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国内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现状堪忧,阅读水平低下,阅读面窄,阅读量小等问题普遍存在。触手可及的电子产品,随处可见的碎片化阅读,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剥夺了小学生的深度阅读体验。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对电子产品缺乏抵抗力,而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又让学生心生厌倦,这些都会让学生下意识地拒绝整本书阅读。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对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展开深入论述,以期构建熠熠生辉的语文课堂,为学生的生命留下一抹书香。

一、掌握科学方法,让整本书阅读事半功倍

1.略读法

课外书籍琳琅满目,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拿到一本书时,为了快速了解书籍内容,他们往往会采取略读的方式。具体来说,当学生拿到一本新书,可以先通过书名猜测内容,再浏览序言或前言部分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书籍的主题。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必读书目,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及五年级下册分别收录了她的一篇文章,阅读《呼兰河传》是对课文的有效拓展。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作者童年的往事,与三年级学生的成长背景密切相关。因此,阅读此书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笔者引导学生先读《呼兰河传》的前言或序言部分,帮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创作背景、人物介绍及小说基调等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序言展开猜想和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整本书,对书籍的故事脉络进行初步感知。之后,笔者让学生对照课文《火烧云》及《祖父的园子》,看看这两篇文章出现在《呼兰河传》的哪些地方。通过略读,学生发现《火烧云》出现在原书第一章第8节,《祖父的园子》出现在原书第三章。《呼兰河传》总共7章,这两篇充满了童真色彩的课文,恰恰出现在原书的前半部分,这让学生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因为从第四章开始,作者的描写焦点转移到了一些邻居身上,此时笔调多了一些苍凉的意味,也多了一丝沉重。此时,笔者引导学生从这七章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快速阅读,以此建立对整本书的印象。这样,学生既可以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又可以领略书籍的独特魅力。

在引导小学生阅读整本书以前,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略读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整体创作思路及阅读价值,从而避免无效阅读的发生。

2.精读法

略读后,接下来就是精读了,精读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阅读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读知识,对阅读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精读主要涉及三个阶段:一是架构性阅读,即整体把握书籍的核心内容。教师应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加以训练,使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可以准确提炼书籍的核心内容。二是理解性阅读,即对书籍形成深入的认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段对文本展开深入探索,以此理解文本内涵。三是批判性阅读,即“反客为主”。通过这三个阶段,学生就能实现整本书的精读。

在《青铜葵花》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笔者采取精读法让学生领略书籍的魅力。在此阶段,给学生预留了一周的通读时间,让学生概括整本书的核心内容,这是架构性阅读的必经阶段,也是精读的重要基础。到了理解性阅读阶段,笔者引导学生品味书中的苦难及苦难中蕴藏的至美和至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青铜”和“葵花”的人物形象。在这一阶段,笔者带领学生共同探寻书中的关键词句和优美段落,让学生分析词句及段落背后蕴藏的深刻内涵。例如,笔者让学生重点阅读第四章《芦花鞋》、第七章《三月蝗》、第八章《纸灯笼》,感受青铜和葵花所遭遇的人生苦难,以及他们在苦难面前的做法,感受人物身上的至美和至善。在批判性阅读阶段,笔者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书,作者写这样一部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否认同作者表达的观点等,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客观公正地看待书籍的价值。

3.速读法

速读和略读看似相同,却存在不同之处,速读强调“速度”,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并能够概括其中的关键信息,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速度大有裨益。小学生接触的书籍种类很多,但不是所有书籍都适合精读,如绘本、童话等。速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读更多的书,学生阅读速度越快,注意力就越集中,理解文本就更容易,获取的信息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速读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

具体而言,学生想要实现速读,首先要改变不良阅读习惯。很多学生都喜欢出声阅读,但读出声音会降低阅读速度,因此需要默读课文。其次要改变以字为单位的阅读习惯。最后要懂得在文本中寻找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大意。笔者从书中选了几个段落,让学生找中心句或关键句,以此了解段落大意。以《草房子》中的第二章为例,笔者从这一章中筛选了几个段落,对学生进行了速读训练。例如,文中有一段主要讲桑桑和纸月成为同桌后两人的相处日常。纸月是一个文弱、恬静又柔和的女孩,而桑桑却是一个有些邋遢,但又不失善良的男孩。当纸月发现桑桑的一些不良个人习惯,她并不会直接指责,而是用眼睛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笔者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这段话,同时找出关键句。速读后,学生发现本段的第一句话“对于桑桑,很难说纸月就没有对他说过话,只不过是她没有用嘴说,而是用眼睛说罢了”便是中心句,而这句看似简单的话为读者交代了桑桑和纸月的相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速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采取科学策略,让整本书阅读精彩纷呈

