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端口也越来越大,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高校在培养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方面,可能会出现教学滞后的情况,或是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或是理论与实践分离,或是教学内容不够精深过于宽泛等,都将制约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发挥。为了强化互联网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要从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特征出发,厘清现状、发现问题、改革措施,提高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与实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高校计算机网络  教学改革与实践

引  言

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状,我们必须要保障教学的与时俱进,必须要不断提升所培养人才的实力和竞争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也在历经巨大变革。传统行业要面临信息化的改革,必须要有信息化专业人才作为支持。因此,社会与国家之间竞争,本质就变成了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又无法脱离时代的主题,必须要面对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因此,要提升我国网络专业人才的竞争实力,就必须要重新思考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与方法,能够从教师队伍、教学实践、专业实训等角度,来进行全面的思考与探究、改革与创新。

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特征

1.理论抽象性强

计算机网络学科具备较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一方面在于计算机学科有其专业性用语,学生必须要解读其专业内涵,才能够流畅阅读,理解其专业知识。这就跟理解古文是同一个道理。我们必须要放到计算机网络的语境之下来理解专业知识,如果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强,那么学习和记忆都会显得十分困难。此外,计算机网络不同于其他具象实物,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大学生初步接触计算机网络,本就对计算机网络一知半解,况且无法直观观察其内在原理与结构,加之计算机语言的隔离,理解起来则要更加困难。而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其重点又落在“应用”之上,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实践,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基于计算机网络学科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开展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必须要善于借助具体实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艰难的表象,去探究更加真实、更加奇妙的网络世界,落实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宗旨。

2.实践应用性强

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涵盖了网络基本原理、网络结构体系、各类网络协议、网络工作机制等基础内容。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这些理论的同时,能够指导学生参与计算机网络相关实践。能够在网络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开发软件、设计程序、组建网络系统、配置网络设备、管理网络站点、维护网络安全、提供网络服务、实现自主创新,从而满足从生产、建设到管理、服务的岗位需求,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计算机网络山东智顷数位学习必须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兼顾性,我们在教学理论的时候可以借助于实践案例,建立在项目式的教学模式上,让学生培养起自主实践、积极探究、创新创造的思维意识和学习习惯,促进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共同提高。

3.发展更新率快

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变化更新快速。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材体系,不断拓宽计算机网络教学体系的边界,引导学生关注于最新、最强的网络技术,提升其专业实践的实力,发展其创新应用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从行业的需求出发,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不断更新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理念,改善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目标,健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内容,丰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方法,健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评价方式,从而培养出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实践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从而降低企业引入人才的培训成本,提高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4.知识涉及面广

学好计算机网络,不仅需要具备计算机系统理论基础、网络系统理论基础,也需要具备软件设计、网站开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相关基础,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内容较为庞杂。开展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必须要能够为学生建立学习框架体系,将所涉及的知识串联在一起,避免教学的重复冗余和杂乱无章,让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中,建立清晰的认知框架,以更好地指导其专业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现状

1.教学理论与实践分离

由于计算机网络专业理论性的内容较多,所以很多教师便采用了“先理论,后实践”的思维逻辑。为了给学生打好理论基础,便抽象地去讲解各类网络结构模型与网络相关协议。这种方式不仅无法摆脱学科抽象性、理论性的局限,也使得课程教学枯燥无趣。学生无法从教学中感知到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趣味性,便容易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此外,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熟于理论却不会应用。明明能够十分清晰、精准地阐述某一网络协议的框架结构和内容原理,但就是无法将已知应用在实践中。学生并非不具备实践能力,而是在理论教学中脱离了实践,因此在实践中无法轻易与理论关联,所以造成假性实践能力差的表现。这也恰恰印证了“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思维逻辑是谬误且极其低效的。

2.实验操作缺乏综合性

为了提升课程效率,为了强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很多教师虽然能够在理论教学中引入操作实践,但是却忽略了实验操作的整体性。所选用的实验仍然是以教学为主导,目的是为了导向教学,而非让学生具备实验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实验的设计和导入都存在片面化、零散型的特点,影响了学生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构建科学探究的思维意识。虽然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能够应对具体实践。但是并不意味着,要生搬硬套。基于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的特征,学生必须要具备自主实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之中,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能力素养,从而不被时代淘汰。所以,缺乏综合性的实验操作,其实对于教学而言益处并不明显,反而会白白浪费学生对实验的热情和行为积极性。

