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是非遗保护传承的主阵地之一。高职非遗专业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队伍、人才培养途径和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方法等专业人才培养构成要素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可以通过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与资源、技术优势得到解决或较大改善。本文基于技能大师工作室,构建了高职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方协商、共同制订传承和保护非遗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多元合作的教学团队是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优势;科学、专业的非遗课程与教学体系;.产、学、研、用、创一体的非遗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此模式对高职院校非遗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  非遗传承  技能大师工作室  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规划基金一般项目“非遗视域下凤翔民间美术的转型与传承”(项目编号:20YJA760035)。

引  言

高职院校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是非遗保护传承的主阵地之一,既承载着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任,又承受着职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高速发展进程中的诸多困难,被偏见误解或边缘化。2013年,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印发《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致力于从国家到地方形成合力,聚焦高职院校非遗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技能大师工作室在高职非遗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到哪些作用?对于即将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高职毕业生来讲,基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高职非遗人才培养模式又会如何影响他们的专业成长?本研究从高职非遗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中的问题入手,通过研究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职能与发展潜力,关注其与院校、机构等之间的合作,深挖非遗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形式,提炼非遗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以期为高职非遗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传承尽绵薄之力。

高职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应承担起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的使命。但在具体非遗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值得反省、深思的问题。以下从非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非遗课程体系与非遗教学资源、非遗教学师资队伍、人才培养途径和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说明。

1.专业技能培养与社会、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落差较大

我国高职院校长期存在的“普教化”倾向,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技能不够强,学生非遗文化素养和非遗技能水平与实际工作中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高职学生传承保护意识不强,获得的非遗文化及理论知识点零散;缺少理实一体的非遗实践课程,非遗技能实训课时不足,忽视实践技艺的培育投入,学生难以获得扎实的非遗技艺;学生创新性发展的转化应用在岗位工作中的能力不足,缺乏认知,不具备行业所期望和认可的非遗传承与保护能力。

2.高职非遗教学师资队伍薄弱

在非遗教学实施中,教师不具备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教学的能力,知识结构单一、学术视野偏窄。部分公共课程教师在知识传授上显得心力不足,课堂实施比较随性,非遗文化很难被深层次地讲授和学习。高职院校教师没有涉及与企业相关的技术研发和培训服务,这与“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要求不相适应。高职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师资培养经费不足,投入滞后于教师职业发展需求,职业发展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3.非遗课程体系设置与资源应用随意性大

目前,学校形态的职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在给学生提供大量标准化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远离了工作情境。非遗课程内容的选择没有充分考虑社会与企业的实际需求,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能提高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非遗创新课程开得很少。非遗文化项目与产品采集、整理、整合,使之进入课程体系等领域的工作做得不够,应用比较随意,缺乏规范性。如何使优质的非遗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成为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主要问题。

4.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够

地方性职业技术院校的传统工艺类非遗传承探索性案例较多,这类合作在今后也应进行深度发展和正确引导。但大部分院校“非遗进校园”的尝试,属于短期项目,课时较短,课程多是为了提高文化修养,对于传承技艺本身并没有直接的推进作用。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外非遗实习基地处于“休眠”状态,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价值没有被充分发挥。与非遗技能大师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在学生技能学习、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基于凤翔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专业人才培养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以非遗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为发展主线和主要工作,依据学院学前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小学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英语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等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将非遗传承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理念贯穿其中,逐步整合非遗资源,细化非遗课程模块,进行多轮系统性的完善与持续改进。2018年之前,工作室重在增加学生非遗技能实训教学投入度,并注重通过产学合作提升学生技能水平。2019年之后,其工作方向重在加强民间美术通识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与专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的融合,践行以民间美术知识与技能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2020年后,工作室开始构建非遗系统化学习任务,规划设计非遗课程体系,深化学生的非遗传承与保护意识。

1.凤翔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师资队伍建设

凤翔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从大师团队、校内非遗师资队伍、教育技术、小学专家小组等方面进行建设,着力建设一支能够切实让学生受益、和产业紧密衔接、解决教学生产技术难题的非遗教学师资团队。2021年,以胡新明、胡全让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凤翔泥塑技能大师为带头人,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实施在岗实践和定期培训。工作室教学团队十余年来从事民间美术资源整理与调研工作,组建起一支强大的非遗技能大师团队,能够讲解非遗民间美术历史文化知识,在创作、技术革新、工艺改造、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有突出成绩;在开展带徒传技、非遗技能人才培养、民间美术技能交流等方面有突出贡献。

