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是一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学习,对提升人的思维品质有很大帮助。那么,教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教学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好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前提。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简要谈一谈自己的具体做法,以期为同仁提供借鉴。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深度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深度学习是学生主动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明确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开展课堂教学,增强学习过程的体验性、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深度学习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活动

深度学习不是一般意义上自学,而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师要遵循规律开展教学。就像阅读教学有精读有泛读,阅读速度有快有慢,教师要整体把握,精泛结合、快慢结合积极完善教学体系。这样,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和精神境界,还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既“深”且“远”。

(三)深度学习是发展学生素养的学习

深度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终身成长和发展,使学生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核心素养,如健康的身心、高水平的文化修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这个角度讲,深度学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它改变了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

二、开展深度教学的必要性

(一)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

随着教改的深入开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最为注重的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深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深度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与指导下能够顺利完成语文知识的迁移,这对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速发展,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深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做好分层辅导,使学生都能在科学、合理的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此外,教师还应重视教学反馈与反思,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积极帮助学生解决,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三)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

深度学习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获得优质的学习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对学生的思考过程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学习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减少简单重复的问题,保留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少而精的问题思考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从而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三、开展深度教学的策略

(一)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深度学习理念,以提高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构建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师要积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以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做好有效备课,使内容与主题及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顺利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用教学情境导入新课的形式有很多种,如故事导入、游戏导入、歌曲导入、问题导入、直观导入、活动导入、经验导入、诗文导入等,笔者最常用的是直观导入法。直观导入法是指利用图表、挂图等直观教具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进而跟随教师的指引进行深度学习。

例如,在讲授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学生欣赏着鸣声如雷、气势宏伟的潮水,感受着钱塘江大潮排山倒海、万马奔腾之势,瞬间就会全身心投入课文学习中。笔者问道:“观看视频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大家了解钱塘江大潮吗?”此外,笔者结合相关图片为学生介绍了潮水的形成原因及观潮最佳时间:钱塘江大潮是地形地势和天体引力等原因形成的,它是世界级的自然奇观之一。笔者的介绍充分调动了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好奇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

(二)开展小组合作,活跃课堂氛围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可以根据教学主题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但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及学习能力,还应遵循同组异质的原则,力求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还要让学生自由讨论探究课堂问题,以此增加语文课堂的活跃度与参与度。学生在组内自行推选组长,组长要做好学习记录,并担任总结发言的角色。此外,教师也要时刻掌握学生的讨论进度与学习状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授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一文时,笔者提出问题:文章题目中的将与相分别代表谁?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其中包含几个故事?廉颇是否认识到了错误?你如何看待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他们最后是怎样和好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确定学习步骤。学生通过预习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组长分配任务,同组学生讨论交流后,组长归纳、总结答案。笔者从学生给出的答案就能掌握、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并为学生查缺补漏,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针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笔者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和文本创作的历史背景进一步加深理解。此外,笔者还会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奖品有本子、铅笔、书籍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学生在笔者的指引下进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文章主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与结构,对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以及实现深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深度学习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有效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为学生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新鲜感。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建设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阅读、写作与字词的教学,很多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很难把握文章的情感和主旨,导致深度学习进展艰难。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引导学生与文章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主题课件,图文并茂地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情感氛围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教学难点制作成微课,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了解文章内容。

例如,在讲授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小英雄雨来》一文时,笔者为学生制作了内容丰富、知识体系完整的微课视频,为学生介绍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信息、重要的生字词及文章内容概述,并插入音视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此外,笔者还设置了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之前有没有看过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看完后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在笔者的问题驱动下紧抓文本内容,感悟文章主题,但因为学生身处和平年代,远离战争,很难感受战争时期人民生活的疾苦,对雨来的事迹也不能感同身受,对于文中描述雨来勇敢坚强、不畏侵略者的精神,学生学习后内心毫无波澜。为了让学生感受雨来的机智勇敢,笔者给学生在线播放了雨来的影视作品,学生从中切身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疾苦,对小英雄雨来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四)拓展教学活动,提高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口语交际为学生拓展语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辩论赛、课本剧、改编故事及读书分享等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教材中每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各不同,教师应根据不同主题选择合适的教学实践活动,并提前将活动主题透露给学生,让学生或自主探究或与同学讨论交流,以确保口语交际活动的高效开展。

例如,在五年级语文下册《怎么表演课本剧》的口语交际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以四大名著的情节为原型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自行组建表演小组,挑选自己喜欢的名著故事片段,合力创作舞台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在笔者的指导帮助下,将文章内容编成了人物对话。随后,笔者对其进行了优化,适当增加了舞台布景、人物表情动作、服装道具等。学生表演前积极排练,以追求最佳的表演效果。学生演出后,笔者与其他组的学生对其进行了星级综合评价。这样一来,不仅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扎实有效,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胜负欲,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质量。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剧本设计、排练及表演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这对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及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趣味性十足的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创设开放问题,实现深度思考

语文知识有着极强的人文性特点,而具有一定个体差异的学生在品读文章语句时会产生不一样的观点和想法。对此,教师要积极提升学生深度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巧妙利用这一特点创建开放性问题探究活动,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思考,使其形成多样化的阅读感悟,让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有效启发与发展,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例如,在讲授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一文时,笔者结合文章内容为学生设计了开放性问题:“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请结合上下文理解‘陷’‘利’‘弗’‘应’的意思?结合文章分析‘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如何进行断句?请根据故事意思推演用矛刺盾的两种可能性,即如果矛最锐利,盾会怎样?如果盾最坚固,矛会怎样?最终结果分别证明了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对寓言故事的深度思考,帮助学生从整体出发把握文章内涵。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创意表达,能够快速理解全文意思,感知正确断句的重要性。他们在解答最后一个问题时,还从不同视角出发,对矛与盾的关系进行了深度探究,对矛刺盾的两种可能进行了大胆假设,从而证明了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之后,笔者还根据故事中的不同人物创设了开放性问题,如针对路人思维提出如下问题:“如果你是一个路人,听到卖家说自己所卖矛锋利无比,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所卖盾坚固无比,任何武器都无法穿透它,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想法?”针对楚人思维,提出下列问题:“在听到路人的质疑后,你会产生怎样的想法?”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生活阅历和对文章的理解自由发挥,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思维和情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从不同角度思考应该如何介绍矛和盾的优势与价值,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还能够借此发展学生的多维思维,使其能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本质与内涵,进而有效提升其深度学习的水平。

(六)巧设联想问题,形成知识串联

思维体验是实现深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思考语文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不仅能够提高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形成较强的知识串联意识与整合意识,在构建完整语文知识体系的同时提高深度学习的水平。对此,教师若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可以通过设计联想问题引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层次探究,指导学生从问题中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其关键连接点,从而快速得出答案。

例如,在讲授统编版五年级语文《父爱之舟》一文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如下联想问题:“这篇课文与《慈母情深》有什么相似之处?文中对父亲行为的描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总结如何通过对人物外貌、行为、语言的描绘表达内心的情感?”学生通过解答上述问题,不仅能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深刻感受两位作者对母爱和父爱的赞扬之情与感激之情,还能够借此形成较强的知识串联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自觉将所学知识进行合理串联,梳理出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并能够在细致分析与整合阅读过程中形成较强的深度学习能力,提高文章学习的效率。

总之,深度学习改变了学生的浅层学习状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完善了自身语文知识体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阎良区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