3.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差

虽然当代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往往很强,但是不排除高校大学教师专注于学术理论而与实践应用脱节的问题存在。尤其是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教师传授学生实践经验而非学术理论。因此,就更加考验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对于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综合性要求也很高,教师必须要熟练计算机网络操作,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的效率、最快的操作给予学生应用示范,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但是当前,根据对诸多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的访谈调查和教学观察,我们了解到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欠缺。例如,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往往花费很长时间来寻找问题,或者并不能够给予学生更加明确的操作指导。这种问题往往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向,似乎更加偏爱于理论教学,而不喜欢结合实践。

4.学科知识更新不及时

互联网技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迭代。对于网络底层原理一类的教材内容,或许不需要随时变革;但是对于网络技术应用一类的内容,则需要跟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能够致力于实践应用乃至于科研创新。老旧的知识虽然也具备研究价值,但是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还是要把重点放在技术应用方面。因此,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则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教材的编撰与勘定并不是一个小的工程。做到教材的时时更新显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尝试在参考教材合理选择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内容为重点,相互结合着来开展教学。如此,便可以解决教材更新不及时的问题,打破教学禁锢于教材的现状。但是现实中,很多教师却仍旧以教材为宗旨,往往还有照本宣科的问题存在。这便使得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显得十分生硬且枯燥,缺乏应有的活跃性和趣味性,更为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局限性和闭塞性,不利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方向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内部的教师专长于学术而非实践,因此对于计算机网络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指导能力明显不足。这固然是高校教师自身的局限性所在,也是高校教师专注于学术教研的特色化体现。我们无法要求高校内部教师像身经百战的网络技术专家一样提供给学生更全面、更综合、更有效的指导,但是却可以通过完善高校教师队伍来满足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那便是引入“双师型”的改革对策,引入各大企业知名网络工程师、网络技术专家、互联网企业领导等作为高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教学的合作方,一方面与高校教师进行交流,帮助教师突破学术的局限,打开实践应用的视野,并能够结合实践来重新突破学术的瓶颈,创造新的高度;另一方面可以作为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辅助教师,不定期到学校辅助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或是开设主题讲座、组织实践竞赛,以技术导师的身份,参与到过程当中,给予参与网络实践项目的学生以有效的技术性指导,传授有效实战经验。同时,合作导师还能够代表企业,在实践指导中,为企业挖掘优秀人才,作为人才的引荐人,发挥双重的身份作用。不仅如此,合作导师还能够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培训,以便考取相关证书,如网络工程师、云计算大数据等资格证书,提高考证的通过率,促进“课证”一体化的进程。通过“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不仅能够有效地弥补高校自身的不足,也能够更好地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为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就业率吃一颗强有力的“定心丸”。

2.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虽然“双师型”教学模式中,合作导师的作用是非常突出且不可或缺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外聘导师,更多地还是要归回到专业教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上来,通过丰富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弥补学术型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足的缺陷。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打造更加智慧的课堂环境,或是利用翻转课堂,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借助于智慧课堂的强大功能,调用资料库中相关课件资源,引导学生结合课件指示,自主完成实践探究,解决不懂的问题,提高自主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课堂的职能功能,也能够帮助学生完成自动化监测和反馈,能够极大地减轻课堂教学对于教师的依赖。而教师需要在学生自主实践的基础上,就其中原理、理论、规律等进行深度讲解。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翻转,以实践走向理论,从而发挥教师的理论性指导所长。又如,教师也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以数个经典的操作案例,引导学生总结思考实践操作,提炼其中方法,积累过程经验,并参与模拟实践。丰富的案例引导学生发现了更多的可能性,便会就其中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研讨,便会发现计算机网络相关操作的更多可能性,从复杂的现象中来进一步归纳本质理论,进一步理解计算机网络结构和原理,突破学科理论性和抽象性给学生带来的理解障碍,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翻转。再如,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主体的实践积极性,我们可以应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师就计算机网络该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为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和议题讨论。通过研读教师提供的课件资料、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信息、通过设计实验实践操作验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给予合理的解决方案和系统的操作办法,从而完成对热点议题的讨论。对于课堂发现的、遗留的、未尽的问题,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课后讨论,从而将课上的内容延续到课后,以激发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实践创新的积极性,在还原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的最大延伸。因此,计算机网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能够以人才主体的优势,来弥补教学客体的缺失,从而实现课堂的翻转,实现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的效率最大化。

