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是人们获取信息、交换想法、进行抽象思考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义务山东智顷数位学习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按照内容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学习任务群,第一层设置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置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置了“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其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作为唯一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在整个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标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小学生正处于语文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扩大词语量,增加阅读量,积累词汇段,了解语用规律,提高运用能力,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一、把握教材特点,让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更有层次

新课标针对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中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提出了三个阶段性要求。

第一阶段:(1)认识有关人的身体与行为、天地四方、自然万物等常用字;认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字;学习书写笔画简单的字,初步体会汉字结构的主要特点。(2)先认先写基本字,学习部首检字法,尝试寻找汉字的一些规律,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字;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发展独立识字能力。(3)认读拼音字母,拼读音节,认识声调,借助拼音认读汉字,学习音序检字法,在日常交际中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4)通过背诵、记忆课堂内外所学名言、谚语、格言、警句、童谣、简短的古诗词等,感受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底蕴,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学段:(1)在实际语言运用情境中独立识字与写字,初步梳理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2)关注学校内部汉字和标准字符的使用状况,整理自己的发现并与同伴分享,相互正字正音。(3)通过精读,积累成语典故、名人名言、经典古诗词、鲜活词汇、精彩句子等,充实自身的词汇量;通过分类整理、文化交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重要思想;在语言积累与使用过程中,感知同义词、反义词的意义,探索、体味言语的表达与创造力。

第三学段:(1)通过多种方式独立识字,按照字形结构等规律梳理学过的汉字,充实自身词汇量,特别注意词汇的感情色彩。(2)进行校园内外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状况的调研,总结、共享自身的研究。(3)通过背诵优美诗词,分专题分享自己积累的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对联等语言知识,并尝试将其运用于平时的阅读活动中,以增强表达效果。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新课标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由简到难对三个阶段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阶段重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读写单一的汉字,感受汉字的构成特点;二是通过阅读,识记下课内外学到的名言、谚语、座右铭、格言警句、儿歌、短小的古诗等,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积累的良好习惯。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在了解汉字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声、形、意间的关系,并分门别类进行整合、交流,最终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重要思想。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努力累积文字素材,进一步提升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中华文化涵养。因此,教师要根据学段分层进行教学。

例如,第一学段的教学中,在讲授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口耳目》一课时,笔者先为学生展示象形文字,让他们猜猜这是什么字,再通过相关图画介绍汉字,并告诉学生汉字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这节课后,学生不仅巩固了这些生字,还发现了一个不会的象形字,通过互相交流,大大地增加了识字量。

第二学段是由一个字转向一幅图画。汉字有着一定的图文特征,教师可以利用汉字的这个优势,将图文巧妙结合在一起,使静止的汉字生动起来,以此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守株待兔》一课中的“耕”字时,笔者为学生展示农具“耒”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耕”的意思。“耒”就是“耕”字的形旁,“井”就是“耕”字的声旁。当然这个字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它是会意字,我们不妨把它当作形声字来讲,且这幅图也完整地表达了“耕”的意思,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二、创新教学方法,使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效率更高

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堂上有大量形式多样的词汇练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使用标准用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诵读和默读的方法,逐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一)字词由“会写”转向“理解”

如果学生只会写,而没有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难度就会增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种视角学习词语,帮助学生明白构词规则、掌握语用规则、了解词语运用方法等。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中的“碧空如洗”一词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一是从“构词规律”角度解释。碧空如洗是一个打比方的形容词,指蓝色的天空像洗过一样明净,形容天气晴朗。二是从“词义”的角度解释。碧空如洗是形容天气晴朗的,晴空万里、一碧如洗也是形容天气晴朗,与之相反的词语有乌云密布等。三是从“语境运用”角度讲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朗读课文中带有“碧空如洗”的句子,再让学生仿写带有“碧空如洗”一词的句子,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写词语,还掌握了词语运用的方法。这种由词语训练到句子训练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词句由“感知”转向“运用”

