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在转变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观念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更新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手段,加强历史课堂的创新和改革,以便更好地落实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学科功能。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部分学生历史学习兴趣较弱,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高中历史学习节奏,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改变学生的这一历史学习现状成为当务之急。

汴河考古社2016年成立以来,立足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探索历史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的多种方式,探寻核心素养落地的多样化路径,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考古社以柳孜运河遗址、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两大研学基地和文昌宫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濉溪老城石板街等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多次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研学,学生通过研学将历史课内外两个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学到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能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更全面地、直观地了解历史发展进程,感悟历史文化的魅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  聚焦乡土资源,研学主题突出地域性

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高中历史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学生历史学习的课堂不仅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高中历史社团可以依托乡土资源,设计组织研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转为主动学。

以《隋唐大运河》一课为例,隋唐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曾经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巩固国家统一、繁荣沿岸经济、促进南北交流和沿岸城市兴起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柳孜运河遗址位于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属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为数极少的遗址之一,它见证了运河昔日的繁荣,也承载了历史的厚重。柳孜运河遗址作为珍贵的一手史料,对学界研究隋唐大运河,尤其是通济渠一段的航运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隋唐大运河的意义,淮北一中汴河考古社以柳孜运河遗址、文昌宫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当地资源为依托,多次组织学生进行社团活动,在2021—2023年开展了隋唐大运河柳孜遗址研学系列活动“一人一建筑,一瓦一回忆——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研学”,让学生通过实地走访走进柳孜运河遗址,通过柳孜运河遗址走进历史。

在“一人一建筑,一瓦一回忆——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研学”活动中,笔者作为社团指导教师,紧抓研学前研学中研学后三个环节,帮助学生认识隋唐大运河。研学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个隋唐运河古镇的角度进行资料搜集;研学中,学生在遗址现场通过聆听讲解和观察实物图片及参观,近距离仔细观察考古发掘现场,进一步了解隋唐运河古镇的价值,丰富了自己的资料;研学结束后,学生在隋唐运河古镇中进行现场分析,在资料分享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隋唐大运河的了解与认识。这一研学活动既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又使学生对濉溪和淮北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了解,进而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此外,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时,要按照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技能和素养。如汴河考古社在组织学生参观柳孜码头遗址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清单:(1)中国古代运河的发展概况;(2)从考古发掘看宋代商业的特点;(3)古代“市”的发展。考古社学生在拿到任务清单后,分成小组,通过查询资料、田野考察、实地采访等形式,对柳孜码头提前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在参观过程中,通过实地感受和听讲解,了解了柳孜作为航运枢纽的作用,以及周边商业的发展,加深了对课本中讲的古代商业发展的认识。在参观学习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运河的兴衰与周边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一问题,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开展讨论。

二  聚焦学生主体,研学过程突出实践性

学生是社团活动的中心,更是历史学习的主人翁。但是这种中心和主体地位常常会被忽视。在社团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研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动起来,在研学主题的设计过程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如举行考古课堂系列活动。在活动中,笔者将考古盲盒带进研学课堂,通过教师讲授考古知识,学生实践考古方法,总结考古经验。汴河考古社通过开展体验式的历史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小的考古发掘,重返考古现场和历史现场,从而健全学生知识架构,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这次活动中出现突发情况,比如有学生忘记划分探方导致文物破碎;有学生忘记加水,导致土壤不易发掘;有学生忘记控制力气导致文物变成两半;等等。

但就是这些真实的有些意外的情况却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考古的内涵,多角度地了解考古的各个阶段。在最后的展示阶段,更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犀利地吐槽挖出的文物并非真实文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真正的实践者、创造者、分析者都是参与研学活动的学生。他们分享考古经验,分析文物真假的过程正是他们利用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去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提升自己的历史核心素养的过程。

三  聚焦多元评价,研学成果突出传承性

高中历史学业评价体系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伴随学生个性化成长、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调整完善,高中历史学生社团活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的积极探索。高中历史社团活动不仅包括活动的设计组织,还包括活动的评价环节。社团活动的设计是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评价的主体既包括教师评价亦包括学生评价,常规的评价体系主体较多聚焦的角色是教师,经常忽视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评价固然重要,但是文创性研学过程中,另外一个评价的主体学生却也是必不可少的。汴河考古社在研学过程中侧重在学生评价这一块探寻新的评价方式。学生评价不仅包括同级之间的评价,还应该涵盖不同级学生的评价,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学习他人的经验。

考古社社员王同学从小就对中国古钱币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一堂研学课:考古小课堂——中国古钱币知识讲座。课前王同学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查阅史料、搜集钱币、制作课件等。在讲座中,他把自己数年来所积累的古钱币知识和同学们做了一次深入交流。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原始货币,到秦的半两钱,再到西汉的五铢钱和唐朝的开元通宝……一直讲到近代。课件上涉及的钱币,不仅有图片,还有王同学带来的实物。

讲课过程中,王同学指出了历史教材上关于秦半两钱插图使用的一个小的失误。小小的一堂研学课,却使学生对古钱币和中国古代经济又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高中历史社团研学究竟能带给学生什么?有一位已经毕业的考古社同学在文章中写道: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物,是淮北建设文化城市的历史使命。柳孜运河遗址发掘难道不是一个重大机遇吗?众多文物的出土,研究,保护和发扬,才是淮北从一个普通煤城向一个底蕴丰厚的文化名城转型的必经之路。千年前,石桥与木船曾经使淮北地区成为富庶之地,千年后,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也将使淮北城擦出新的火花。保护柳孜遗址,建设文化名城,淮北势在必行。笔者很开心学生能通过系列研学活动,将考古、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能够从自己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中思考自己的路,家乡的路,祖国的路。这应该就是研学的真正意义,也是学校创办考古社团的初衷之一。

笔者始终认为,历史研学应该有一个核心的关键字——“生”,这个“生”既是“生成”,又是“学生”。考古研学活动中创设新的历史情境,确定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研学主题,选择贴近学生的材料,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在问题引领、小组合作、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进而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

考古社团是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课堂教学的扩大和延伸。高中考古社团能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知更具体生动,理解更全面深刻,记忆更形象牢固。它用多元化的方式,大大扩宽了学生的视角,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走进了更广阔的历史领域。社团活动由于教师角色、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发生了变化,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以理解、体验、感悟为基础的育人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与传统课堂教学形成互补,能更好地完成新课改要求,更有利于新时代的人才培养。

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汴河考古社将学生学习历史的场所进一步拓展,从课堂搬到了文化遗产基地、博物馆、考古现场、大学校园讲堂等场所,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由原来的平面化逐渐变得立体化,学生对历史有了更加生动的感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