凤翔泥塑工作室选拔优秀教师进入凤翔泥塑村雍州泥人工作室学习凤翔泥塑技艺,提升民间美术工艺技能水平;积极参与市内非遗艺术节活动,加强非遗传承意识;多次开展民间美术考察活动,组织参观本地非遗美术展览、民俗博物馆活动,考察省内民间泥塑、陶艺、布艺刺绣企业发展与现状,深入调研民间美术文化内涵;教学团队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继友拜师学艺;将非遗技能大师请到工作室为全院师生举办非遗文化讲座、开展培训,进行文化与技能交流。

凤翔泥塑工作室教学团队加强园院合作、院校合作,邀请多位园长、校长加入专家小组。整合师范专业群的企业资源,加强教育技术、小学与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的联系,不仅弥补了校内专业教师在职业实践操作方面的欠缺,强化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也有助于引入企业先进的工作理念和岗位技能,提升非遗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在专业中应用水平,共同指导学生将从非遗技能大师学到的民间美术文化、知识与技能转化,创新性地应用在教育技术、小学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工作中,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

2.系统整合非遗资源融入课堂教学

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作用还包括探索非遗课程体系的建构、撰写适合高职学生的非遗教材、加强非遗资源整合与资源库建设。

(1)整合非遗资源

①凤翔泥塑、剪纸等非遗技能实训课程模块化。在多轮教学实施中逐渐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注意理实一体,并开展教材编写工作。发挥高校教师编撰出版物的专业优势,组织专家、民间艺术工作者,将高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特点和非遗传承特色进行有机结合,编撰科学性、独特性、可操作性强的非遗专业教材。

②工作室教学团队录制《学前手工》等精品在线课程。在相关慕课平台上传视频、图片、文档资料六百多个。在“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上展示非遗教学成果;分类开展全面系统化资源整理工作并使之数字化。如凤翔泥塑分为以下几个单元:凤翔泥塑的民俗文化与非遗文化、凤翔泥塑类别与风格特征、经典作品鉴赏、凤翔泥塑工艺流程、凤翔泥塑传承人谱系与大国工匠、凤翔泥塑产业发展调研等。

(2)确定非遗教学目标

专业基础课《美术基础与手工制作》教学实施方法:示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专业核心课《教育技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学习2—3项非遗技能,例如剪纸、民间泥塑、马勺脸谱布艺刺绣等。专业拓展课《教育技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环境创设》教学目标:了解非遗对于教育技术工作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价值意义,如何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技术工作岗位情境中;教学方式(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模拟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能力素养课《创新创业基础》教学目标:以民间泥塑、汉服、马勺脸谱等非遗文化产业为素材,与非遗传承人合作,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创新意识、开拓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组建创业团队、识别创业机会与风险、撰写创业计划书等。


3.“产、学、研、用、创”一体的非遗专业人才培养过程

“产”:积极开展教育技术、小学所需的非遗师资培训工作。以场地优势、师资优势接待教育技术、小学非遗研学活动等;组织优秀高职非遗特长学生,为多个教育技术、小学的课外社团活动提供非遗项目教学服务。

“学”:设立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开展凤翔泥塑传承,营造浓郁的民间美术教学氛围。在教学楼设置多个非遗教学成果与学生作品展示区,常年陈列剪纸、泥塑、马勺脸谱、掐丝珐琅画等学生制作的民间美术类等优秀作品。对于有较高非遗技能水平的学生,提供更多参加省赛的机会,教育技术、小学工作岗位以“双导师制”形式继续进行学习。

“研”:凤翔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努力成为集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文化平台。教研方面,有探索“民间美术课程美育价值的理论与实践”山东省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科学“十三五”课题;“宝鸡典型非遗文化在高职美术课程中的开发利用”等省级高校教改课题;科研方面,工作室由校内教学团队成员、技能大师团队成员和教育技术小学校长、专家小组成员共同组成,紧密合作开展研究与探索。