1.运用音视频,辅助阅读教学

通过和学生对话,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在读整本书时,常常会觉得枯燥无趣,而这种心态将直接影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此外,还发现学生特别依赖智能电子产品,教师不妨利用这一契机,应用音视频辅助整本书阅读,增加整本书阅读的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不只阅读书中的文字,还能看到画面,听到声音,捕捉更多的细节,获得立体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这本书时,在阅读初期虽然学生很容易被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被师徒四人的命运所牵引,但经过一定时间后,他们的阅读兴趣逐渐降低,这是因为书中描绘的画面超过了学生的想象范畴,学生难以想象其中的细节。因此,笔者推荐学生观看电视剧《西游记》,以此帮助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了解更加精彩的事件设定,对作者描绘的场景及画面也能产生直接感知。例如,原著孙悟空大闹天宫其实根本没有进凌霄殿,但电视剧中孙悟空居然一路打到了凌霄殿,甚至将玉皇大帝逼到了桌子底下。又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唐僧怒逐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苦劝唐僧,让他不要赶走大师兄,这是电视剧中的呈现,但原著中唐僧怒逐孙悟空时,猪八戒还在一旁煽风点火,沙僧则沉默以对。这样一来,学生就清楚地厘清了原著和影视剧的区别,从而加深了对《西游记》的理解。

整本书阅读对小学生的心智是一种考验,有的学生读着读着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此时教师不妨引入影视剧,让学生在影视剧的辅助下重新感受文本,这样可以带给学生全新的阅读体验。

2.创设悬念,激发阅读欲望

好奇心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但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清晰”,他们的好奇心也会逐渐减弱,这一点在学习层面尤为明显。很多孩子接触新知识时常常表现得极为积极,但是学着学着就会懈怠。这是因为在潜意识中,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揭开了知识神秘的面纱。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学生同样会出现懈怠。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悬念,给学生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对书籍内容的好奇心,让学生继续读下去。

例如,在《窗边的小豆豆》的好书推荐课上,笔者采用谈话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同学们,你们喜欢现在的校园生活吗?”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喜欢”。此时,笔者与学生进行了互动,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校园生活。通过互动,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喜欢校园生活,是因为这里有很多朋友,他们可以在操场上做游戏、在教室里一起学习。此时,笔者告诉学生,“我听说日本有一所特别的学校,与咱们的学校有很大区别,你们想知道区别是什么吗?”果然,这个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学校就是学校,不会有其他样子。因此,当笔者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学校与他们认知中的学校不同,就会令他们心生好奇和憧憬。此时,笔者顺利引出了《窗边的小豆豆》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开启阅读之旅。

为了调动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热情,笔者适当营造悬念,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好奇心,而这份好奇心可以支持学生一直读下去。

三、构建评价体系,让整本书阅读余味悠长

1.评价方式要多样

在整本书阅读结束以后,教师要建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画下精彩的句号。但在常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以结果衡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情况,这种衡量方式缺乏客观性,忽略了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因此,教师要将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等相结合,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所读内容。

例如,针对《水浒传》整本书阅读,首先笔者从结果的角度评价了学生的阅读行为,评价依据是学生是否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这一点在整本书阅读期间就可以落实,学生读完一章节就可以打卡,最后统计打卡次数即可明确。其次从学生的阅读过程加以评价。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期间,是囫囵吞枣,还是一边批注一边阅读,又或是走马观花地阅读。不同的阅读状态会带来不同的收获,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将成为教师评价的重点。如有的学生每读完一章节都会及时概括章节内容,分享自己的读后感。最后从表现评价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行为,表现性评价主要包括片段表演、知识竞赛、辩论会、小组展示、阅读交流等形式。学生读完水浒传后,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分享读后心得,有的学生“拉帮结派”,在课堂演绎了《水浒传》中的精彩片段;有的学生与小组成员共同制作了有关《水浒传》的手抄报;有的学生从书中筛选了有争议性的情节,并在课堂中进行辩论。通过这种方式,笔者就能掌握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在常规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是“以结果论英雄”,很少考虑学生的过程表现,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很容易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评价主体要多元

除了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化。因为在常规的阅读课中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评价,部分教师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给出的评价未必客观。因此,教师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主体,确保学生得到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

针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行为,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等级划分,可以将学生的阅读行为划分为ABC三个等级。其中,A代表完成了阅读任务,在阅读期间表现极好;B代表完成了阅读任务,在阅读期间表现尚可;C代表未按时完成阅读任务,且阅读表现不够理想。教师可以直接对学生的阅读表现进行打分,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坚持公正客观的原则,确保评价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此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自评量表,让学生根据量表评估自己的阅读行为,还可以引导学生与同桌、小组交流,互相分享阅读收获,并给出具体评价。学生在回家后,也可以与父母沟通自己的整本书阅读情况,并让父母给出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可以切实肯定学生的阅读行为,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动力。

在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行为进行点评时,教师除了丰富评价形式,还要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因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能让学生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对维持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还要优化整本书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对整本书阅读产生兴趣。同时,还要积极构建评价体系,从评价主体和评价形式两个角度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自信心,让学生获得阅读成就感,从而乐于阅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跃龙桥小学校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