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水画教学是全国高等院校美术专业课之一,其中所包含的水墨技法学习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而笔墨作为水墨语言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名画家的艺术追求与审美修养。纵观古今,凡在中国画领域内有成就的大画家,无一不具备鲜明的笔墨特色,在水墨的运用上墨法精湛、高人一筹。水墨作为重要的绘画媒介,也是中国画区分于其他种类绘画的显著特征,具有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中国画中水墨的运用与发展,和其对高校山水画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与启示,探讨水墨语言的演变,以及高校山水画创作的精神面貌与时代精神。

[关键词]水墨  绘画精神  教学研究  山水画

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乡村振兴主题山水画创作人才培训》(编号:2023-A-05-075-529)。


中国画中有关水墨的论述最早见于王维的《山水诀》:“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开创了中国纸本水墨山水画的先河,以水墨变幻来取代色彩之功,开辟了中国绘画的新局面。自此,水与墨成为了中国画的核心组成要素,代表了中国文人画的精神内涵以及国画的最高境界。“八五新潮”后,面对新文化的冲击,水墨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激发和影响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山水画的创作形式也有很大突破,水墨的时代价值和意义逐渐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蜕变出来,众多艺术家不断创新、探索,发掘出了属于新时代山水画的水墨语言。当今,高校山水画教学面临着水墨边界越来越广泛和模糊的现状。教学中,应坚守水墨画的宗旨,从选取临摹范本到理论认知,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扎实笔墨基础,了解中国绘画的水墨精神,继承传统中的精髓。而如何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使作品表现出一定的人文内涵和强烈的时代精神,是高校山水画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水墨语言在山水画中的发展

1.水墨山水画的出现及演变

中国山水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具备了非常成熟和完备的面貌。山水画中有关水墨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墓室壁画中就已出现,唐代莫高窟壁画中也有遗存。自中唐出现纸本水墨山水以来,水墨与文人画的发展一直是紧密相关的。从五代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到宋代的李成、范宽、马远、夏圭等人,都可以看到水墨的各种表现方法。米芾、米友仁父子运用横点水墨法表现云山变幻之景,用水墨营造出山水雾气与空气感;元代倪瓒以疏淡、冷峻的笔墨书写水墨画中的无人之境;梁楷、王洽、牧溪等人以大笔泼墨创立出极简、有禅意的山水画。宋、元时期水墨山水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明清以及近代水墨山水画都有很大程度的形态演变。

明代董其昌在南北宗论中,就水墨与青绿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对山水画进行了“南宗”和“北宗”的区分,以李思训父子做着色山水一派为北宗,南宗则是王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董其昌本人也是崇南贬北,推崇水墨画法,他认为文人画属南宗、匠人画属北宗。南宗画强调妙悟,如董其昌所说的“一超直入如来地”;北宗山水画则太雄强,在董其昌看来不如南宗山水画的格调高雅。自此,南宗文人画家重水墨轻设色的艺术追求一时成为山水画的大趋势。清初,以“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为代表的水墨画家,以游历写生的方式开创水墨山水画新局面。因为社会的动荡以及自身的家国情怀,他们以不拘一格的画风来表达自己对尘世的不满和超脱之情。石涛在他所著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提出了“太古无法”“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等一系列山水画著名论述,“四僧”以其强烈的水墨创新精神为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2.水墨画的内涵与审美

从古至今,老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水墨画的发展,水墨画也体现出了庄子所追求的精神世界。在道家崇尚的“无为”“道法自然”和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等观点的影响下,众多文人画家一度摒弃色彩,专以水墨入画。水墨质朴、雅逸的特性,正好契合中国文人追求的含蓄、玄妙的审美境界。在道家“天人合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想影响下,中国文人在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空灵之境,以及对宇宙万物的思考,完美地体现在了水墨画中,因为水墨之质和山水的意境美是相吻合的,在水与墨的氤氲交融中书写天地混沌、万物沉静神秘的广阔之象,营造中国文人画中所蕴含的“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

