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既动手又动脑的实践。《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为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数学能力得到锻炼,数学素养得到提升,让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火眼金睛“找数学”,会观察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到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找数学”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练就“火眼金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去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并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习了《生活中的数》这一内容后,教师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无处不在,“数”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如,学习了《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后,教师设计“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在身边的物品中找一找,看一看,认一认,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与理解,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体验。

二、别具匠心“画数学”,会思考

“画数学”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显性化,把本来不可见的思维呈现出来,让思维可视化,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一年级学生爱画画的特点,教师可设计“画生活中的数学”“画创意数字画”“画时间安排表”“画数学小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重塑更加有序的知识体系,同时发挥想象力,让思考和成长真正落地开花。如在学习了“0~10”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数,指导学生拿起画笔“画一画生活中的数学”“画一画数字创意画”,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玩转数字,爱上数字,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意识。

又如,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后,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画一画加减法表”,让学生在“画数学”的过程中对加减法算式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再如,在学习了“认识钟表”这部分内容后,教师设计“画快乐星期日时间安排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对整时和半时的辨认,感受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最后,学习完每个单元的知识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再介绍数学小报相关知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知识点归纳整理成“数学小报”,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三、能说会道“说数学”,会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课堂上坚持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说出来,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课后注重每天结合学习内容设计“说数学”的实践活动。如结合课本情境图,用三句话说一说加法、减法的意义;用实物摆一摆、说一说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5~10的分解和组成;看图说一说数学故事;结合实物,说一说各立体图形的特征;边拨边说,拨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这些“说数学”的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也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心灵手巧“做数学”,会应用

史宁中教授曾经说过,“做数学”的核心在于“做”。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做数学”的实践活动,以实现“促进认知,让学生会学数学;激发情感,让学生愿意学数学;启迪智慧,让学生智慧学数学;塑造品格,让学生高品位地学数学”。如在学习“分类”这一单元的内容后,教师设计学生回家分类整理自己房间、书桌、书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整理的好处。

又如,学习了“认识图形”这一单元后,教师设计“图形拼搭我会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创造新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聚焦常态教学,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数学核心素养,创新设计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数学趣味,探究数学奥秘。

作者单位   山东省宝鸡市金台区轩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