用色教学理论,总结该观念对高校工笔画用色教学的意义,同时分析了当前工笔画用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教师应在讲授中突出色彩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加强实践、创新用色能力、形成个性化色彩语言等教学方法,以期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工笔画色彩教学质量提供借鉴,使国画专业学生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让“随类赋彩”色彩观念得到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随类赋彩  工笔画  用色教学方法  色彩创新  情感融合

基金项目:山东省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工笔画走兽形象色彩研究”(22JK0211)的阶段性成果。


引  言

作为国画色彩中的专用术语,“随类赋彩”是南朝著名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提出的用色观念和设色方法,通常指着色过程中要以所描绘的客观对象为基本依据,根据对象类别的区分而赋以不同的色彩。“随类赋彩”观念对后世的色彩使用及用色技巧影响深远,系统地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了绘画者在创作中该如何使用颜色,进行设色营造,成为后世国画色彩创作过程中的用色原则。

当前,高校工笔画传统教学中普遍注重工笔画作品意境的表达,而忽视了对画面色彩运用规律及创新性内容的引导。高校工笔画用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明显问题,既制约了教学的发展,又影响了国画专业学生在工笔画用色中的创作思维拓展。因此,可将“随类赋彩”观念作为高校工笔画用色教学理论,以客观事实、细腻观察为用色依据,以创新思维、情感融合为用色技巧,解决当前工笔画用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升学生在工笔画创作中的色彩应用能力,使高校工笔画色彩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随类赋彩”观念下的高校工笔画用色教学理论

1.设色以客观对象为依据

“随类赋彩”观念强调设色过程要以客观对象为依据,以真实反映出客观对象自身的特点与色彩神韵为基调,打破了色彩在时间与光源环境中所受的局限性,也是高校工笔画用色教学中的基本方法。

以北宋工笔画经典作品《墨竹图》为例,画家文同是“随类赋彩”观念的践行者,其在用色中将竹子形象通篇以“墨竹”形象进行呈现,少有“青竹”的身影。画家在创作中并不强调竹子本色中的“绿”,而强调了“随类赋彩”中的“类”,考虑到竹子潇洒飘逸的形象,运用墨色强调竹子的客观形象,即不受光源与环境的影响,既体现了以尊重客观对象为着色理念的用色思路,又以意象色彩的表现方式强调了作品主题的寓意与气韵之风,展现了竹子弯而不折的高尚品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色彩运用凸显意趣神韵

“随类赋彩”观念强调“墨主色辅,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即在创作着色过程中色彩运用要以笔墨为基本,用色方式不轻用、不乱用,同时又要凸显颜色对比之间所产生的意趣神韵之感,这是高校工笔画用色教学中的重要理念。国画大师潘天寿强调,国画用色中不可浮艳、混浊、俗气、死气,重色惟求古厚,淡色惟求清逸。从中不难看出用色过程中除了要尊重客观事实之外,还要考虑到描绘对象色彩的精神气质,无论是淡彩或是重彩,都需要在色彩表现中融入创作者的情感和对色彩的审美追求。

以宋徽宗赵佶的工笔花鸟画作品《枇杷山鸟图》为例,采用了褪色、分染方式来表现鸟禽的羽翼,又利用“嫩绿”原色强调了碧绿鲜嫩的枝叶,色彩介于浓重与清雅之间,整个画面色彩关系简约而不简单,画面色彩对比具有强烈的意境美感,使观者叹为观止,展现了初夏时节、林下野趣的丰富色彩画面。

3.用色表现强调“多原少间”

“随类赋彩”观念在用色表现过程中还强调“多原色、少间色”,也是工笔画用色教学理论中的重点。在工笔画用色过程中,往往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进行调和,常用的颜色如赭石、胭脂、藤黄、朱砂、花青、朱磦、云母粉等,这些颜色的色彩属性特点十分明显,在调和过程之中,往往没有固定的调和比例标准,通常是依据作画者的经验,在用色中强调“多原少间”,其根本原因在于“间色”容易导致画面出现腻、脏、灰、花等问题,使画面的色彩效果混乱。

以近代著名画家吴昌硕的作品《杏花红映绿芭蕉》为例,在画面色彩关系中主要运用了原色对比,十分契合“随类赋彩”观念中强调的“多原少间”原则,画面中描绘了几株云母粉杏花,与翠绿芭蕉叶相映成趣,凭借着强烈的原色对比给观者以满园春色之感,整幅作品画面色彩关系和谐而统一,表现出了创作者较高水准的用色韵律,作品极具有色彩意趣之美。

“随类赋彩”观念对高校工笔画用色教学的意义

1.理论意义:践行中国传统绘画的用色理论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色彩创作中的重要理论及方法,“随类赋彩”对后世绘画色彩的运用影响极大,不仅是工笔画色彩运用的基本创作原则,其设色方式和赋色理念更是对工笔画用色的历史性总结,对高校工笔画用色教学具有极大的指引作用。教师将“随类赋彩”观念融入工笔画用色教学之中,通过系统讲述“随类赋彩”观念的精神内涵、表现手法与运用形式,可进一步提升国画专业学生对色彩规律、色彩关系、色彩布局、色彩调和等方面知识认知的水平,从而有效践行和传承中国传统绘画的用色理论,对高校工笔画用色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增强学生色彩运用的创新能力