课文中的词汇,学生学习后不会灵活应用,那么它就只是一个单纯的文字符号,不能体现其语用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各种语用场景,帮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词语,以实现学以致用。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花钟》第一自然段描述花朵盛开的形状时,用了截然不同的形式和独特个性的词句。“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等都是把花当作人来描写的;而写“万寿菊”和“月亮花”则采取了另一种方法,“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欣然怒放”“舒展”等词句用得相当精妙,“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这两句也写得言简意赅,又是另外一种美。为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词语、句子的正确表述方式,笔者还为学生拓展其他花卉的盛开时间,如“蒲公英早上六点左右开花,芍药早上七点左右开花,茉莉花傍晚五点左右开花,莲花晚上八点左右盛开”。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具体的素材后,灵活运用文中的表达方式和词汇就不再是难题了。

(三)课文理解从“问题”转向“体悟”

当前,部分教师习惯性认为小学语文阅读课就是“问答课”,常常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反思、感悟得少。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诵读过程中与文本对话,在观察、体会、运用的过程中将文字变成自己的语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诵读课文,对两种以上的文本进行印证、阐释,在比较中掌握各种文本的表达方式,进而感受文字表述的巧妙与妥帖。此外,教师引用的文字可以是自创的,也可以是作品的原稿,或是同一课文中的不同段落描写。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火烧云》一课时,笔者通过作者对马、狗、狮子的描述,引导学生感受火烧云的变化之快,还可以设置一道练习题:“这三段话的写法上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呢?”之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诵读,互相交流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这三段文字的写作特点:共同之处都是先写像什么样,再写不像什么样,且不同的阶段写法也各不相同。学生若了解了这些,对文字也就理解了,再让他们写一写火烧云还像什么样,他们就会了然于胸,写出来的作文也有模有样了。

三、扩大阅读容量,为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增添源泉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教师可以设置自主阅读课,包括课堂主动阅读引导和课外阅读指导。课内阅读课程采用一课带两课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每堂课都会引导学生理解词汇和文章内容,并通过练习检验学习成果,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积累阅读知识。学生阅读内容主要来自课文和课外阅读材料,每个学期课内阅读超过五十篇。然而,仅仅阅读有限的几十篇文章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其他课外书目,并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摘录优秀的词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教材中的重点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仿写或小练笔中,对于一些常见且精彩的小段落,学生要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其中的特点。

《乡下小孩》是一首充满童真的小诗,它描绘了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的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选材典型生动,语言精练而富有童趣,意境清新活泼。笔者在学生读完第一遍课文后,让学生思考并交流:“作为乡下小孩,你们还能做什么呢?”学生讨论后,笔者适时给予指导。最终,一首首风格新颖、优美动人的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

在讲授《少年王冕》这篇文章时,笔者通过文配图的方式让低年级学生描述自己所见的荷塘景色,并让学生解释相应的词语,如“风景如画”“娇艳欲滴”。

四、创设教学情境,让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充满活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一定情感氛围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教学活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中学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在语言文字积累归纳与梳理探索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真实、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养成自觉积累运用文字的好习惯。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升国旗》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会读认记“升、国”等11个生字,会识写“中、五、立、正”等4个生字。认识“囗、纟”2个偏旁。2.能快速、正确、流利、完整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国旗的象征意义,升国旗时要立正并敬礼,养成尊重国旗、爱护国旗的主人翁意识,明白热爱五星红旗就是热爱祖国。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目标1和目标2比较容易达成,目标3的落实有一定的难度。笔者为学生搭建了如下情境支架:支架一,笔者出示了国旗实物,让学生观察国旗的颜色、形状、图案等,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及在哪里看到过国旗,并谈一谈自己当时的心情。支架二,笔者为学生播放了学校升旗仪式的视频,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升旗仪式上师生的行为动作,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升旗时所有到场人员都要肃立,国歌奏响,场内全体人员保持立正姿势,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如在教室内,所有人应面向教室的国旗,一年级未入队的同学及全体教师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支架三,播放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学生一边唱一边表演,在优美的旋律中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句话不仅指出了积累是锦绣文章的基础所在,还道出了积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意义。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以咀嚼的“硬骨头”,“啃不动”但又不得不去“嚼碎”了“品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就要多途径、多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在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上,要让学生养成勤奋、善于积累、善于模仿的好习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学生只知“积累”不知“运用”,那么他就只能是“书呆子读书”永远不会有提高。学生只有边积累边运用,才能真正认识语文,回归语文。

作者单位   山东省安康汉滨区西关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