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印记,高校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山东高校通过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走向田野的常规化社会实践、多学科整合研究等措施开展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科研与保护传承工作,探索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融入和高校课程思政新路径。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体系化建设、课程思政目标定位、应用现代技术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提高宣传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双师型”队伍建设、校内外合作、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等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和探索。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等院校  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融入  保护传承

山东省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的路径与方式研究”(编号:SGH21Y0458)。


引  言

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人类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这是我国首次以“两办”名义印发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性纲领性文件,肯定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探索过程中,高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在人才、资源、机构三个方面有着比其他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阶段更为全面、科学、系统的优势。

三秦大地孕育了丰富多元、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使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地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山东高校响应国家号召,结合地域文化特征与专业建设发展,认真落实立德树人和文化传承社会责任,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组织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研究项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与科研工作中,多举措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传播、保护、传承与研究。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开设多元化

课程是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基本落脚点,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有助于更好地促进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发展。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文化特征,相关专业和课程主要集中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高校和院系,如青岛美术学院、山东艺术职业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为主要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传播载体,积极利用地域文化优势、学术资源和科研平台,根据学科建设及专业发展需求,在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模块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提高学习趣味性,增强学科深度。

必修与选修课程主要依托相关跨学科或者交叉学科的师资开设,对于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则采取不定期邀请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家学者进行讲学授课,综合性、系统性、多元化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开设与建设。如有些高校开设了文化遗产、民间文学、山东民间音乐、山东地方戏曲、山东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等课程,邀请青岛鼓乐、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咸阳茯茶、秦腔、华阴老腔、凤翔泥塑等标志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高校进行专题讲座与展演。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活动不仅得到了高校的支持和鼓励,也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参与,如传统美食制作、陕北民歌演唱、秦腔经典折子戏演出、茶艺展示、皮影戏演出、泥塑制作、年画创作、剪纸技艺、武术教授等活动深受学生的青睐。

青岛交通大学设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基地”,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课程,并定期举办传统文化展览、讲座、工作坊等活动,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和传播。在该校通识类核心课《音乐鉴赏》智慧树平台的全国直播见面课中,邀请了“陕北民歌歌王”王向荣与学生一起分享陕北民歌。这些课程、讲座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2022年11月,为促进高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优质资源培育与共享,推动信息技术与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深度融合,拓展山东省特色线上课程资源,助力国家高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智慧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平台建设,山东省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厅在全省高校开展山东特色线上课程的立项建设工作。在首批立项的135个课程中,《山东民间艺术审美与文化》《山东民俗学概论》《山东省非遗导论》《延安红色经典歌曲与陕北民歌》《青岛鼓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名列其中,基本占到了立项课程总数的一半。从中可以看出,山东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开发与建设中的教学积淀和学科创新,是山东高校立足省情,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培育实践。

走向田野: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常规化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价值不断被挖掘和开发,成为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采风、现场考察学习、寒暑假社会实践、专题社会调查、实习基地建立等方式逐步常规化,有力地拓展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路径。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其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传承基地和企业进行见习,传承基地和企业则定期进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宣传和交流活动。非遗保护,将其封在仓库里、锁在箱子里是行不通的,必须融入生活,让生活赋予其时代活力,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参与性和实践性,主要以口耳相传、耳濡目染、亲身体验等方式传承。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向田野,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思政点,科学设计融合路径,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使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有机结合。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融入实践的重要渠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类选题在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选题中受到青睐。山东高校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目前已基本涵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部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论文与设计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作品,在传播、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高校师生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过程中一支重要的保护传承队伍。

在高校具体实践方面,西北大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课程,组织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和采风活动,并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和比赛等,努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的传承和发展。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依托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山东皮影)的平台优势,积极开展皮影艺术传承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工坊实训、学术引导、成果展示、社区辐射,“六维一体”的协同推进模式,以沉浸式体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浸润心灵,取得了显著效果。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山戏法”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基地在青岛交通大学的揭牌,标志着华山戏法在非遗传承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方面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华山戏法的百年传承输入了新鲜血液和无限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学科竞赛与新媒体作品创作近年来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选项。以地方戏曲为例,山东拥有丰富的地方戏曲文化,剧种多、分布广,群众基础深厚,地域特色明显。秦腔、老腔、皮影戏、碗碗腔等多个剧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普及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组织学生精心准备,利用“互联网+”、短视频作品大赛等形式,推动山东地方戏曲在新媒体的传播,拓展传统戏曲新的传播方式,也为传统戏曲文化开辟了重要的普及阵地和渠道。