水墨虽为黑白两色,却体现着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墨即是色”“墨为极色”,通过单一的墨色传递色彩的丰富感。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道:“运墨而五色具。”在绘画中,墨色通过水的调和可以区分出不同的浓淡、干湿层次,仅淡墨的运用就可以体现出十分微妙的色阶变化。明代龚贤以及近代黄宾虹、李可染都在墨法的应用上有巨大突破。黄宾虹以其著名的“七墨法”表现出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水墨效果,通过层层积墨将墨的性能发挥到极致,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墨法。他作品中的水墨是有天地之象的,水墨与留白中包含着万物生长的博大、壮美,不精通墨法是难以达到该境界的。中国水墨山水画自黄宾虹起具有了新时代的笔墨特征,在西方艺术的冲击下,依然沿着中国传统水墨的发展进入了新高峰。

水墨的表现离不开对用笔和用线的掌握,中国画讲究以线为主,强调“写”的意味,这需要画家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和加强。所以,高校山水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养成练习书法的习惯。因为水墨画中对线的运用直接来源于书法,中国书法与绘画同脉同源,绘画中线的质量与美感和书法的研习紧密相关。尤其是山水画中对树石的描绘,讲究线条中要有篆籀的力道,线条要“入木三分”,不能轻率地从纸面划过。有关“书画同源”的论述,古人早已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书法也是最直接的水墨体现。书法用笔可以将水墨的干、湿、浓、淡等变化,以及线条的韵律与节奏演绎得淋漓尽致,书法线条的律动直接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意趣。以书法入画,将作者对墨与线的把握呈现于水墨变化之中,以此表达作者的气质,使水墨富有哲理和形式美,这是当今高校生必备的艺术修养。

3.水墨之“象”

经过漫长的发展,传统的水墨画出现了众多宗派,其中“禅宗”是影响中国水墨画最重要的宗派,衍生出了独特的禅画。禅画自唐代出现,以佛教思想为基础,用简略的水墨抒发性情,通常画面布有很大的留白,笔墨简淡素朴、构图颇具形式感,尤其以山水画最为闻名。画史上有法常、贯休、牧溪、梁楷、八大山人、石涛等代表画家。他们的作品以“空”为美,高古脱俗,以有限的笔墨带领观者进入无限之境界,看似平淡却包含着宇宙万象。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水墨的博大恰恰是超越了时空的存在,不局限于物,不局限于空间与时间,是真正的无形之大象,反映着中国文化哲学的精神。

中国水墨画既单纯又神秘。如果说西方绘画是对物象的理性再现,那么中国水墨画就是绘画中的哲学,它的奥妙不仅在于外表的含蓄朴素,更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能通过物象表达作者深刻的感情和思想,具有着耐人寻味的主观情趣,传递着具有东方美学的笔墨精神。大体来看,水墨的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追求神韵,注重意境;二、富有哲理,崇尚至简;三、强调书写,一气呵成。水墨之美,重在神韵,中国写意画以形写神,主观地对物象进行笔墨提炼,以恰当的艺术手法表现客观物象的美,不拘泥于物体外表,进而有一定的象征意味,达到象外之象,正如齐白石所讲的“似与不似之间”。

总的来说,水墨只是一个符号。从山水画教学来讲,重要的是让学生使用水墨符号时能产生“比兴”的意味,即能通过水墨形象表现画外之意。这里“意”的表现指的是作者对物象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不能仅是客观描写,停留在外在的形象表达。董其昌在画论中讲:“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好的艺术作品既要自然又要具备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使观者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深意。吴冠中先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墨等于零”的观点。他的本意是指,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水墨画也一样,为了追求水墨素雅表面效果的水墨,仅仅是借水墨载体做浮浅的外形描写而已,而无深刻的艺术思考与笔墨修养。为附庸风雅用水墨为自己增加虚有其表的价值,笔者认为同样等于零,这样的水墨毫无艺术感染力,更无气象可言。对此,学生在山水画创作中要认识到笔墨与作品立意之间的微妙关系。