“用”:学生学习非遗技能,要能够在生活、学习、工作岗位中创新性地应用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非遗技艺的积极性。每逢“五一”“国庆”等节日,引导学生用所学非遗技能设计作品,开展公益宣传活动。

“创”:组织成立凤翔泥塑协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寻找区域非遗文化产业和创新创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融合的切入点,设计实施“泥·金——做传承非遗文化践行者”非遗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区域非遗文化经济企业与创新创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协调互动和可持续发展。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学团队前往非遗传承人的企业或工坊参观调研,参与其生产运营过程;规划院级众创空间项目,为学生“互联网+”项目提供营销、创新、设计服务。

4.培养成效、经验与不足

凤翔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艺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相融合的模式,充分利用非遗传承与艺术实践成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综合性高职院校交叉学科优势,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在非遗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资源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均获得明显进展和突出成绩。

自2015年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以来,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在非遗实践层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提升传承人群文化艺术修养和专业知识素养,搭建企业、行业对接平台等方面。整体来看,基于凤翔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非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初步实现。

基于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高职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多方协商共同制订非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与技能大师工作室、行业、企业共同制订,明确培养目标为社会区域产业企业中需要的非遗专业人才。高职非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基础,走“专业+非遗”模式。

2.技能大师团队是技能大师工作室优势所在

以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平台,多方协同多元化师资队伍,共同服务非遗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发挥协同作用,积极主动与非遗技能大师、行业专家合作:另一方面,不断探索非遗相关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非遗项目产品创新设计,并最终回归教学,将其整合为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资源。

3.科学、专业的非遗课程与教学体系

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和系统化,再分门别类融入相关课程体系。科学规划非遗教学内容,构建科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充分运用院校所处区域的非遗文化资源和项目开发教材,结合地域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手段培养非遗文化的合格传承人。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贯穿非遗实践,将高职专业教学非遗实践环节整合成为一个系统。

4.产、学、研、用、创一体的非遗专业人才培养过程

让非遗资源成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具包”,紧跟文化、科技、社会的进程,让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地方文化专家等成为年轻人的“创意伙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内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项目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创业、就业意识,促进产教融合更长远发展。

非遗传承人有纯熟的技艺,高校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成熟的研究机构,可以对非遗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开展非遗手工艺品的设计与生产。利用新媒体搭建集购物、社交、文化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宣传平台,并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手工体验课程、传统手工艺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培训项目等,尽可能地拓展非遗实践环节。

结  语

本文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分析其非遗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与成效,从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情况、产学研用创的角度收集资料与相关信息,论证并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基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高职非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结论对高职非遗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教学建设、课程设置应当进行革新和完善,并对具有当地传统文化特色、融合产业新需求的教学项目进行研究,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真正实现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的协同、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婧,董彦宗,高霞.高职院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角色定位及功能重构研究[J].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与职业,2021(24):98-102.

[2]梁庆东,房文婷.非遗传承与职业院校音乐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体系的构架[J].中国职业技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2018(36):92-96.

[3]张培,夏海鹰.我国职教1+X证书制度的理论阐释、逻辑框架与推进路向[J].清华大学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研究,2022,43(1):78-86.

[4]万剑.以大师工作室为引领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工美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21,37(4):153-157.

[5]骆少明,刘淼.2009中国大学通识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报告[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176.

[6]刘静瑜.高职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中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美术大观,2018(12):130-131.

[7]楼世洲,岑建.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创新机制[J].职业技术山东智顷数位学习,2020,41(3):7-11.

[8]赵蕾蕾.新时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内涵、困境与实施路径[J].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与职业,2021(24):68-75.

[9]徐国庆.职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课程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7-18.

[10]杨蕴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11]刘畅.江苏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9.

[12]杨慧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13]马知遥,刘智英,刘垚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几个关键性问题[J].民俗研究,2019(6):39-46+157-158.

[14]许婷婷.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5(6):105-106.

[15]乔晓光,董永俊,苏欢.中国经验:多元化的非遗传承实践[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8.

[16]杨红.目的·方式·方向——中国非遗保护的当代传播实践[J].文化遗产,2019(6):21-26.

[17]贾镇瑜,王华杰,张建兵,等.基于产教融合的非遗文创工作室建设[J].包装工程,2021,42(S1):252-256.

[18]刘文良,张午言.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大学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科学,2022(2):75-82.

(郝秀丽: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