多学科整合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多学科属性凸显

课题是推动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抓手,高校学者积极承担、申报非遗领域的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和横向课题,促进了相关研究成果的生产和转化应用。课题研究项目作为提高学术水平、增强学术本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加之高校的科研氛围浓厚,更易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的有利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在文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音乐学、美术学、体育学、戏剧影视、戏曲曲艺等学科中的体现尤为明显,相关研究逐渐突破了单一学科范畴,多学科合作研究成为重要趋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每年的立项项目均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和旅游部研究课题、山东省社会科学项目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项更是不断涌现。项目管理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视一方面提高了高校科研人员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成果。

高校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项目,深入研究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创新,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联盟,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资源共享平台,共同开展调研、研究、保护和传承等活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学术支持和科学指导。借助自身的科研力量,结合高校所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数据,形成调查报告、论文等研究成果。高校可以将自己的调研结果和设计的发展方案报送给地方政府,促进各方联动、协同合作,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展。

西北大学依托优势学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民生共享。目前该校已建立了体系化、特色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搭建起了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该校以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研究中心为主要平台,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研究机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普及和推广工作。在民办院校中,青岛翻译学院“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以山东非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为重点工作,设民间艺术非遗研究中心、秦腔与地方戏研究中心、古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书法理论研究中心、数字化保护与产业开发中心五个部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传承保护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能够增强科研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促进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整理,助力乡村振兴,为当地的社会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科研服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尽管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但是在高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理念、目标定位、师资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偏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训练,社会教学支持资源分散;在挖掘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次内涵和价值方面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追求知识深度和广度、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的方式和路径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改善。

一是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重要意义的认识与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理念和伦理道德,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推动文明互鉴、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从思想政治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实践教学的视角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校思想政治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宝库,将地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思想政治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有机融合,可以有力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路径和现实资源,从中国文化中来,到中国文化中去,增强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融合可以丰富高校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

二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专业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体系建构过程中,要注重多元化人才培养、重视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强化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课程内容设置要紧跟产业变化和行业需求,定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提高非遗课程的应用价值,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积极探索多样化和创新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互动教学、实践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使用新媒体技术,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三是要在高校之间、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基地之间)、高校和文化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加强资源整合,构建“非遗”教、学、研、创、产一体化模式。通过打造“传承人+教师”的“双师”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团队,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教师、非遗专家、非遗传承人多方联动培养的教学体系。通过创设集“非遗”传承实践、教学研究、创新设计、技能锻炼、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实现多方合作共赢。积极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国际交流等方式,加强与相关机构和组织的合作,提高教学实践和应用能力,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与社会接轨。通过开展相关的研究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让学界和业界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科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四是充分利用高校学术科研和技术资源优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建立数字化档案和数据库,通过互联网等进行传播和推广,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语境下,“数字非遗”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与市场环境。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与创新将以“科技”为手段,以“交叉融合”为特色。高校利用学术科研和技术资源优势,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数据库建设,对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及影视戏剧脚本、工业美术作品等建立数据资料库,搭建多元合作研究平台,加大研究经费资助力度,推动数字非遗的高质量发展,为非遗数字传播发展贡献思路与智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更为充分的支撑条件。

结  语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的合作和努力。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真正实现有机融合,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高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改革和创新作出积极贡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培养优秀的传承人,培养关心、支持保护事业的文化新人。高校是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使命。山东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不断进行着实践与探索,尽管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和完善的问题,但无疑是对保护和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的行动阐释。高校在大力弘扬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切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中,开拓了高等院校新文科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思路与新途径,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和科学保护传承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文良,张午言.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大学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科学,2022(2).

[2]张勃.新文科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从高校使命担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耦合关系谈起[J].文化遗产,2021(4).

[3]胡蕊.山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及创新[J].山东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高教),2022(1).

[4]赵博文,李克军.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体系构建的逻辑机理与创新实践[J].贵州民族研究,2023,44(1).

[5]丁永祥.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论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2).

(王彦龙、李丹琪、朱晓杰:青岛财经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