“水墨”精神的传承与高校山水画教学

山水画教学作为高等艺术院校重要的专业课程,从传统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发展至今,有着清晰、规范的学习步骤。高校教学重视理论与创作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性的艺术修养,并不断进行教学模式革新,很多院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特色鲜明的教学思路。新世纪以来,有关水墨山水画创作的研究层出不穷,众多艺术家对水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了探索,让水墨的概念更加广泛和显著,水墨山水也有了抽象的意味,与具象的山水相比,艺术形式感更突出。这种图式与技法的借鉴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西方艺术。林风眠、徐悲鸿、李可染等人将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水墨相结合,使中国画表现手法有了新的面貌,实现了中国画的革新。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艺术家,将西方构成、色彩观与中国画相结合,通过水墨重新组合出不同的绘画元素,提升了中国水墨画的文化包容性,增进了中西方的绘画审美,使水墨具有更强的国际特征。以传统水墨为主的创作,或是以西画图式为基础的拓展创新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今天的山水画写生。在山水画教学的对景写生中,要求学生在真实的自然环境里用水墨对客观物象进行描绘,考验学生对自然的观察以及对传统水墨技法的掌握情况。学生以笔墨对客体进行提炼,结合自己的现场感受,用课堂中所学习到的传统笔墨程式去创作具有中国画水墨意境的作品。

当代高校山水画教学应具有新的时代精神及新时代的笔墨特征。当前,中国画的发展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冲击,使得山水画创作出现了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山水画与其他学科绘画之间的界限也愈发模糊。高校山水画教学在西方新图式、新构成的影响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水墨可与各类表现手法、材料相结合。单纯的水墨山水画创作也对传统进行了解构与革新,笔墨与山水图像也从传统的具象走向了抽象。在对众多山水画作品评价不一的现状下,山水画教学更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寻求自己的艺术语言,启发学生把对传统的研究融于创作之中,打开创作思路,发掘自身独特的艺术感知。同时,值得警惕的是,许多艺术家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水墨表现途径时,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完全以西方的绘画观念去创新,只是用水墨形式照搬而已,失去了我们本身的文化特色,这一现状需引起学生的反思。无论当代艺术如何多元,时代文化如何更新,中国水墨山水画都应该依旧立足于东方文明,保护山水画的本体精神是当代高校艺术生的职责。

近年来,十分可贵的是,全国高校山水画作品展中也体现出了水墨语言的革新与清晰的地域性差异。许多创作中,关于山水画的范畴不仅局限于自然山水景色的表现,还有都市题材。水墨对城市的描绘,是胸中丘壑的另一种解读方式,包含着山水文化的现代审美、社会文明的水墨转型。从多次展览中可以看到,当代水墨山水画创作已走向了两个高峰:一种以理性、具象写实为主;另一种以纯主观、抽象感知为主。具象水墨山水画以主题展览为主要创作目标,反映当下社会新风貌与山水新建设等,风格接近于西方风景写实绘画,虽然有中国画的图式,但缺乏水墨的韵味与意境。抽象水墨山水画形式新颖,水墨材质的特殊性也得到了很大发挥,学生借此表达自身的主观感受,体现出其对传统及当代社会的思考。学生在创作形式与表现技法上的探索与突破,为高校山水画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水墨边界的拓展与山水画教学创新

课堂上,除了传统山水画教学以外,还应兼容并蓄其他艺术新范式,让学生关注山水画的当代发展。山水画教学应鼓励学生推陈出新,通过作品传达新颖的水墨语言,尝试将水墨的边界打开,以更多的艺术形式来演绎水墨之象。可以借鉴近几年国内的艺术家如邱挺、谷文达、张羽、曾健勇等人不同形式的水墨作品,将水墨山水画从平面走向三维、四维空间。此外,也可从大部分当代水墨作品中看到艺术家对传统的坚守和取舍,他们用自己的水墨语言对传统作品进行重绘以及对经典图式借鉴的再创造,启发我们思考如何立足传统文化根基重塑水墨的新时代价值。

