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没有高质量的阅读就不可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些情况,有些学生读了不少书,甚至还读了不少名著,问他有什么收获,他则讲不出所以然来,只是看看热闹,甚至还有一些学生说读过了没有任何印象,这样的阅读令人担忧。阅读质量不高,阅读数量再多依然达不到有效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更谈不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了。

那么,在保证阅读量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质量呢?笔者认为批注法是不错的选择。批注法就是读者结合自身生活、情感经验、知识储备积极地与文本展开对话,从文章人物、内容、结构、立意、语言等层面对文本进行解读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方法能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特点,可以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变浅层阅读为深度阅读,还可以将读、写、思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也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思想的活跃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养成精读细品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改变以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的阅读陋习。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呢?

一、让学生渴望使用批注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详细介绍批注式阅读的好处和意义,还可以用名人引导学生:朱熹每读必画,“渐渐向里寻到精英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以批注《水浒传》著称于世;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也是极负盛名。他们都以独特的视角和感悟展示了批注的高度,值得人们品味、学习和借鉴。如今,批注法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很多中小学生必读刊物采用旁批的形式,正是要倡导这种传统的读书佳法。学生认识了批注法的好处和作用,必定会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指导学生掌握批注法

常用的批注法主要有斟词酌句法、归纳概括法、分类比较法、感悟理解法、生发联想法、质疑感叹法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这些方法,并指导学生使用,可以让学生用斟词酌句法学习字词,用归纳概括法对文章的特点、内容、结构等进行归纳,用分类比较法把内容或形式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分类对比,用感悟理解法写下对文章的理解,用生发联想法填补文章的空白,用质疑感叹法写下自己的疑问和感叹。

三、加强训练养成习惯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应用批注的良好阅读习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是笔者收集的一些学生做的批注。

生1:我用斟词酌句法对冯延巳的《谒金门 》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中的“吹皱”一词进行分析。“吹皱”表现了池水在春风的吹拂下微波荡漾,暗示着主人公的心情并不平静,而像被一阵风吹皱的池水那样起伏着。

生2:我采用分类比较法对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了比较,随后做了批注“同是送别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挚的惜别之情,王勃的诗还含有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迎接新生活的情感”。

生3:我用概括归纳法对《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的性格特点做了批注,孙少安在苦难和挫折面前从不低头,因为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土地、家人和乡亲一往情深的爱,对幸福和未来的向往,他爱得那么深沉和质朴,活得那么坚强和坦荡。

生4:我用质疑感叹法对《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人物查尔斯进行了质疑,查尔斯追求理想是否要违背道德?为了理想,他抛妻别子,不顾家庭,违背了社会基本道德,在巴黎,他背叛朋友,玩弄朋友妻子的感情,更是一种忘恩负义的恶棍行为,突破了世俗的道德底线,是不是追求理想可以不顾一切?是不是所有的道德都符合道义?

四、教师要指导学生写批注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从学生的批注中找亮点并给予肯定,还要积极向其他学生分享批注的“真知灼见”,大家共同学习,或许有些学生就会从他人的批注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从而产生了阅读兴趣。这样一来,学生阅读和批注的书籍越来越多,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提升越快。

总之,批注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静下心细致地读书,让学生进入真实的阅读状态,与文本对话,还原文本丰富、立体、多维的开放性本质。虽然批注只是只言片语,但积少成多,这样学生不仅在阅读中实现了感知语言、探究知识的目的,还训练了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   山东省礼泉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