3.组织设计项目式实践活动

基于以上“发挥学习主体能动性”的育人思路,在“双师型”教学模式与信息化环境的支持下,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式实践学习”。通过项目式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操作中运用专业的知识解决专业的问题,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构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项目式实践学习活动中,可以让合作导师为学生拟定项目选题。合作导师就计算机网络实践领域的真实案例或是真实问题进行拟题,然后让学生自由划分小组,自主选择实践项目。当学生选定了实践项目之后,高校教师会提供给学生项目当中关联到的理论内容的资料,作为对项目的首次指导。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初步的项目实践报告。接下来,便邀请合作导师就学生的项目实践报告进行评价反馈,给予中肯意见,指出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完善或改进报告,以提高项目实践的可行性。当通过了合作导师评改的项目实践报告之后,学生小组便可就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完成各个阶段的研究工作等进行商讨。然后,根据研究计划,开展项目实践。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时,先要求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看能否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可以先请教高校教师,高校教师指出理论性的指导意见,看看是否是因为理论认知的缺陷从而导致问题的产生。如果理论无法解决问题,那便再请教合作导师,以合作导师的实战经验来解决问题,给出学生更精准的指导。当学生完成了项目之后,便需要根据项目的整个过程,撰写项目实战书面总结报告,完整呈现各小组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然后高校教师和合作导师可以组织一次集体项目答辩,来检验小组项目的成果,并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通过项目式教学,能够让课堂上碎片化的教学实现综合性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4.加强研学实训一体化发展

打破固化的教学思维,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要突破“实用为刚”的思想,而能够从实践又回归到理论上来。高校学术型人才的价值绝对不比企业实战型人才的价值低,二者是相辅相成,都是为祖国的计算机网络事业作出贡献的人才。因此,在推行“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实训与研学的一体化发展。虽然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多的是关注人才的实战能力,但是学术理论却是实战能力的基础支撑,是一切的地基。教学不能本末倒置,而应该主次有别。所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兴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具备一种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尝试应对当下计算机网络领域亟待突破的技术难题,开展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带动其实验探究和技术实践,从而实现飞速进步和创新发展。以更强、更自主、更具创新创造的实力,突破传统本科人才培养的局限,实现该领域就业可创业的育人水平。此外,无论是单纯地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还是促进学生开展学术研究,都离不开企业的帮助。高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除了引入“合作导师”之外,也需要强化校企合作,借助于寒暑假的时间,通过让学生进入到企业中了解真实的岗位需求,了解最前沿的行业现状,学习最实用的网络技术,来强化人才的实践能力,同时提供给“应用型+科研型”人才最好的教材和参考,辅助学生促进其技术研究的创新进展。

结  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要充分认识到该专业教学理论抽象性强、实践应用性强、发展更新率快、知识涉及面广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分析教学现状,从现状中发现教学理论与实践分离、实验操作缺乏综合性、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差、学科知识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和不足,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突破传统的教学改革思路,应用辩证的改革思想观念,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突破教师的局限性,实现课堂的翻转;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来弥补学术型教师的局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以“项目式”合作学习的模式,来突破传统教学中的诸多弊端,充分发挥“双师”的优势,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以“学术研究+企业实训”的思路来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发展的平衡,构筑最前沿的行业视角、最实用的技术经验,从而提高人才的竞争实力,体现当代高校育人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钱坤.探究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C]//华南山东智顷数位学习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四),2021.

[2]林晓庆.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南国博览,2019(5):92.

[3]王准.创新战略驱动下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山东智顷数位学习(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1):35-37.

(杨树玉:青岛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