当代山水画语言的革新离不开水墨的发展,水墨的种种实验和形式的拓展增加了山水画的包容性。而当代水墨山水画人文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建立又是极为困难的,因为突破传统的笔墨程式规范,以新技法、新语境等角度去革新时,又容易与传统文化脉络断裂。但水墨与山水画的发展还需突破传统文人画的窠臼,体现新时代的绘画语境,它所承担的文化价值和传统不同,应具有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思考与表达。

水墨作为山水画最本质的创作媒介,应该拥有更多元化的走向。山水画教学中有关水墨创作的突破也有很多,譬如以泼墨做底,利用自然渗化的效果进行加工刻画和后期裁剪拼贴;水墨作为“软材料”与其他材质结合,如金箔、矿物质颜料等,以凸显水墨的艺术张力。在水墨画创作中,也不再单一地局限于传统绘画所使用的绢和宣纸,各种不同类型的纸张和新材料赋予了水墨更广阔的表现空间。随着教学的探索与实验,水墨被赋予了种种神秘性,多种材料的碰撞充分体现了水墨的生命力,这是非常可贵的创新,可以运用到学生的毕业创作之中。同时,也能看到部分学生在创作中刻意追求表面的水墨制作性,通过制作各类肌理效果达到画面的新颖性,沉迷于水墨表现的偶然效果,却丢失了中国画中的用笔和写意精神,将没有根基的创新误认为是个人水墨语言的特色。对此,高校教师应高度重视,让学生了解技法制作与绘画情理之间的关系。

当前,在形形色色的山水画作品中,总有严重的跟风模仿现象。许多院校名师艺术风格显著的作品受到了全国高校生的追随,使山水画出现了几种固定的表现图式。更有部分学生照搬名师的作品形式,以求在展览中顺利入选和评奖,这是令人担忧的现象。出现这类现象的根源在于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盲目追求自身的艺术语言,没有潜心研究传统的山水画范式,仅将时下流行的山水画题材作为学习目标,以毫无生命力的笔墨公式进行创作。在高校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自然生活中去积累创作素材,使作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见解。另外,艺术圈内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念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大影响,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成功的山水画家都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厚积薄发,并不断地在生活中汲取营养,然后才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所以,山水画学习要先继承后创新,这是画家一辈子的功课。缺乏根基的艺术创作终将是昙花一现,高校在山水画教学工作中也应该立足于这些实际问题去不断总结和探索。

结  语

“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高校艺术生要关注新时代的社会生活,注重个人艺术修养,在作品中传递出具有东方精神和民族自信的立场。同时,水墨应该以山水之形表达更深刻的画外之象,不能为了迎合山水命题展览而束缚个人的笔墨表达,程式化与大众化是产生不了让人过目难忘的艺术作品的。总的来讲,水墨语言的学习在山水画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掌握中国传统水墨表现形式,研究前人笔墨经验并进行深入解析。第二,广泛吸收多种艺术的表现形态,注重写生与临摹相结合,启发学生形成自己的艺术见解,探寻个人化的笔墨语言。第三,在创作中不断提高对水墨的理解,以合适的材料及水墨形式将创作主题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当代山水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唐)王维.山水诀[M].王森然,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1.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清)石涛,章宏伟.苦瓜和尚画语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4](春秋)李耳.道德经[M].李广宁,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20.

[5](战国)庄子.[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8:7.

[6](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秦仲文,黄苗子,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96.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86.

[8]徐改.齐白石画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17.

[9]吴冠中.笔墨等于零[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10.

[1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大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11]李文初.中国山水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屈直:青岛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