“随类赋彩”观念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其艺术理念中包含了中国传统哲学、历史观,以及主与客、虚与实及有与无的美学观,凸显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一种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观念,“随类赋彩”在强调尊重对象客观色彩的同时,更讲究“墨与色”的充分结合,其表现为或淡雅、或朴素、或明亮、或炙热,都需要作画者对表现物体的“类”进行色彩韵味的体现,同时又讲究画面色彩搭配之间的和谐。国画专业学生将“随类赋彩”观念的用色之法用于工笔画创作中,以“赋彩”理论进行用色过程的创意思考,可使画面局部用色与整体色彩的搭配更加和谐,从而烘托出工笔画的主题色彩氛围,强化工笔画用色表现中的活力,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色彩运用创新能力,对高校工笔画用色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实践意义:提高学生色彩创作的思维意识

“随类赋彩”观念讲究色彩在工笔画创作中的审美性表达,即在“随色象类”的描色过程既要保证物体本身的色彩,又要追求色彩创作中所想表达的“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精神,对国画专业学生的色彩创作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工笔画不同于西方绘画,尤其是在用色方面,并非完全是从视觉性出发,往往是通过色彩晕染方式来体现“视觉印象”,画面表达的更多是色彩的感知力和脱离物体表面的美感。以“随类赋彩”观念作为创作实践的用色技巧,可使学生在创作实践中有更多艺术性思考,摆脱传统教学中的机械复制与单纯的“光影明暗”用色表现手法,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色彩创作的思维意识,对高校工笔画用色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当前高校工笔画用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色彩表现运用不到位

在高校工笔画教学中,色彩表现一直是国画专业学生创作过程中的短板,主要体现在画面色彩运用不到位、色彩关系混乱、用色不严谨等。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国画教学理念多以“传统水墨画”为主,即教学中过度注重绘画技法与画面意境的展现,而忽视了色彩对画面效果提升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色彩关系和色彩规律的讲授内容较少,且部分学生在学习工笔画之前对色彩的认知普遍以“西画光影色彩”为主,造成了学生“用色混乱”和“用色随意”的现象,未能以客观对象为依据,进行赋色和创新。

2.色彩理解能力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工笔画用色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现代工笔画与传统工笔画在用色过程中的方法及效果表现各有异同,例如传统工笔画通常以固有原色表现为主,而现代工笔画用色则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色彩肌理的综合表现。在高校工笔画用色教学中,部分学生的色彩理解能力不足,创作工笔画时,用色方式比较单一,只能做到“单色涂抹、勾勒填色”,对色彩调和知识和设色技巧了解较少,对画面的整体色彩关系把控力不够,致使色彩规律在画面中的效果呈现较弱。

3.缺乏色彩情感创造力

优秀的工笔画色彩表现通常以“写真”为出发点,以“以形写神”的用色方式对创作内容进行全方位展现,创作中注入了色彩情感,使作品的色彩关系呈现出非凡的视觉效果。而在当前的高校工笔画用色教学中,学生大都缺乏色彩情感创造力。在工笔画创作中,许多教师对色彩情感的运用不够重视,关于艺术情感的教学内容较少,学生无法体会到投入色彩情感对作品效果提升的重要性。而要提高这一能力,仅靠课堂上的色彩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简单的临摹实践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又因学生绘画视野相对局限,欣赏优秀作品的机会较少,无法感知优秀作品的情感深度,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色彩运用见解,也阻碍了色彩情感创造力的发展。

“随类赋彩”观念下的高校工笔画用色教学方法策略

1.教师课堂讲授:突出工笔画色彩精神内涵

高校工笔画用色教学不仅仅是在授课中教授学生如何用色、染色,还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课上学习来掌握色彩的表现方式和基本的色彩调和规律。教师要以“随类赋彩”观念作为工笔画色彩教学理论,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课堂,在讲授过程中重点突出工笔画色彩精神的内涵。

首先,教师要在授课中明确色彩的表达方式,遵循“随类赋彩”观念中以客观对象为设色的基本依据,充分结合工笔画中色彩的“意趣”元素,力求用色顺应自然,画面的色彩关系和谐统一,从而突出工笔画的美学精神。

其次,作为传统绘画形式之一,工笔画长期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和传统哲学文化的影响,画面色彩效果忌讳过于对比强烈的视觉反差,通常强调沉稳朴素之美。因此,在画面用色中要有主次之分、先后之序,同时色彩所表现的画面氛围还要流露出人文精神内涵的传达,而不仅仅是色彩效果的体现。

最后,为了使学生在工笔画用色中更好地投入情感,教师可在教学中采用“多案例、多欣赏、多示范”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更多优秀工笔画作品,通过情感融合的用色案例感受其中的美学精神和创作者的情感意境。随后,教师以教学示范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融入自身情感进行色彩氛围营造,使学生的用色能立足于传统的人文精神进行再创作,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用色表现能力。

