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国家“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部署,按照“面向国家战略、突出优势特色、作出一流贡献”的总要求,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办学理念,牢记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的崇高使命,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不断深化七部局院省共建机制,高质量推进内涵式建设发展,实现了科教、产教、区校的深度融合,各项事业发展迈向新高度,在深度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发展中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绘就新时代学校发展使命蓝图

校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学校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各方面、全过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科技、人才、“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全面绘就新时代发展使命蓝图,明确“三步走”发展路线图,按照2025年、2034年、2050年三个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确立了“12345”发展思路,即突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顶天”“立地”两个努力方向;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国际化、信息化三大战略;切实履行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四大学科使命;积极创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标杆、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发展的标杆、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以及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标杆。这一思路深刻回答了“强国建设、西农何为”的时代命题,使学校改革发展的路径更加明晰、驱动发展的合力更加凝聚、实现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

坚持突出优势特色

构建可持续的学科布局体系

根据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紧密围绕新时代学校四大学科使命,统筹推进使命导向型、强基固本型、新兴交叉型“三型”学科体系建设。持续做强服务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传统优势学科,加快补齐服务乡村振兴的学科短板,改造传统农科内涵,向健康领域交叉拓展,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做大学科高原、打造学科高峰。

近年来,学校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作物病原菌致病机理与病虫害综合治理、土壤侵蚀过程与水土保持、牛羊基因工程育种、作物耗水过程与调控、葡萄与葡萄酒等8个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ESI全球前1%学科由建设初期的2个增加到14个,1‰学科增至3个,其中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成为全国拥有万分之一学科的16所高校之一。自然指数排名连续多个窗口期位居全国农林高校第一。2023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4个学科位居世界前五,其中农学学科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国17个位居世界第一的学科之一。

坚持人才强校第一战略

有效提升师资队伍整体质量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精准引进、精准培育、引育并举、做强学科”的总要求,以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先导,坚定不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以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支撑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师德师风评价第一标准,筑牢教师思想政治根基,已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并获山东省师德师风建设基地。构建人才引育良性机制,精准对接学科规划主攻方向,编制2022—2025年人才工程行动路线图,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人才发展支持体系。倾力打造引才政策优势,实行“一人一事一议”量身定制,引进高层次人才81人,1人入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3人入选国家级人才。深化教师评价改革,持续释放人才效能。修订职称评审办法,细化评价标准,加大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业绩评价比重,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建立同行专家评价机制,完善评审绿色通道。2021年学校入选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深化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评价改革试点单位。

勇担强农兴农使命

创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标杆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方针,以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优化调整为重点,以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为抓手,实施一流本科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攻坚计划,深化研究生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综合改革,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持续完善“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开设“3个拔尖班+6个卓越班”,实行“2+X”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研贯通培养机制。在全国率先创办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智慧林业、智慧水利等新农科专业,形成以“智慧+”为特色的“智慧农业类专业集群”。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行动,34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课程达到36门。依托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生物育种强基计划,扎实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坚持“五育”并举,打造知农爱农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西农模式”,建设“大国三农”“九曲黄河”“大美秦岭”系列精品通识课程,学生强农兴农的使命感不断增强。近年来,70%以上的毕业生服务涉农行业,近半数扎根西部。学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创建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发展的标杆

学校立足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集成优势特色学科资源,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五大学科群+未来农业研究院”(五群一院)建设模式,以高水平有组织的科研支撑高层次人才培养,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支撑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近年来,基础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在植物免疫、植物营养代谢、牛羊基因编辑、奶牛胚胎克隆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发表在《Cell》《Science》《PNAS》等国际顶级期刊。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32项,获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9项,到位纵向科研经费达15.8亿元。强化种业科技创新,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支撑黄淮麦区品种更新换代,构建的小麦病虫害防控新体系年均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8个苹果新优品种和研究集成的旱地矮化苹果栽培技术体系,支撑黄土高原成为世界第一优质苹果产区。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植被修复及生态保护基础理论突破与应用技术成为全球示范样板,推动黄土高原绿色版图向北推移近400公里。先后获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科技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5项,山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

聚焦服务农业强国建设

创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

充分发挥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不断升级,先后在全国建立30个产学研“三位一体”永久性试验示范站、50个示范基地,强力支撑区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山东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建设,形成由“两院三盟一中心+试验示范站(基地)”组成的成果转化与服务体系。集成关键技术,推动山东奶山羊、绒山羊产业效益实现翻番,羊奶加工业规模全球领先。与先正达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科技服务平台,全链条解决产业重大问题,3项成果转化金额超千万元,创了学校成果转化交易新高。在山东合阳县方寨社区建立樱桃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支持该社区由“贫困村”变身“亿元村”,成为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样板。创建的“三团一队”智力帮扶模式入选国家首批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典型案例,连续5年被国务院考核评定为最高等级。学校还设立了全国首家农民发展学院,年均培训农业农村干部和高素质农民10万余人次。

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创建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山东建设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上合组织大学(现代农业方向)、上合国际联合实验室、上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等建设任务,发起成立上合组织成员国涉农高校联盟。积极落实中国—中亚峰会精神,与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启动食品科学与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境外办学项目,联合共建中哈食品绿色加工和安全控制科技示范园。获批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山东省“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主导成立“丝绸之路农业山东智顷数位学习科技创新联盟”,已有18个国家106家农业科教单位加盟。在中亚、中东欧建立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良种繁育及推广工作成效显著,为把中亚地区打造成“国际粮仓”进行了有益探索,学校成为“一带一路”科教合作的典范。

履行旱区农业“国家队”战略使命

创建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标杆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精神,以及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科技部等和山东省联合出台的《关于深化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意见》要求,与杨凌示范区协力打造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新时代乡村振兴及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形成了“扎根西部、面向全国、辐射‘一带一路’”的服务格局。建立区校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制度,协同推进旱区农业山东实验室、草食家畜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共建种业科技、耕地保护等6个创新转化中心。学校和区政府按照“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原则,携手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将成为学校促进学科交叉、打造未来增长点的新高地。

在未来“双一流”建设中,学校将充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成果,落实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部等七部局院省共建会议精神,深入贯彻“12345”发展思路,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进程,助推杨凌成为“世界旱区农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宋广林、唐兴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贾俊刚、郭凯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政策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