2.学生实践练习:提高工笔画色彩创新能力

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国画专业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教师要在工笔画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色彩创作实践练习,以“随类赋彩”作为学生用色练习的基本创作理念和方法,同时践行“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设色原则,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创新色彩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强化工笔画色彩创新能力。

首先,加强实践练习是提升学生工笔画用色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实践时,教师可以在一旁指导,以鼓励、支持、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不同的设色方式和技法,以加深学生对“随类赋彩”的理解。

其次,学生要在练习中逐步扩大用色实践的内容,用以小见大、从少到多的练习方法进行用色尝试,如各类新颖的工笔画写生主题、工笔画色彩规律填涂等。在用色实践练习时,学生可提前在“小稿”中进行试色对比和试色调和,完善设色过程中的不足,并利用笔墨对工笔画色彩造型进行设计,以“随类赋彩”的凸显意趣神韵作为色彩表达的主要理念,逐步提升工笔画作品的艺术内涵。

最后,要积极拓展学生工笔画用色实践练习的方式。在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色彩讨论、户外色彩课堂体验、多维度色卡制作练习等实践方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随类赋彩”观念的认知,通过色彩中明度、纯度、饱和度之间的不同效果对比,使其形成一套个人擅长的用色表现方法,并将总结的色彩方法和表现特性充分运用在工笔画用色创作之中,逐渐提高工笔画色彩创新能力。

3.师生教学相长:逐步形成个性化的色彩语言

工笔画教学历来注重以“师古人”“师造化”及“师本心”的学习方法,即在工笔画讲授学习过程之中,学生要学习古人和历代名家的作画方法,通过临摹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在临摹中,通过细致入微的色彩观察,总结色彩表现的精妙之处,打破其固有的用色思维,并结合“随类赋彩”观念逐步在创作中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色彩语言。

首先,国画专业学生在工笔画用色过程中要以“师古人”方式进行学习,不仅在临摹过程中掌握表现对象的基本色彩特点,还应总结古人设色的经验与技巧,杜绝单纯的临摹色彩抄袭。学生应细致观察,不断发现古人作品中的色彩表现独到之处,有效挖掘其色彩风格的底蕴和营造色彩意境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充分的色彩知识提炼。

其次,教师在授课中要给学生灌输“师造化”理念,结合“随类赋彩”观念中的“多原少间”用色原则,杜绝画面中的“脏、灰、腻、乱”现象,使学生的用色创作顺应自然、清新雅丽、自在朴素。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具有活力感的勾勒填色过程,创作出的工笔画作品色彩不媚俗、不做作,可构建具有个人独特感知的色彩图式,形成属于自我的个性化色彩语言。

最后,教师要将“师本心”理念作为授课的出发点,进一步发挥“随类赋彩”观念中的“用色主观能动性”,用“整体化、次序化”方式训练学生的用色技巧,提高其色彩塑造能力。“整体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色彩认知能力,并从全局观察学生的色彩运用优势与习惯,结合学生的创作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次序化”则要求教师在用色教学中传授色彩知识时有“先后、主次、阶段及层次”之分,使学生的工笔画用色学习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发展。在每一次色彩创作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展示,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创作总结和作品评价,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久而久之,形成师生教学相长的局面,促使工笔画用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结  语

高校工笔画用色教学要紧跟时代变化,教师的授课理念与用色教学方法不仅要吸收传统画法的优点,还要发扬传统理念中的精华,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将“随类赋彩”观念作为高校工笔画用色教学理论,对国画专业学生工笔画色彩训练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教师可通过“随类赋彩”强化课堂理论,通过色彩示范引导、学生综合实践练习有效提升工笔画用色教学质量。学生在各类综合实践中以“师造化”方式学习,通过临摹古人作品,进一步挖掘其设色精妙之处,拓宽色彩创作视野,不断提升工笔画色彩运用的认知水平。同时,教师还应以“师本心”理念督促学生在临摹中及时总结经验,并在后期创作之中改进,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色彩语言。学生应注重实践,在工笔画用色中突出传统人文精神内涵,有效传承“随类赋彩”的意象色彩传达,在创作中丰富画面的色彩氛围感,提高自身色彩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工笔画用色教学水平,还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扬和继承“随类赋彩”观念。

参考文献:

[1]颜瑜.国画教学在高校美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中的运用[J].山东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高教),2022(5):92-94.

[2]刘瑶.随类赋彩新解[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3]旷昌龙.论随类赋彩的美学意蕴[J].美术研究,2006(1):73-75.

[4]杨晶.工笔重彩画创作教学探索——以“色彩”为突破点启发学生创新[J].辽宁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行政学院学报,2007(1):162-164.

[5]刘胜.花鸟画写生教学中的“六法”观[J].新美术,2017,38(7):87-89.

[6]雷晓辉.将“写意精神”贯穿于美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中——以中国画教学为例[J].山东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高教),2018(8):15+19.

[7]谭晶.中国画色彩构成理论教学方法探索[J].美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研究,2016(12):77.

[8]刘大琳.高校国画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构成[J].美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研究,2022(16):142-144.

(徐曦: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